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军 《瞭望》2008,(23)
美国地质调查局最近直言:人类不能够预报地震。理由是:无论是美国地质调查局还是加州理工学院或者任何其他科学家都没有预报过一次大地震。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不知道如何预报,并且也不打算知道。面对深不可测的地球,这家机构明智地把工作方向锁定为致力于通过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等级来长期减弱地震的危害性,而不是把精力放在研究短期预报。中国科学家对地震预报的前景却要乐观一些。  相似文献   

2.
近二十年来,我们也在二十几次地震之前有所察觉,有一些地震也取得了减灾实效,但这个比例很低,所以这个预报很难,地震预告没有过关。  相似文献   

3.
我国位于欧亚地震带东部,其东线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交汇,是个多地震的国家。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为了减轻地震灾害,地震工作者竭尽全力探索地震预报的可能性,寻找地震孕育与发生的规律,给预报地震带来了希望。但破坏惨重的唐山地震未能预报,也说明地震的孕育与发生过程极其复杂,突破地震预报的难关,需要几代人长期艰苦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地震学并非只是在地震观测和预报中有用,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工程地震,已进入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领域。近几年地震部门已为2000多项工程(其中大中型工程约200项)作了地震  相似文献   

5.
地震在发生前就没有什么先兆吗?为什么没有提前预报、提前示警呢?  相似文献   

6.
据科学家分析,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又开始了一个地震活跃期。我国地处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监测、预报可能到来的地震,关系到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安危。不久前,我访问了国家地震局负责人陈章立。他说,我们地震测报工作者深知重任在肩、安危是系,希望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并建议我访问一些地震台站。为此,我沿北京周围地区走访,行程2000多公里,亲眼看到了地震测报人员兢兢业业、任劳任苦的工作精神和严肃、严格、严谨、严密的工作作风,深深为之感动。  相似文献   

7.
掌握防震科学知识:处震不惊本刊记者杨朝岭6月初,北京部分地区居民连续感觉到地震。此前,地震部门判断北京市近期内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未发布临震预报。而在有感地震后,心里不踏实的市民纷纷打电话向“110”查询,或设法找地震部门问应对地震之...  相似文献   

8.
《瞭望》1999,(52)
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在于,它强大的破坏力——发生在城市附近的强烈地震,往往导致房屋坍塌,地裂沙涌,人员伤亡,甚至会使大量建筑毁坏在顷刻之间。人们对地震的恐惧还在于:科学家迄今没有找到有效的临震预报方法。新世纪,科学家能否准确地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那怕是提前一刻钟也好?对此,专家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预测。几十年来从事地球物理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刘光鼎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当前应用地质、地球物理及统计学方法,对地震作中、长期预报,说明其发展趋势,应该说是可信的。但在可见的未来,仍难以寻找出准确而有效…  相似文献   

9.
李斌 《瞭望》1997,(21)
来自国家地震局的消息说,从去年3月19日起,到今年4月中旬止,短短1年时间里,我国新疆南部阿图什、伽师连续发生6级以上强震8次,出现了地震史上罕见的“6级震群活动现象”.我国地震部门对此成功地做出了3次临震预报:今年2月21日的5.0级地震、4月6日的6.3级和6.4级地震,当地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取得了减灾实效.我国地震工作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再次证明,在某些条件下,地震预报是可能实现的.地震,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预  相似文献   

10.
王国骞 《民主》2008,(6):34-3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O级特大地震。截至6月3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07人遇难,失踪18230人。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对经济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随着灾难发生和救灾措施的实施,一些法律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比如,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  相似文献   

11.
高民权 《民主》2009,(1):29-31
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于1997年2月29日通过的《防震减灾法》,明确了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灾相结合的方针.规定了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应急三大工作体系。该法的颁布实施,对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八日,路透社从东京发出了这样一条电讯:一位中国地震科学家根据云彩,准确预报了九月十四日从东京到京都的六点九级地震……消息传开,一封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从全国各地乃至日本相继飞来,祝贺他赢得荣誉。然而人们并不知道这位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地震预报者竟是一位普通的农村教师——山东平原县第一农技中学的宋松。  相似文献   

13.
《瞭望》2003,(27)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减灾指挥与管理是北京综合防灾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民政部门主要从事灾后救济,气象、地震、水利、环保、消防、地矿、农林等部门的监测预报与防灾减灾经常是各自为战。不少干部将减灾简单视同于救灾和赈灾,重视当前利益,忽视全局和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4.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实践启示我们,防震减灾立法应当注重法律机制的完善、法律条文的细化,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完善防震减灾立法应当做到:完善预防机制,建立地震的官方观测、预报与民间观测、预报相结合的体制;促进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建立救灾款物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于救灾物资的法律监管、审计监督、行政检查等.此外,还应当提高震后建筑物的重建标准,强化建筑标准的执行,加强对于救灾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同时,应当加快相关配套法律的完善,建立较系统的防震减灾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5.
杜新 《瞭望》1984,(17)
一九七九年十月,“全国天文气象学术会议”在北京中央气象局科学研究院召开。会议唯一的特邀代表是一位年轻的壮族农民,他以独到的见解宣读了一项自己的研究成果——《阴历周期增减法》。这是根据天气现象在农历上表现出的周期性来预报天气的新方法。一九八二年八月,在“华南五省地震群测群防学术会议”上,又是这位年轻人,作为会议唯一的特邀代表,宣读了他的论文《地转速率变化与中国主要构造带地震震中迁移关系》。专家们立刻注意到,这是当前关于震源迁移成因机制问题的具有创见性的推论。  相似文献   

16.
面对汶川大地震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需要树立以建筑物防震抗震为主的思想,切实提高建筑物的防震抗震等级,以规避地震至今难以准确预报造成的损失。唐山大地震后,以建筑防震为主的思想便屡被提出,并在1980、1990年代形成过较为激烈的争论。赞成者认为以建筑物抗震防震为主符合地震预报现状和我国国情实际;反对者则认为大幅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等级将大幅增加建筑物造价,这在当时  相似文献   

17.
5.12大地震带给我们很多棘手的甚至无法解决的法律难题。地震巨灾保险问题又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地震巨灾风险的公共或准公共产品属性和保险公司对巨灾保险的"回避"决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新西兰以法律形式建立符合国情的地震保险制度,作为完善的一种多渠道巨灾风险分散体系,由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结合的地震保险制度模式,对我国巨灾保险,特别是地震保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应当尽快构建适合国情的地震巨灾保险体系:即由政府设立专门组织承担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的同时,增强保险公司的保险能力,并实行全民共建巨灾保险准备金制度,以有效应对不可抗御的地震巨灾风险。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10,(16)
<正> 青海玉树地震是自汶川地震以来,我国发生的又一次强震,地震造成了结古镇地区85%以上的民房倒塌,众多民众被埋废墟中。各种媒体及时报道党和政府、各地组织机构对地震灾区启动救援响应等,这是对灾区人民心理上的有力支持,同时是对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度难关的号召。希望尽快看到《瞭望》有关玉树地震的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9.
1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汪洋主持召开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回顾总结2014年防震减灾工作,听取2015年地震活动趋势会商分析意见,安排部署霞点:亡作任务。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树立全面预防理念,完善“分级负责、相互协同”抗震救灾工作机制,落实各方责任,统筹推进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20.
西南是我国地震最频繁、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对地震承灾体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一区域总体上处于一种脆弱性状态.这种脆弱性状态系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本身又作为一种原因,影响着人们对震害的规避能力、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地震应急救援系统理应对这种脆弱性状态作出回应,在应急组织体系的架构、应急资源的配置、应急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及舆情控制等方面予以重视,才能保证地震应急救援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