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特殊而稀缺的有价经济资源在资本市场流通,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并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其属性逐渐由商品属性向金融属性过渡。碳排放权实质上是一种新的金融形式,不仅具有金融资产属性,而且具有金融资源属性和金融功能属性。其金融资产属性体现在碳排放权的"准货币化"特征、碳排放权作为金融资产的特殊性和广泛性方面,金融资源属性体现在其具有稀缺性和战略性两方面,金融功能属性主要体现在特殊的减排成本内部化和最小化、产业链低碳转型、气候风险转移和分散功能三方面。  相似文献   

2.
孙杰 《理论视野》2012,(9):43-44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和资本项目自由化等三大挑战。在这些自由化的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面临新的挑战,应适时做一些可能的调整。从整个中国金融发展的情况来看,金融资产占GDP的比重虽然与西方几个发达国家的情况差不多,但从结构上看,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中国要实现金融的发展,需要扩大债券市场,但同时应从次贷危机和全球危机中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3.
安仰东  王泰庆 《民主》2005,(12):14-16
据有关方面估计,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存量目前已 达数万亿元之巨。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几年来的处置 情况看,资产处置现金回收率仅为20%左右,有相当大 的部分现金回收率极低甚至是零回收。这些巨额金融 不良资产最终处置后的损失必将由国家和整个社会来 承担和消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和社会危害已经日益 显现,必须进一步强化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水平,有效防 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4.
《求知》2013,(9):F0002-F0002,I0001
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下称金融交易所)经国家财政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批准,于2010年5月21日注册设立于天津滨海新区,是国内第一家注册成立的全国性金融资产交易平台。  相似文献   

5.
金融发展与经融增长的关系可以从总量、结构和效率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四川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金融资产数量扩张,为此,应采取大力发展证券市场、优化信贷结构、鼓励金融中介机构发展等措施,推动四川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安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后,必然面临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冲击。本文着重分析了金融全球化趋势、金融全球化利益与挑战的两面性以及中国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金融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7.
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简称金交所)揭牌。金交所由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简称联交所)全资组建,是一家综合性金融资产及相关产品的专业交易机构,也是目前国内金融领域唯一一家进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国有专业交易机构,将主要提供各类金融资产及相关产品、权益、份额等内容的托管、登记、交易、结算等全程式市场服务和并购服务。  相似文献   

8.
11月16日,“第二届中美金融策划论坛”在北京举办。这次论坛的最大亮点是为注册金融策划师(CFP)的中国本土化资格认证工作铺平了道路。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在全国总金融资产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同时,随着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正式挂牌,中国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在内的完整金融体系。个人理财对“理财顾问”的需求已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9.
韩保江 《理论视野》2012,(9):41-42,71
研究金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我们思考中国未来金融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研究中国的金融发展和改革,必须立足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来进行。要处理好"五对关系",即: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关系,国有金融与草根金融的关系,生产金融与消费金融的关系,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关系,一般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金融全球化构成当前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环境,客观评估金融全球化成为促进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亟待激活存量资金,促进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为金融改革营造宏观经济稳定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金融开放改革,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推动国际金融规则调整,提升国际金融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明斯基作为后凯恩斯主义著名经济学家,认为高涨和衰退内生于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充分地阐释了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的合理性。按照明斯基的理论,在危机治理中,美国政府应充当投资银行角色,购买银行股权,而不该大量购买不良抵押贷款;同时应对陷于困境中的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给予直接援助。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金融霸权与中国金融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动必然会进一步加强。在美国金融霸权主导下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我国必须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金融主权,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美国金融霸权,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11,(11):20
意大利政府请求中国购买其"相当大数量"国债的消息,在世界媒体上不胫而走。中国该不该买意大利的国债,不仅是金融问题,在中国互联网上,它还经常变成"政治问题"。一些看似有道理,实则很荒唐的问题不断被提出来。比如:中国为什么不将这些  相似文献   

14.
刘宾 《理论探讨》2024,(2):156-160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相生相伴,金融科技已成为中国金融转型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能加快提升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有效释放数据要素价值。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推手,数字中国与金融科技相互赋能能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和更广阔的金融创新空间,可从信用体系、技术创新、风险控制、监督管理等四个方面构建数字中国背景下金融科技创新路径,努力实现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银行信贷规模超速发展、国家债务大量增加、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巨幅增长,导致中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提升过快,增加了中国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风险性。当前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与制度建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金融运行效率,既要保持适度金融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又要防范金融化欠缺和过度金融化,降低经济建设中出现国外传导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保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以金融创新促进中国金融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金融欠发达严重影响着资源配置效率,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此,应运用各种宏观政策工具,以大思维积极鼓励金融业全面创新,并以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发展,最终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7.
金融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理论上说,需要反思当今时代全球一个影响力巨大的流派——新自由主义发展金融理论。该理论以"理性人"为研究起点,抽掉了现实金融世界中的"金融关系",开出的方案在现实中导致了金融脱实向虚和风险激增等问题。我们应该将金融发展问题拉回人间,以现实中切实存在的金融关系问题及其治理为视角深入思考金融高质量发展问题。从理论上推进"金融关系"视角的发展金融学研究,在现实中基于"金融关系"视角,从制度和文化双重维度考察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将成为新时代金融高质量发展中聚焦性理论与现实问题。随着中国发展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逐渐成功,将为人类贡献实现金融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金融开放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智 《理论导刊》2003,(6):60-62
国内关于金融开放的问题研究已久,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标志中国金融开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近年来,对金融开放的研究国内外成果颇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金融开放的次序问题;金融开放的成本与收益问题;资本项目的开放时间问题;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国际化问题;金融开放的动因和条件问题等,本文就以上问题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19.
对"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论断的片面理解,导致中国金融在四个方面的非理性发展。荷兰和美国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须准确把握金融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推动国内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建设,发挥金融对实现国家战略的作用,加强金融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在次贷危机的背景下,要确保碳金融市场的本质及功能不发生异化,必须反思次贷危机的致因,检视美国的金融改革,避免碳金融资产蜕变为有毒资产进而诱发“次碳危机”.次贷危机发生的深层诱因包括由过度投机导致经济泡沫规模过大、由次级资产集合构成系统性风险、由过度创新金融资产证券化隐藏并传播风险,这些应成为构建碳金融监管制度框架防范的重点,同时,次贷危机暴露的金融监管缺陷应成为完善碳金融监管权配置的警示.碳金融监管制度体系既应将碳排放权作为一般商品或衍生工具进行规制.也应对碳排放权进行特别规制,实施诸如持仓限额、执行价格、阻止过度杠杆投资等措施,防范碳资产过度投机化和泡沫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