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娜 《法制与社会》2010,(4):132-132
共同犯罪中止是犯罪中止与共同犯罪两种特殊犯罪形态的结合,具有双重特殊性。目前我国对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还没有明确的立法规定,但大部分学者都已认同。本文以中外共同犯罪中止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共同犯罪的司法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2.
犯罪中止是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之一。我国刑法典没有对共同犯罪中止作具体的规定。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全体共犯共同中止犯罪的场合必须具备有效性这一条件。但是,共同犯罪具有复杂性,且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均不同。若一概以具备有效性作为犯罪中止成立的条件,显然不符合我国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3.
共同犯罪中犯罪未遂与中止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的停止形态各国的立法规定多有不同 ,这不仅直接造成理论上对停止形态的认识大相径庭 ,而且 ,有的理论直接影响到刑事立法的态度 ,即对犯罪的停止形态有无规定以及如何规定。本文在对主要国家和地区刑事立法的规定以及理论上犯罪未遂与中止形态一般问题的研究基础上 ,就我国刑法的规定 ,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停止形态的未遂与中止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4.
自刑法颁布以来,我国刑法学界对有关犯罪中止和共同犯罪的问题已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有关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问题,还少为人问津。然而,实践中出现的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问题并不鲜见。因此,从理论上专门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已具有不可忽视的实际意义,而且也有助于不断地完善共同犯罪和犯罪发展阶段中犯罪形态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即共同犯罪,是行为人之间在主观意念上密切联系、客观行动上互相配合,共同作用于行为结果的一种犯罪。因此,共同犯罪要复杂于一般的单独犯罪。其中,如何看待共同犯罪个别中止的有效性,在司法实践中尚无统一的做法和标准,理论探讨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我国《刑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  相似文献   

6.
共同犯罪中止历来是刑法学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源于它集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两个犯罪形态的特点。共同犯罪被学界成为绝望之章,犯罪中止的认定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关于共同犯罪中止问题的专著鲜有问世,没有实质突破性的研究。但是,在实践中有很多与共同犯罪中止问题相关的案件,我国一直采用统一的犯罪中止认定标准来处理共同犯罪中止问题。这种处理方式忽略了共同犯罪相对于单独犯罪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认定标准过于严格,不利于鼓励犯罪中止、降低被害人的风险、分化瓦解共犯组织。因此,研究国内外共同犯罪中止的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适合引入国外相关理论来解决该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一 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的成立,必须同时具备时间性、自动性和有效性这三个要件。 在共同犯罪的过程中,犯罪达到既遂之前,所有的共同犯罪人一致地自动地放弃还有可能进行下去的犯罪,或者主动、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全体共同犯罪人皆成立犯罪中止无疑。但是,个别共同犯罪人在什么条件下才符合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个别共同犯罪人的犯罪中止对其他共同犯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按照我国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包括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四种具体形式。我国刑法对于故意犯罪的四种形态所规定的量刑标准,有很大的差别。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犯罪形态,对于正确量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这一规定说明我国刑法按照共同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仅限于二个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但同时也说明了共同过失犯罪是客观存在的。在司法实践中,共同过失犯罪现象也时有发生,且较之单独的过失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更为严重。因此,研究共同过失犯罪以及如何运用刑法同这种犯罪现象作有效斗争。是有着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简单共同犯罪,在我国刑法中没有明文规定。这是因为我国刑法是以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标准对共同犯罪人进行分类的,这样分类符合我国的司法习惯,有利于实行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比采用以“分工”为标准的分类优越。但是,简单共同犯罪的形式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对这类共伺犯罪人的处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根据刑法的规定,在这类共同犯罪人中,区分主从,与在复杂共同犯罪中有所不同。因而,怎样正确解决这类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明确把共同过失犯罪定位于一般过失犯罪之中,否认共同过失犯罪为共同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通常运用共同犯罪理论来解决在法律规范上不认为是共同犯罪的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因此,有必要对共同过失行为构成犯罪后的每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单独研究,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2.
黄素萍 《法治研究》2009,(9):101-104
我国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罪应当如何理解、适用和完善,是目前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的重要课题。笔者从我国刑法的现行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着手,对交通肇事罪的构成及共同犯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基于立法传统和社会现实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这种差异性较为鲜明地体现在两地刑法典关于共同犯罪制度的规定上。影响共同犯罪制度的理论学说以及法典化的具体规范在互有借鉴性的前提下 ,也实际影响着同一犯罪人的身份认定和刑罚评定。伴随着内地与澳门刑事司法交流与互助的增加 ,对于两地区的刑事立法尤其是差异较大的共同犯罪制度加以比较性研究 ,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刑法分则中,有些犯罪的犯罪主体是由特殊身份的主体构成的,刑法理论上将其称为身份犯,而刑法总则却没有对"身份"的含义作界定,刑法理论对"身份"概念、分类也有不同观点,当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犯罪时,如何定罪,我国刑法没有规定,刑法分则、司法解释对贪污罪、徇私枉法罪等个别犯罪作了规定,但这些规定缺乏全局性,司法解释本身的合理性也值得商榷,实践中对于共犯中身份问题的处理很不统一,本文从身份、共同犯罪、司法实践着手对共同犯罪身份问题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5.
共同犯罪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从刑法颁行以来,我国刑法学界对共同犯罪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表了一批论文,还出版了若干专著,成为刑法理论中研究得比较充分的一个学术领域。但是,刑法理论的任务既不是简单地对法条进行注疏,也不是客观地对司法实践加以描述;而是要对法条的优劣作出评判,对司法实践的得失作出估价,以便完善我国的刑事立法与司法。  相似文献   

16.
犯罪中止在实践中,基本上是在共同犯罪的基础上以单独犯的中止来对待.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共同犯罪中止相关立法和理论的研究,为共同犯罪中止立法提出建议,完善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  相似文献   

17.
共同过失犯罪是共同犯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被我国刑法所规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共同过失犯罪的发案率越来越高,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刑法有必要对其加以规定,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也是完善刑法理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共同犯罪中止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囚徒困境"描述的是共同犯罪人犯罪后选择坦白与否的博弈。共同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是否选择中止犯罪行为也完全可以用博弈论来加以分析。共同犯罪中止博弈分析的假设前提包括理性人假设和偏好假设,必备要素包括局中人、信息、策略组合和支付。用博弈论来检视共犯中止的五种理论,即整体中止论、个别中止论、区别对待论、切断因果关系论以及既遂原因力消除论,不难发现,既遂原因力消除论是认定共犯中止最具前景的理论,刑法在将来的修订中可据此作出共犯中止的相应规定。  相似文献   

19.
我国1979年的刑法与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均于总则第二章第三节规定了共同犯罪,明确指出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但是修订后的刑法对有关共同犯罪的具体规定进行了多处的补充和完善,使得刑法有关的内容较以前更为规范和科学。 一、由于共同犯罪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犯罪主体的复杂性,修订后的刑法在承接原刑  相似文献   

20.
刑法分则为协助组织卖淫行为规定单独的法定刑,其原因是该行为在组织犯罪中的常态化,这样的规定并不完全排除刑法总则关于从犯处罚原则的适用,组织卖淫罪和协助组织卖淫罪在共同犯罪的场合仍然需要结合刑法总则规定区分主犯和从犯.相关司法解释将协助组织卖淫确定为一个罪名并无不当.为了合理解释帮助行为单独定罪的立法现象,需要正确理解刑法理论、刑法规范以及司法实践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