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的政治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来的权力与责任高度集中于中央,转变为决策权力相对分散到地方、政治责任仍高度集中于中央。这样的体制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高飞 《当代世界》2018,(5):17-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从国际体系的边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在这一转折过程中,中国外交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对探索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对司法需求日益扩大形成了司法改革的"倒逼机制",因此,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不得不开始司法改革。司法体制改革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了,从十八大报告有关司法体制改革的论述中找出改革的关键词,以报告的若干个关键词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未来走向,这对准确把握、深入领会"十八大"精神和指导未来的司法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多种经济成分代替了单一经济体制,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进行了剥离,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劳动者、经营者,以及企业都有了各自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王星辰 《法制博览》2014,(2):107-108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从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郡国并行体制到元朝的行省制、清朝的总督巡抚,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种变化实质上是中央与地方权利之间的博弈,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力监督。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中,可以看出,权力监督的动力来源于权力的拥有者,来源于被监督者的外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指出这是一场具有革命性的社会变革。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工读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这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决定的。因而问题不在于要不要适应,而在于工读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依笔者之见,工读教育只有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把工读学校建成具有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学生、职业技术培训、家教托管、预防控制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7.
覃爱玲 《南风窗》2013,(24):44-46
中国的各项主要权力正面临重新整合,总趋势是向中央最高层集中。地方政府如何从"开发总公司"过渡到真正的服务型政府,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探索。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除了强调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同时公布了一系列与经济体制相关的改革外,观察人士注意到的另一最大特点是:通过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两个高层机构,整合中央一级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权力,以及通过加大地方事权上移等方式,加大中央在央地关系中的权力比重,中国的各项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然而,由于受到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学校教育也存在某些薄弱环节,校园管理不尽人意,折射出在校学生中特别是中小学生中的犯罪现象比较突出,比例居高不下。据江西省少年管教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非信息到信息化、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的时空背景变化.伴随时代的变迁,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必然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三代领导集体对经济体制的创新毛泽东"以苏为戒"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不曲不挠地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继续了毛泽东未竞的事业,在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江泽民在实践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并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1.
林家彬 《南风窗》2013,(10):10-10
10年来的房地产调控之所以大多变成"中央空调",一些重要的体制和机制性因素造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激励不相容,是根本性的原因。首先是财税体制。从作用于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角度看,现行财税体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事权与财力不相匹配的中央地方财政关系,二是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三是  相似文献   

12.
分税制以来,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权再次划分已经迫在眉睫,应该通过对话和沟通、宽容和忍让的机制和程序,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改革,因势利导地推进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规范化、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五一"国际劳动节过后,曾经最热的词汇"工人阶级"再次在耳旁回响.然而,与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中经历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相伴相生的是,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流动性不断加强,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整合并行而不悖.其中,工人阶级的结构变化尤为明显,这种变化为我们透视和把脉中国社会的整体变迁,切中影响社会稳定性和发展持续性的深层动因,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分为六大群体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时间里,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人阶级,其内部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也比较稳定.从社会学意义的身份方面看,工人阶级分为工人和干部两个阶层;从单位的所有制性质方面看,工人阶级则分为国营单位工人和城镇集体单位工人两部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展开,中国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中国户籍制度的变迁,并探讨了国家、市场和流动人口之间的关系。文章着力于解释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关键的社会经济变革,以及为何户籍制度在市场导向型经济中仍然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一困惑。文章指出,集体经济解体、国有部门改革以及不平衡的区域发展给户籍制度带来了巨大冲击。作者通过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来探讨制度如何影响人口流动模式,采用了"体制结构与能动主体"概念和制度区分类型假说来解释制度发生历史性变迁的过程,并对中国的户籍制度进行概念化。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成为新时代党的领导的显著特征。始于2018年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贯穿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原则,从党领导自身工作机关的机构改革、党领导同级组织间关系的机构改革、党领导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机构改革三个维度,整体重构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主体框架初步建立并逐渐完善起来,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6.
王永凤 《法制博览》2013,(11):60-6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方环境立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本文分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地方环境立法的现状与不足,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和趋势,探讨社会阶层分化对工农利益和党的执政基础所产生的影响,以便我们在改革开放中重新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整合工农利益,协调工农关系,切实保障工农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地判断我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提出了改革开放是"两个关键一招"的论断,从国家的发展、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三个维度,系统阐释改革开放的实践价值。从改革开放的道路和方向、思想路线、出发点和落脚点、方法论等方面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的改革发展,持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坚持改革的全面协同推进与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强调调查研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袁征 《工会博览》2004,(22):7-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公有制正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劳动者相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两次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全国性斗争,第一次“严打”从1983年8月至1986年结束,距今年4月开始的第二次“严打”,已经整整10年.本文拟通过这两次“严打”的全方位比较,力图寻求在加强社会治安、实现社会稳定等方面值得引起重视的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做好各方面有关工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高一步.一、两次“严打”斗争的比较(一)“严打”的目的与性质第一次“严打”(以下简称“一打”)与第二次“严打”(以下简称“二打”)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搞好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推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以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