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泣血之诉     
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谓天经地义。可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老人被赡养问题困扰着。枣阳市一位九旬老人,面对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在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来到法庭,提起泣血之诉。法律最终为这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讨回了说法。  相似文献   

2.
杨景鳌 《小康》2004,(12):60-61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快的国家。然而,中国薄弱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足以支 撑迅速庞大的老龄化社会。从儿女赡养到社会养老这一步跨得非常艰难。 反按揭作为一种金融手段将成为解决老人赡养问题的有效方式。它让老人有固定的 收入保障,让子女轻松,让社会减轻了养老负担  相似文献   

3.
三言两语     
拿了国家的工资,就得尽到自己的义务。——重庆綦江教师肖大伦坚守农村教育28年,拒绝回城里与家人一起过优越生活。充满活力;重视教育;赡养老人;多多储蓄;放眼未来。  相似文献   

4.
警官信箱     
对子女未尽抚养责任的父母能否要求子女尽赡养义务?编辑同志:我与丈夫因感情不和协议离婚后独居至今,家中全部财产我不要,两个女儿(双胞胎)随我前夫生活,我也不付抚养费。20多年来,我们之间也没有什么联系。去年冬天,我不慎摔断了胳膊,不多的积蓄连看病都不够,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我捎信让我的两个女儿(均已成家)尽赡养义务。她们以我从小没有对她们尽抚养义务为由予以拒绝。请问,像我这种情况能否要求子女尽赡养义务?孙桂荣孙桂荣读者:《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  相似文献   

5.
何跃军 《今日浙江》2014,(18):56-56
正"虽然儿女们不在身边,但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开心。"龙泉市城北乡大贵溪村85岁老人季明德住在村养老照料中心,最近,他与10多位老伙伴在忙着排练节目。城北乡是龙泉的山区偏远乡,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留守老人之乡"。全乡1.2万人口中,外出务工的有近8000人。全乡60周岁以上的老人2227人,基本上是"下不了山,进不了城"的留守  相似文献   

6.
商某的儿子叫商勇(化名),是商某夫妇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独苗,所以夫妇俩对商勇自小就百般宠爱、呵护,使商勇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吃懒做的恶习。1987年秋商勇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女朋友原本就嫌他品行不端,家庭经济条件差,现又判刑,故要求解除恋爱关系。1992年,商勇刑满释放回家,见母亲患病卧床不起,全靠父亲下地干活和三个姐姐的资助维持生活,全家人盼商勇回来能改邪归正,好好干活过日子。但商勇生性难改,吃不了下地干活之苦,不顾年迈重病父母的劝阻,外出打工混日子,打工期间过年回家也不给父母钱或物。1995年,商勇30岁,和一寡妇张某恋爱,张某自己有住房,便提出招商勇到自己家住,结婚时什么也不要,也不继承遗产,今后也不赡养老人。商勇的父亲当年68岁,还能下地干活照顾老伴,父母与女儿们为了商勇成家,将来好有个人照顾,也就同意了他们的要求。1997年,商某70岁,已失去劳动能力,老伴住院花治疗费6000余元,就找到儿子商勇要求尽赡养义务和负担治疗费,商勇以有言在先,结婚不要东西,也不继承遗产为由,拒绝尽赡养父母的义务和承担治疗费用,为此,商某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儿子商勇尽赡养义务。  相似文献   

7.
提及农村养老,不少人是这样想的:有儿子的老人由儿子家庭赡养:没儿女的,作为五保户由村集体供养。好像农村不存在养老的后顾之忧。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在安徽省桐城市的双港镇(注:该镇以塑料包装著称)进行了调查,少数老人的生活状况令人震惊,正因为他们有儿子,所以他们的养老问题也最易被人们忽视。  相似文献   

8.
警官信箱     
法律服务热线:(0371)5991155转22227老母改嫁,子女还有无赡养义务?编辑同志:60岁的我,前不久和吵闹了一辈子的老伴离了婚。离婚后我和孤身一人的退休工人于某结合,靠于某的退休金维持生活。最近因我和于某双双患病,退休金不足以支付医药费,生活发生困难。我向儿女讨要赡养费,他们以我已改嫁为由,声明与我不再来往,拒绝给付赡养费。请问,子女对改嫁的我还有无赡养的义务?香艳香艳读者:“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  相似文献   

9.
尽责是人之天职,贯穿人的一生。一个人步入人生旅途,成为各种社会角色,必须尽到相应的社会责任:父母应尽扶养子女之责,儿女应尽赡养老人之责,工人农民应尽做好生产的责任,军人应尽保家卫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包咏菲  王婷 《群众》2018,(14):53-55
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银发浪潮滚滚而来.在我国,大多数老人还是习惯于在家里养老,一方面,居家养老的成本相对要低很多,另一方面我国养老具有“反馈性”,子女对父母赡养的义务受到道德的约束和舆论的监督.但当前“421”家庭结构比较普遍,一对夫妻要抚养一个子女,照顾四个老人,从养老角度讲,无论经济来源、生活照料还是亲子交往、亲情慰藉,老人能得到的都很有限,这种风险型的家庭架构也使得传统的居家养老遭遇很多挑战.  相似文献   

11.
《辽宁人大》2008,(10):10-10
关于家庭养老。老年人养老依靠家庭,即以家庭养老为主,是指老年人主要生活和居住在家庭中,由赡养人和扶养人承担着赡养和扶养义务。家庭中的所有成员不论是否负有赡养或扶养义务,都有责任关心和照料老年人,使老年人能够在温馨、祥和、团结互助的家庭环境中颐养天年,幸福、愉快地生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的规定,既反映了我国养老的传统,又反映了我国当前养老的实际,  相似文献   

12.
农民养老沉重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谁都有老的一天,当一缕缕白发布满额头,矫健的步履变得蹒跚,强健的身躯变得孱弱,谁都照顾关爱操劳一生的老人?在城市,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为老人们撑起了一个保障伞。而在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群中,人们养老如今是靠儿女家庭?土地收益?还是在敬老院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13.
【案情】村民王某育有二女一子,大女儿虽已结婚成家,但婚后仍与老人一起生活,小女儿因家庭困难在年幼时就送人抚养,以后因故一直没有音讯。小儿子在某国有农场工作。2008年春节过后,大女儿向村委会反映,她在农场工作的弟弟对母亲不尽赡养的义务。老人快满八十岁,而且患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每年要住院好几次。大女儿既要护理老人又要照顾自己的子女,并且负担老人  相似文献   

14.
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城市居民特别是困难户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爱护和关怀,是一件有益国家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事。但在具体执行中也发现一些人对“低保”存有错误的认识,值得我们注意。一、国家保障与家庭保障二种概念模糊一些人对“低保”政策缺乏理解、领会,有的兄弟姊妹五、六个,只赡养一个或两个老人,他们不认真履行赡养义务,反过来却诉说老人的一大堆困难,把本应承担的养老推向社会,推向政府,要求政府给老人低补。另外有的本属法定的劳动年龄段,又有健壮的身体,他们却不去…  相似文献   

15.
题记:2000年,中国大陆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0%。发展中的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城里人到农村敬老院来养老说明什么?张路老人73岁了。儿女们工作忙,家境还算宽裕,就把他送到北京郊区的一家县老年公寓养老。公寓收费不低。但老人得了一场病后半身不遂,公寓的服务就不能满足老人的要求了。经儿女多方面考察后,决定把他送到平谷县夏各庄镇敬老院养老。夏各庄镇敬老院是个农村敬老院。院长陈德发工作勤勉,治院有方,工作人员任劳任怨,使住院老人都感到很满意。时间长了,在当地便有了一点名气近年来,不断有来自北京城里、京郊顺义…  相似文献   

16.
2013年9月2日《羊城晚报》刊登言者的文章,文中指出76岁的郭老汉近日将三个女儿告到通州法院,称自己身患重病,要求女儿每人每月支付500元赡养费。据称,老人其实退休工资较高,并不缺钱,也没啥病,打官司只是因生活孤独,想借机跟女儿们见见面,说说话。经法院调解,最终三个女儿承诺以后常回家看看老父亲。在传统语境中,老无所依就是缺衣少穿、无儿女赡养,但在现实中,有儿有女,不缺吃穿,老人照样孤苦无依,于是有老人使出种种“苦肉计”,以引起儿女关注。就如郭老谎报称病,将三女儿告上法庭,为的只是想多与女儿们见见面。“常回家看看”入法时曾引起舆论争议,许多人都认为此条款执行难。而今看来,若想法规不成为一纸空文,除了道德教化,让孝道深入儿女的观念,同时,也有必要完善细化法规条款,令其人法也入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目前中国人的家庭养老观念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人的家庭养老观念仍然较强,且更倾向理性与务实,并逐步认识到女儿与儿子具有同等的赡养老人的责任与义务。简单地认为城市化、市场化、人口流动、家庭小型化等等导致家庭养老观念弱化,缺乏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案情】74岁的赵伯一直过着空巢独居生活,唯一的儿子赵海在上海工作多年,为早日还上购房贷款,很少回家探视。为尽到精神赡养义务,赵海经网上联系,与代看望公司职员刘小姐商定,由刘小姐定期看望赵伯并陪老人聊天,每次260元。善解人意的刘小姐非常热心,每次看望交谈中,都会帮助老人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困难。比如,老人记性不好,经常忘记吃药或吃错药,刘小  相似文献   

19.
赡养父母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己为人之父却不赡养生身父母的黄林财,最后在威严的法律面前,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浙江省衢县峡川镇珠坞村有一对八旬老人黄荣土、郑炳妹夫妇,早年共生育了四子四女,四个女儿已先后成家。1976年,考虑到四个儿子三个已成年,老俩口便决定分家,可怜天下父母心,老俩口把正屋全分给了四个儿子,自己则搬进了灶房居住。分家时立有书面协议:老大因长期患癫痫病,生活难以自理,不赡养父母。老二黄林财负责赡养父亲,老三负责赡养母亲。老四当时年仅10岁,随父母生活,暂不承担赡养义务。开始儿子们都能按协议履…  相似文献   

20.
案例:家在农村的谭老汉有两个儿子。早些年,老夫妻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2001、2002年两个儿子先后成家另过。分家后,两个儿子又分别生养了儿女。为了赡养老人、照料孩子,2003年,在村委会的主持下,谭老汉老两口与兄弟俩达成了“分家养老协议”:大儿子负责赡养父亲,父亲照料好孙子;二儿子赡养母亲,母亲照料好孙女。两个儿子各自将老人养老送终,互不相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