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华志 《政策》2008,(8):35-36
近年来,鄂州市华容区按照主动融入、快速融入、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工作思路,抢抓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围绕武汉、依托武汉、支持武汉、服务武汉,奋力争当“两个率先”的“排头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加快建设武汉城市经济圈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全省,尤其是带动武汉周边城市发展”决策的重要举措,也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大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3.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除了高科技产业之外的最有广阔前景的产业。武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历史丰厚,自然景观独特,有着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丰富源泉。为了充分展示武汉城市的文化魅力,推进武汉文化产业升级,日前武汉举办了首届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在博洽会的第一个大型活动———“聚焦文化产业主题对话”上,来自国内外以及武汉地区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聚集一堂,围绕如何认识武汉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如何开发壮大武汉文化产业,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武汉为了下世纪发展,当前正围绕依托武汉开发区,建设武汉大汉阳新区和实施大市场战略、构建武汉贸易中心两大话题,展开热烈讨论,笔者认为这是抓住了武汉发展关键和根本的重大举措。为了加深认识,现就两者关系谈点看法,以供参考。总的来讲,武汉中部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和最大增长极的形成,关键在于武汉大市场的建设和完善,而武汉大市场的主体和重点在于贸易中心的重组与构建,而以武汉开发区为依托的大汉阳新区的开发,则是武汉贸易中心重建的发展极。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贸易中心建设滞后对武汉发展的影响武汉要确立中国内地…  相似文献   

5.
聂利军 《政策》2004,(9):35-35
孝南区毗邻武汉,应发挥比较优势,主动融入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在融合中扩大开放,在服务中加快发展。 孝南区融入武汉城市经济圈已具有较好基础: 一是农产品向武汉大量输出趋势明显。据调查,我区综合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其中向武汉的输出率达到50%,是武汉市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之一,供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多次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体现了武汉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武汉承担国家发展战略经历了由参与者、重要承担者到主要承担者的过程,作用一次比一次显要。新时期,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在武汉聚焦和叠加,为提升武汉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带来了重大机遇,有利于武汉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有利于武汉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大胆先行先试,率先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有利于武汉创新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成为全国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汉正街在武汉乃至华中地区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武汉商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汉正街市场是武汉“拿得出、叫得响”的商业品牌,为武汉商业改革发展发挥了品牌效应;是武汉商业的重要增长极之一,为武汉商业新一轮增长起到了“生力军”作用;是满足多层次需求,提高城市辐射功能,促进区域性流通发展的重要“推动器”;是武汉商业学习市场经济的“大课堂”。  相似文献   

8.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文明中枢。武汉改革开放的成就有目共睹。现在要讲的是武汉的文化品位亟待提升。就教育和学术来看,武汉的品位是高的,至少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应无愧色。但就风气和艺术来看,同某些省会城市比,武汉的品位就难免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9.
傅波华 《政策》2003,(9):10-11,13-14
“武汉制造”曾令武汉辉煌,也曾令人难堪。近一个时期以来。重振武汉制造业的声音不绝于耳,已正式成为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重大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途径选择角度出发,对武汉城市圈现阶段发展特征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区利益矛盾是当前阻碍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关键因素,同时,就如何化解该矛盾的途径进行了比较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局部整合创新武汉政区、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思路构想。  相似文献   

11.
蒋敏华 《世纪行》2007,(11):37-38
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湖北省政当局为了实现孙中山将武汉建设成为“世界最完美都市”的宏愿,提出了建设“大武汉”的一系列规划设想,拟定了武汉区域规划,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区域规划机构”——武汉区域规划委员会,开创了我国区域规划研究的先河。武汉区域规划的核心要点是以武汉三镇为中心、周边大中小市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这一思路已初具现代“城市圈”或“都市圈”雏形。回顾当时提出的武汉城市圈概念。为研究当今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发展也可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家明确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武汉科技实力显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对武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背景与形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武汉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深入调研,提出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为主攻方向的具有武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进一步明确了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武汉城市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国际通行的工业经济研究模式,分析了武汉工业所处的具体阶段,对比分析了武汉工业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差距,阐述了新型工业化在武汉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主导和带动作用,并结合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大力发展武汉工业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1~2008年为分析期,围绕武汉地方税收发展态势,将武汉与大连等七市进行多角度比较,分析了武汉地方税收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产生这种状况的经济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促进武汉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彭劲 《中国人大》2013,(20):48-49
当下,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口号随处可见。短短七个字,让一个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中部重镇的城市形象呼之欲出,很是贴切。事实上,从“大武汉”到“大江大湖大武汉”,称谓上的些许变化也正昭示着武汉市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与未来。2013年年初的人大会议上,面对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武汉城市建设发展的种种设想,550位市人大代表纷纷畅所欲言,冀望以一纸建议,敦促武汉实现由中部传统老工业基地迈向兼顾宜居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6.
涂文学  宋晓丹 《世纪行》2009,(12):31-36
张之洞自1889年任湖广总督来到武汉.至1907年进京离开武汉,历经18年,除中间两度暂时署理两江总督两年多时间外。一直在武汉推行“湖北新政”,修铁路,办工厂,兴学校,练新军,使武汉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据点,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祥地,蜚声海内外的外贸大港及国际性城市。  相似文献   

17.
《学习与实践》2005,(10):44-44
十卷本的《武汉通史》正在出版,其精要在本刊已连载八期,根据《武汉通史》所编成的《简明武汉史》共50万字,已由武汉出版社在近日出版。本刊对《武汉通史》精要的连载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8.
作为内地开埠较早的城市,武汉的近代教会建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者提出了“武汉教会建筑文化”的概念,分析了“武汉教会建筑文化”的结构特征和精神内涵,认为“武汉教会建筑文化”的积极意义应受到肯定、保护和发扬。  相似文献   

19.
温强洲 《学习与实践》2005,(5):19-23,37
武汉自1985年提出“中心开花战略”,1987年省市委又正式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已有20个年头。这20年来,武汉同自己比确实发展了,进步不小,但同全国城市发展比,不仅没有崛起,反而位次后移,地位下降,作用萎缩,边缘化、离心化、去武汉化现象严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我们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深层次上讲是武汉崛起观缺失造成的。要真正实现武汉崛起,  相似文献   

20.
1937立冬,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的负责人章伯钧、彭泽民、彭泽湘等分别由南京、香港到达武汉,从华北、华东撤退下来的许多干部和党员也纷纷到武汉集中,成立了武汉“临时工作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