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东南亚研究现状:制度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世平  张洁 《当代亚太》2006,98(4):3-12
本文认为,制度性因素对于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政府需求、中国与东盟的相互依赖以及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兴起则是影响中国东南亚研究的三个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提升了东南亚研究在中国的地位,促使东南亚研究以经济与政治(包括安全)为重点领域。但是另一方面,这三个因素却使中国的东南亚研究面临着学术贡献与政府需求、学术贡献与大众需求之间的艰难平衡,并有可能使中国的东南亚研究将自身置于满足政府和大众短期需求、损害长期能力建设的困境之中。因此,本文认为需要从机制的角度来考虑如何矫正中国东南亚研究中的建设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跟中国的学术研究机构有较多接触,特别是与研究东南亚问题的机构和学者有较密切的联系,参加过一些关于东南亚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主要在广州、厦门与昆明),也拜读了不少中国学者所写的专著与论文,对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之处,我有些看法,希望借此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学者在东南亚社会与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的东南亚人类学研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该领域的三大研究板块即东南亚华人研究、跨界民族研究和东南亚各国主体社会研究之间缺乏理论对话,导致学科碎片化而对东南亚的整体认知不足,学科知识积累和理论创新遇到瓶颈.本文在评述该领域代表性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推进东南亚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从经验现象、方法和理论三个方面对东南亚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整合,并通过比较和理论对话形成对东南亚的整体认知,建立具有中国意识、区域视角和全球关怀的东南亚人类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一、《东南亚研究》系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主办的国际政治学术期刊,聚焦东南亚地区以及相关国际问题的研究,重点关注相关重大和热点国际问题、东南亚国别与地区、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华人华侨等研究领域。二、本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倡导运用不同理论和方法,求真求实,言之有据,鼓励学术探索和创新。三、本刊恪守学术道德和规范,来稿请勿一稿多投,力戒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5.
探索、历险与超越的学术生命是学术研究中理论建构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庄礼伟是一位坚持独立思考的学者,他的"人之共同体"的建构是一种行走地球的生命、思想和行动的结合。在东南亚研究领域,其叙事方式、研究方法、文本书写和学术传播别具一格,他的思想维度与精神世界超越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东南亚的范畴。从"地球屋檐"到"天人秩序",庄礼伟坚持一种被现代世界政治"放逐"的"去中心"、"非国家"的学术视角,在见"国家"不见"人"的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独树一帜。"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古老的中国智慧对人类理性的必要制衡,庄礼伟的学术生命渗透着一种对人、国家和天下的最朴素的爱和对大自然"规训"的敬畏,代表了一种主流国际关系研究所欠缺的对"天人共存"的宇宙伦理的坚持。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南亚研究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登至此告一段落。该讨论会的论文集《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现状与展望》将另行出版。 我国的东南亚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依然任重道远。我们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在改革与开放的主旋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完整的东南亚研究体系,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潮中走向世界。为此,讨论如何检阅成就,总结经验,发挥优势,突破局限,开创新局面,也应该成为东南並研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东南亚研究界必须共同关心,经常探讨的重大课题。“中国东南亚研究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已有了良好的开端。本刊欢迎大家继续就此撰文发表评论和见解,将讨论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底5月初,在吉隆坡召开第4届“美国一东盟会议”;6月初,在香港召开“形成中的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局限与展望”国际研讨会;6月中,参加上述香港会议的两位马来西亚学者到我所访问座谈。这三个会议都围绕同一主题:中东与东南亚关系。本刊这一期刊登了这三个会议的有关报道。其中反映了外界,特别是以东盟为主的东南亚国家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问题上的一个方面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值得我们深思,更亟待我们去认真作出富有说服力的回答。理论联系实际,回答现实生活向人们提出的问题,这正是东南亚研究的战斗性之所在,也是东南亚研究工作所者的使命。本刊选登这三篇报道,目的在于引起大家对中国与东南亚关系这一重大课题的注意和重视,并推出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寻了中国东南亚研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轨迹,回顾了主要从事东南亚研究的学术机构之现状。通过对中国东南亚研究重要刊物的载文分析,指出其研究重心和兴趣的转变。文末,作者还点明了中国东南亚研究所面临的学术挑战。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曾是中国现代东南亚研究的发源地,知名东南亚学者的集中地,首批东南亚研究成果的产生地,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在研究力量先后南下北移之后,东部的东南亚研究进入沉寂期.改革开放之后,东部经济的迅猛发展及与东南亚地区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促成了东部东南亚研究的复苏,江苏省东南亚研究会的成立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从此,东部东南亚研究进入了一个发展期并在发展中显现出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5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举行了题为"中国、美国与东南亚:竞争与合作"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中青年学者围绕中国、美国与东南亚国家  相似文献   

11.
Chih-yu Shih 《East Asia》2014,31(2):93-101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of Chinese humanities are intertwined with the changing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Chineseness of indigenous Chinese residents. However, scholars rarely encounter this subject. Humanity and pragmatism are two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how intellectuals of Southeast Asia understand China and Chinesenes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se features emerge because descendants of Chinese historical migrants comprise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strategy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scendants, along with their evolving self-understanding, inevitably affects the perspectives on China and Chinese studies in their countries. These studies simultaneously implicate subjectivity, which pertains to how authors and their readers position themselves among ethnic, national, and civilizational identities.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东南亚研究》、《南洋问题研究》和《亚太评论》三份学术期刊,根据东南亚问题研究论文的载文量、内容(国别与主题)和作者三个指标,对这三份刊物2000—2005年的载文进行了统计、对比与分析,并由此管窥中国东南亚研究的成就、视角与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金杰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2):123-135,154,155
斯科特的《逃避统治的艺术》一经出版即获得了学界的诸多关注,成为东南亚研究必读书目之一,但同时也受到学者们不同角度的批评。《逃避统治的艺术》重新定义了"Zomia"即东南亚山地的区域研究内涵,并指出二战前该区域内存在着一种山地居民为免于国家统治而从生计方式、政治结构、历史和宗教等方面建构的"逃避"机制。尽管我们可以指出斯科特使用史实的错误(如坚持"南诏泰族说")或缺失,也可以批评他忽略了历史变迁的复杂性,但其研究的独到之处依然值得我们借鉴。从方法论来看,斯科特在长期消化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理论假设,这是学术创新的必要路径。斯科特继承了利奇关于克钦人"贡萨"—"贡劳"社会结构的学术遗产,激进地建构了东南亚山地居民以"逃避"为核心的生存模式,堪称西方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的一次宏伟实验。"Zomia"研究范式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比如应该勇于跨越边界,从关系主义视角来考察研究对象。通过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比较研究,以交互性和流动性为中心考察其历史与当下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人文形态,探求新的知识生产格局,有望成为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作出新贡献的"民族志学术区"。最后,在"post-Zomia"时代,处于各民族国家包围下的山地族群如何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与国家部门和主流社会持续的遭遇、协商和妥协来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将会成为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两位数。1980年代以来,东南亚华商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东南亚华商开始向中国进行投资,尤其是在广东和福建侨乡地区。东南亚华商的投资,极大地促进了侨乡社会经济的发展。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起到了先锋和桥梁的作用,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单梳理了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的历史变迁与现状特色。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传统与变迁部分回顾了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的诞生与早期发展;机构与队伍部分介绍了1978年以来以东南亚研究所为主体的发展情况;成果与特色部分介绍了东南亚研究所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特色进行了尝试性的总结;最后一部分谈到了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走出去"--到缅甸做生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9月缅甸政府全面对外开放,使缅甸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得到全面发展.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东盟国家对缅甸的影响有所减弱.中国加入WTO特别是江泽民主席访问缅甸后,更有利于中国企业到缅甸去投资.2002年9月8日-11日,国家外经贸部举办第六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其间举行了"走出去"研讨会,缅甸是唯一被列入讨论的东南亚国家.这说明国家外经贸部对缅甸市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变化不是靠恐吓和威慑达到,而是通过中国不断增强的软实力来实现的。以东南亚地区为舞台,中国从援助、外交、外贸与投资、机制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关税减让、非传统安全合作、教育、留学生交换、中华文化弘扬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软实力及其魅力。当这些得到东南亚各国认可,中国的政策和做法得到理解和支持,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密切了两者的关系,保证了中国和东南亚的共同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大陆地区古代民族分布与现代有重大区别,反映了一千多年来该地区政治力量的变化。本文根据历史记载和现代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历史上各民族的来源,认为在公元10世纪之前,孟一高棉各民族是该地区占有主导地位的政治力量,马来族系在半岛南端、占婆和群岛地区建立了政权,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度化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特色,汉文化影响下的当地文化只在中国政治势力到达的半岛东北部存在,但发展很快。10世纪以后,源自中国南部的泰国、老挝、缅甸等民族陆续在这一地区崛起,促使东南亚地区发生文化变迁,形成目前的民族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的中国新移民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改善,有许多中国公民以各种方式移民东南亚。在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支那等地区,一个庞大的中国新移民群体正在逐渐兴起。这一群体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给当地华社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的同时,又造成了一些负面的社会问题,并且很可能对东南亚业已落地生根的华人带来巨大的、但依然未知的潜在影响,例如"再华化"。他们既可能增强中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又可能对中国的外交与侨务政策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