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权的核心理念在于维护人之为人的尊严,自由与平等的和谐统一是和谐人权的本质特征与必然要求。“农嫁女”征地补偿歧视与村民自治的矛盾是村规民约“农嫁女”征地补偿困境的主要表现,这种困境的实质在于自由与平等价值的背离。村规民约“农嫁女”征地补偿保障的出路,应以和谐人权为其宪政依据,只有通过对和谐人权意识的培养才能逐步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农嫁女”征地补偿保障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2.
冲突表现为三种情形 :国家法律不禁止的行为 ,村规民约予以禁止 ;国家法律保障的权利 ,在村规民约里被剥夺 ;国家法律予以界定的行为 ,在村规民约中也有界定 ,但内容不一致。冲突的根源为 ,乡村同时存在法律所承载的国家权力和村规民约所承载的村庄治权。另外由于一些地方法律供给不足 ,村民更倾向求助村规民约。协调两者的冲突有三条路径 :界定之路、融通之路和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3.
由于农村自治与国家统治的二元对立存在,村民通过村规民约自治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诸多与国家法律冲突的情形出现。国家基于保护公民权利和维护法制统一,有必要也有能力通过司法审查等方式监督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司法审查村规民约可通过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方式;司法审查内容以村委会的行为为主,对村规民约的审查效力仅及于个案;审查范围应以村民自治为界。对于违法的村规民约,事后救济制度中的司法机关应有司法建议权,但现行的事前备案制度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理的重点和基础在基层。调整乡村社会秩序的规则、形式很多,村规民约是其中之一,它是乡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有着国家法律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与国家法律相冲突的现象。为此,应进一步探索村规民约与国家法良性互动的路径,更好地发挥村规民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作用,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现代村规民约具有浓厚的法治属性,是一种民间自治规范,具有乡村秩序治理、行为规范和立法补充功能。然而,村规民约在运行中存在与国家法治的冲突、制定程序与内容失范、执行与监督机制缺失等诸多困境,应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审查、完善村规民约的制定与修改程序、弥合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确保村规民约贯彻落实到位、严格村规民约的内外部监督机制,进而强化村级自治,推进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6.
紧急状态下人权克减的直接目的是国家安全,但是其最终目的应是人权保障.虽然《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并没有将第14条规定确立为不可克减的条款,但是国际人道法与国际人权法的相关规定表明,公正审判权并非可以随意克减的人权.中国虽然有关于紧急状态的法律规定,但是缺乏紧急状态下人权保障的具体规定.当前中国应制定紧急状态法,在该法中明确规定公正审判权的保障标准.  相似文献   

7.
自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条款写入宪法以来,完善人权的国内保护逐渐成为人权保障的核心。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国家机构的地位原则》(简称巴黎原则),为各国在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方面确立了基本原则。通过对巴黎原则的研究,能够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国家人权机构,对人权的国内保护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自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条款写入宪法以来,完善人权的国内保护逐渐成为人权保障的核心。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国家机构的地位原则》(简称巴黎原则),为各国在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方面确立了基本原则。通过对巴黎原则的研究,探讨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家人权机构,对人权的国内保护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村规民约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历史上看,在想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村规民约都起到了维护农村规则之治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村委会制度和村民自治的完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村规民约。从制定法的角度来看,村规民约并不属于正统的国家法律体系,只能归入民间法的体系中。在民间法的体系下,村规民约有着其特殊的构成、性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意义重大.但"黑砖窑"事件启示我们,"人权"仅仅写入宪法不是宪法修正的目的,其目的应该是保证该条款的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文章认为,宪法基本人权保障机制最关键的是三个环节:立法保障是事先保障、实体保障;违宪审查是事后保障、程序保障;社会舆论监督是体制外保障、是整个机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刑事诉讼的一种错误矫正机制 ,刑事再审程序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其对于维系刑事诉讼程序的完整性及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的有效性意义重大。我国刑事再审程序存在章名的不准确、申诉规定的笼统化、启动主体的多元化、启动程序的随意性、再审理由的实体化以及未确立“禁止不利被告”原则六个方面的问题。借鉴外国相关立法的规定 ,我国立法应确立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 ,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兼顾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刑事诉讼领域内关注和保障被害人权利,其意义在于:关注和保障被害人权利是人权保障的必要内容;关注和保障被害人权利是诉讼公正的基本要求;关注和保障被害人权利是惩罚犯罪的重要条件。我国对被害人权利和诉讼地位的法律规定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也存在一些缺陷。被害人权利对侦查的影响表现在对侦查权启动的影响、对侦查程序诉讼性质的影响,以及对侦查方式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3.
"一肩挑"模式的困境与农村基层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肩挑”模式是各地在解决农村两委矛盾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型基层组织构架模式,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并不能根本解决两委矛盾。农村治理模式的症结是两委关系界限不清,而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14.
逮捕是刑事强制措施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它完全剥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和基本人权密切相关。逮捕本身是保障刑事诉讼的有效手段,但不当的逮捕则会成为践踏人权的工具,因此逮捕制度的合理性尤为重要。我国的逮捕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有关制度设计方面尚有完善空间。  相似文献   

15.
非法证据的取舍问题一直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争论的焦点。非法取得的证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是否采信,体现着国家在犯罪控制和人权保障两大价值上的取向。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预防违法、保障人权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有必要完善该规则。  相似文献   

16.
<检警关系指导规则(试行)>是以人权保障为视角,对当前检警关系的全面探讨和反思,对实践中常见多发问题的尝试性解决,为海淀区基层检警执法行为提供的指导性行为准则.<规则>是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对检警工作方式、方法的制度化创新,包括规定了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制度、细化了附条件批准逮捕制度、审查批捕阶段律师介入、退补程序确立了"慎延审、少退补"原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弥补了现行法律在检警关系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目前,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已经对外公布并即将实施,该修正案总体上体现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兼顾、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修法精神.实践中任意搜查、扣押,超期羁押,刑讯逼供等恶劣行迹时有发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在于实现刑事诉讼程序的正当化,将正当程序的理念切实引入到刑事诉讼法及其实施中,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司法实践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更有效地维护被追诉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程序性权利.  相似文献   

18.
论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刑事诉讼中 ,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缺一不可。当前我国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存在着诸多不足 ,有必要进行探讨使之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完善刑事诉讼法中被害人保护的法律规定,应当在程序价值层面的结果公正和程序公正的指导下,以被害人应对的需要为客观基础,充分考虑被害人对程序结果公正和程序公正的要求,从而使被害人保护的法律规定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适应保护被害人权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