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组织犯罪历来是世界各国预防和打击的重要犯罪领域,而如何实现“控权”与“效率”价值平衡是有组织犯罪刑事程序规则问题研究的重点。为有效预防和打击有组织犯罪,法国围绕“控权”与“效率”问题,通过采用专门立法模式制定了有组织犯罪刑事特别程序适用规则,如案件管辖及冲突化解规则、涉罪财物保全与处置规则以及特殊侦查措施适用规则等,其规则体系的预防性立法特色明显、一体化程度高,但也存在程序易被泛化适用、恢复性司法重视不够等问题,其立法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借鉴。未来我国应以“控权—效率”为主线,在坚持正当程序原则、兼顾司法效率的总体思路上逐步完善有组织犯罪刑事程序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2.
自《阿姆斯特丹条约》欧共体获得在民事司法合作领域的权能以来,欧盟国际私法发生了巨大变化,到《里斯本条约》生效时欧盟已在民事司法合作领域通过了约30项立法措施。欧盟民事司法合作的发展,或可称为欧盟国际私法的欧洲化,它一方面表现为欧盟在民事司法合作领域的立法措施不仅包括管辖权、法律适用和判决的承认与执行,而且逐步走向成员国涉外民事程序规则的趋同;另一方面,在国际私法规则越来越注重实体价值之时,欧盟法原则对国际私法的渗透加剧了这种倾向。  相似文献   

3.
王达坡  彭德雷 《德国研究》2023,(2):102-123+147-148
欧盟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对外经济制裁发起主体。囿于欧盟自身的特殊架构,欧盟对外经济制裁体系内容庞杂,涉众面广,主要涵盖法律、政治与执行三个层面,内嵌有基础及配套立法、决策程序、执行程序及各类制裁与反制裁机制。随着数次修法及实践经验的积累,该体系框架已基本成型并有效运作。不过,欧盟对外经济制裁体系设计并非完美无缺,存在决策不确定、制裁运作壁垒、制裁执行不一致、欧盟司法干预、对外制裁泛化等问题,这为受制裁影响的国家、实体与个人提供了反制可能。中国可适当吸纳欧盟对外经济制裁体系建构与运作过程中的经验,从国内国际两条进路加强反制裁制度体系建设。一方面,持续完善自身反制裁立法及配套制度机制,成立制裁与反制裁专门主管部门;另一方面,加强对国别制裁制度体系的研究,善用境内外司法手段、他方制裁体系自有漏洞等进行“非对称”反制,持续运用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争端解决机制检验他方制裁措施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23,(1):9-34+5
当前美国反种族主义斗争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知识左翼在文化教育领域开展的反种族主义思想运动。这一运动主要以“批判性种族理论”和“1619项目”为理论框架,以在公立学校和联邦政府机构开展相关教学和举办多元、公平、包容的培训为主要形式,通过揭示美国种族主义长期存在的历史、制度和思想观念上的深层原因,鼓励民众加入反种族主义斗争。在推动“反种族主义”相关理论和观念传播的同时,该运动也引发了“白人至上”论者与少数族群和民权团体之间、种族自由主义与种族保守主义之间、两党之间以及知识界围绕美国是否存在制度性种族主义,是否应在公立学校开设“1619工程”和“批判性种族理论”课程而展开的涉及政治、立法、司法和学术的激烈争议。知识左翼反种族主义思想运动的兴起是对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之后种族问题仍持续存在的一种理论上的反思,也是对近十多年来特别是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兴起的白人民族主义运动的一种回击。在本质上,它反映了在美国种族和族裔、人口和文化多元化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美国人所面临的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历史认同的危机;同时也说明教育和思想文化领域正在成为美国种族斗争的又一个战场。  相似文献   

5.
杨国栋 《欧洲研究》2020,38(3):62-86
深植于欧洲政治法律传统并经多次更新内涵的团结原则促成了欧洲向民族国家时代的转型和共同体重构,社会民主主义者和基督教民主主义者共同将此概念发展为民族国家的基本价值。《罗马条约》以来,团结原则被纳入欧盟法,既包括总则原则性规定,也包括各领域中的具体条款。欧洲法院将团结原则在不同领域中的规范分别解释为消极或积极的法律义务,并提出了司法审查的尺度。以欧盟为共同体范围的团结和以成员国为共同体范围的团结成为法律争议背后的两大竞争性立法根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德国医疗物资出口限制令和欧盟纾困措施争议,事实上也隐含着二者的博弈。经由欧洲法院的司法裁判,欧洲共同体的团结逐渐超越成员国的团结,推动着欧洲国家的融合与国民身份的重构。  相似文献   

6.
胡国成 《美国研究》2004,18(4):7-14
近日偶然读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政治文明历程 (必修 1)》① 和《历史 :经济成长历程 (必修 2 )》② ,发现有关美国的论述部分存在错误和问题颇多 ,特在此指出 ,并与编写者商榷。一 关于美国宪法和国家制度《历史 (必修 1)》第 10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在谈到美国 1787年宪法时这样写道 :“宪法体现了如下原则 :中央集权原则 :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 ,即总统 ;一个全国性的议会 ,掌管着统一的联邦财政 ;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分权制衡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  相似文献   

7.
人大新势     
<正>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授权"两高"开展刑事案件速裁试点工作,在司法领域开"试验性立法"之先河,保障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刑事案件速裁试点启动6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授权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的决定》。这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继去年8月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后,作出第二个授权进行改革试  相似文献   

8.
哈萨克斯坦三十余年的发展累积了大量社会问题,制度性腐败日益制约经济发展,因此推行了以消除腐败与权力寻租、资源及权力高度集中、财富分配不均等突出问题为目标的司法改革。2022年“一月骚乱”以后,托卡耶夫总统实施新政,建设“新哈萨克斯坦”,启动新一轮政治、经济、司法改革。司法改革主要围绕司法制度革新、司法保护向民众及企业倾斜、司法管理数字化等展开,提高检察机关监督职能、推进司法权独立、引入行政司法、司法管理数字化成为亮点,在规范法院院长权力、提高庭前和解、公正处理公民与国家机关纠纷、数字司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司法腐败和司法权不独立仍是司法体系中的顽疾,改革成效的释放尚需时日。至少从短期来看,改革并没有完全扭转民众对司法机关信任度低的局面。与制度优化和技术革新相比,法官队伍素质提升、法官思想观念进步需要更长的时间,或成为司法改革中最困难的部分。司法改革在哈萨克斯坦全面改革的大框架内进行,能否与其他领域改革同频共振,直接关系到司法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英国宪法司法化趋势日趋明显 ,司法机关在国家权力机关间和国家与个人间的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 ,欧洲一体化起到了催化作用。随着欧共体法纳入英国法律体系 ,欧共体法至上原则的确立使各行为体认识到议会主权的变革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也是可行的 ,同时欧洲法院和英国法院可以借助欧共体 /欧盟的法律制度对议会立法行使事实上的司法审查职能。而《1 998年人权法》 ,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趋势 ,使英国司法机关可以利用宪法手段对公民权利和自由提供更为积极的保护。因此 ,英国宪法司法化是一个内部和外部力量间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 ,它通过沟通、对话和学习实现了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0.
孙成 《港澳研究》2023,(3):15-33+93-94
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反复强调要在香港加强备案审查工作,但如何能让一项基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构建的监督制度有效嵌入香港法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宪制难题。在香港基本法制定过程中,为了弥合两地法律监督理念差异,立法者引入“分工负责审查模式”、通过对“审查依据”“审查对象”“纠错方式”的三重设置,将备案审查在香港的功能框定在一个重要但有限的范围。作为香港法律监督制度的一环,备案审查在实践中需要同时处理与“行政长官立法监督权”“香港法院司法审查权”“香港原有法律监督权”的三重关系,复杂的制度间博弈影响了备案审查预设功能的展开。备案审查制度功能在香港的强化可从前后两端着眼:一是加强与行政长官的沟通,实现对立法草案的控制;二是构建纠纷解决程序,处理备案审查与司法审查权限交叉的疑难情形。  相似文献   

11.
熊炜 《德国研究》2006,21(2):22-28
施罗德政府的欧洲政策表现出两面性的特点,它一方面努力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而另一方面在财政预算、就业政策等领域,又特别强调国家利益,在很多问题上表现出不愿迁就盟国的态度。本文通过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欧洲指导理念和其欧洲政策约束条件的分析,认为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的欧洲理念和现实中的政治困难导致了施罗德政府欧洲政策的两面性特点。这种现象反映出德国社会民主党欧洲政策面临的一种困境,即社会民主党无法用欧洲理念来动员民众,其欧洲政策不得不退守到就业、社会等规定性政策层次,而在规定性政策协调上又面临着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张雨露 《德国研究》2007,22(1):37-42
随着德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人口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促进家庭和谐发展对于解决这个问题举足轻重.本文主要分析了德国的家庭现状,介绍了政府的家庭政策并对争论的焦点以及目前家庭政策中的利弊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3.
钮松 《德国研究》2010,25(1):12-18
德国中东政策与欧盟中东政策的相互影响是规范相互传递的过程。德国在积极引导欧盟制度建设的同时,展现其作为"欧洲的德国"的一面。德国的民事角色、经贸合作角色塑造了欧盟角色的一个方面,其规范与欧盟的发展需求相吻合,欧洲一体化的制度保障为德国规范的传递提供了有效管道,因此,欧盟中东政策表现出明显的追求和平、阿以和解、促进与中东的正常经贸交流等形式;欧盟积极促进民主人权价值观外交,并出现了向军事力量适度变形的迹象和实践,在欧盟内部长期被熏陶的德国主动接受并逐渐内化了这些规范,其中东政策表现出明确但又适度的维护民主人权价值观的倾向,以及通过在中东的军事行动突破来实现德国军事思想转型的迹象。  相似文献   

14.
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拟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基本资料为线索,对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总量变化、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First I present some terminological instrument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flexibility of work and to demonstrate how it can be connected with an encompassing theory of society. In the next two steps I sum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lder debate on working-time flexibilization and how it broadened within the dimensions of work flexibility, namely time, qualification and space. Than I shall offer a systematiz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flexibility of work, link it with the concept of flexicurity and add some considerations about chains of flexibilization. The article results in further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rovements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gains in individual autonomy, as well as concerning consequences of a flexible work society.  相似文献   

16.
肖浦嵘 《德国研究》2006,21(3):24-28
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与德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因受其地理、国家结构体系和人文生活习惯、经济基础等影响在背景上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两国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中还是有可比性的。本文试从财政实施问题上对中德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有所借鉴。区域经济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本文只取与区域财政政策相关的问题作为对象,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财政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7.
Der Beitrag diskutiert die Frage, warum Betriebsräte in Unternehmen mit ähnlicher rechtlicher, ökonomischer oder organisatorischer Struktur in jeweils unterschiedlichem Ausmaß an den Entscheidungen ihrer Geschäftsleitungen beteiligt sind. Im Anschluss an eine kritische Diskussion der motivationalen Basisannahmen des Mitbestimmungshandelns wird behauptet, dass Gerechtigkeitseinstellungen zur Formierung und zur Legitimation von Interessen gegenüber der Verteilung von Gütern und Lasten im Unternehmen beitragen. Je nachdem, in welcher Konstellation ergebnis- und ordnungsbezogene Gerechtigkeitseinstellungen von einer Belegschaft vertreten werden, ergibt sich eine andere Machtposition des Betriebsrats und somit ein anderer Wirkungsgrad der Mitbestimmung im jeweiligen Unternehmen. Inwiefern die postulierten Zusammenhänge empirisch Bestand haben, wird unter Rückgriff auf Daten aus einer Beschäftigtenbefragung untersucht, die 1999 in 21 Unternehmen der deutschen Metallindustrie durchgeführt wurde.  相似文献   

18.
Die französische Soziologie der 70er Jahre gab sich kritisch, stieß damit aber weder im moralischen Sinne noch im Sinne der Gerechtigkeit auf großes Interesse. Im Gegensatz dazu betonte die pragmatische Soziologie der 80er Jahre das absichtsvolle Handeln der Individuen und nahm die moralischen Motive, die sie für sich in Anspruch nahmen, sehr ernst. Sie hat dabei jedoch sehr oft die kritische Sichtweise aufgegeben. In ?Le nouvel esprit du capitalisme“ haben wir versucht, einen Rahmen zu konstruieren, der es ermöglicht, die Kernpunkte einer kritischen mit denen der pragmatischen Soziologie zu verbinden, und dazu das Programm einer Soziologie der Rolle der Kritik im sozialen Leben entwickelt. Um zu verstehen, wie ein neu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in den letzten dreißig Jahren entstehen konnte, muss man in der Zeit um 1968 ansetzen, einer Phase, die durch ein hohes Niveau der Kritik gekennzeichnet war. Der Kapitalismus hat zunächst — ohne Erfolg — versucht, dieser Krise auf dem Gebiet der sozialen Gerechtigkeit zu begegnen, um dann große Teile einer neuen Form der Kritik zu verinnerlichen, die Ende der 60er Jahre entwickelt wurde und die sich auf Forderungen nach Autonomie, Authentizität und Kreativität konzentrierte. Die Anpassung des Kapitalismus an diese Form künstlerischer Kritik, wie wir sie bezeichnen, hat zu seiner Wiederbelebung beigetragen. Zusammenfassend entwickeln wir ein Modell normativen Wandels, das auf dem Begriff der Bewährungsprobe und dem des Wechsels zwischen Regimen der Verlagerung und Kategorisierung gründet.  相似文献   

19.
吴志成  常婧 《德国研究》2008,23(3):26-30
德国是欧盟的创始成员国,也是欧洲一体化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轴心.德国的欧洲政策直接反映了德国政府对欧洲事务的战略与态度,也体现着德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成为德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支柱.德国统一后,由于国际背景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德国政府的欧洲政策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对欧洲一体化支持的内在动因、具体目标和实际政策都进行了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20.
王雅梅 《德国研究》2008,23(3):54-60
在欧盟内部的多级治理体系中,并存着两个层次的区域政策:欧盟区域政策和成员国区域政策。虽然它们干预的范围和对象不同,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从共同体整体利益出发,通过协调欧盟区域政策和成员国区域政策进而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是欧盟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欧盟和成员国在区域政策权限方面一直没有明确的划分,导致二者之间的摩擦和矛盾,欧盟区域政策和措施常常受到来自部分成员国的阻力,这是欧盟区域政策和成员国区域政策协调的核心与特殊困难。欧盟协调共同区域政策和成员国区域政策的途径主要是要求成员国提交详细的地区发展规划和采取措施控制成员国的国家区域援助。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盟区域政策和成员国区域政策协调效应的发挥还需要欧盟和成员国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