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立俊 《理论视野》2012,(10):65-69
中关经贸关系从“良性互补”演化到“恶性互补”——两国经济结构上高度依赖,又互相掣肘。目前,美国模式遭遇危机,美国意欲通过加入并主导TPP达到解除“中国风险”,提振美国经济且遏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加入并植入中美关系因素使TPP成为大国模型,而大国模型的特征就是无法绕开对方解决问题。从长远的视角看,中美两国只有建立合作和互信,通过内部经济结构调整,才能解决之间的深层矛盾,使中关经济关系重新回到良性互补。短期看,中国面对TPP可以静观其变,也可外围突破,但是最佳的途径是美国,或者TPP其他成员主动邀请中国及早加入TPP谈判。  相似文献   

2.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运行状态及其走势对亚太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日益重要的影响.然而近年来随着中美国力的此消彼长,中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并影响着中美关系的稳定.如何让守成的霸主国美国与新兴崛起国中国之间保持持久的良性互动关系,已经是摆在中美两国领导人面前的现实而重大的课题.本文试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路径作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的中美首脑会晤上,两国领导人表示,中国和美国将继续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与此同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双方仍存在着分歧。这种共识和分歧共存的现实,将是未来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比较长期的现象。中美声系的发展进程是复杂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美国曾是共同反对日本法西斯的盟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中国内战中执行了扶蒋反共的政策,使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政府之间出现了26年的对立关系。中苏战略关系的对立,使中美关系在1971年得到改善。但是,从1989年至今中美关系又出现了新…  相似文献   

4.
美韩黄海军演之后,美国又企图将南海领土争端国际化。中美关系再度趋紧。尽管事关安全大局,但是两国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已经大大减小。因为中美已经进入复合型相互依赖阶段。在经济领域,中美两国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相互依赖主要体现为互补和合作。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世界工厂之一,中国生产廉价产品出口美国,从中美贸易中得到巨额贸易顺差。然后,中国再把钱借给美国人消费,扩大美国的消费。  相似文献   

5.
杨鲁慧 《理论探讨》2012,(5):10-14,2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结构性的重大调整,它无疑为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带来新的变数及不确定性,不仅导致东亚政治格局的变革,而且对中美关系格局和发展趋向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并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变革调整的前沿地带。这一切关系到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周边地缘政治稳定及亚太大国政治格局的重塑问题。美国战略东移对中美大国关系带来的影响是:中美双方陷入战略猜疑和相互认知的困境;双层权力体系架构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政治经济现象;东亚合作的重点和主渠道地位及作用将受到挑战。中美大国关系格局的战略选择需以它们特殊方式重建再平衡:把大国地缘政治上存在的竞争因素转化为合作协调的动力,扩大和深化中美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建立最基本的"战略互信"来保障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建设中美大国间的关系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6.
201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成功访美。习主席的美国之行使中美在战略层面、双边议题、地区议题、全球治理和人文交流层面达成一系列重大共识和合作协议。两国同意基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深入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重建中美经贸关系的"压舱石"地位,推进两军新型关系建设,在部分争议议题上化解分歧、增进合作,在全球治理和人文交流方面探索新的合作亮点。习主席的访美之旅既收获了丰富的成果,又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夯实基础,有利于我们从新的战略高度把握和建设更加成熟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7.
2006年的美台关系出现了比较复杂的局面。美台关系过去是简单的"美主台从"模式即台湾从属于美国的利益,服从美国的战略部署。如今这个模式因陈水扁顽固搞"台独"受到冲击。美国对台政策的新调整是美国根据进入21世纪后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利益关系的变化做出的政策选择。简单来说,美国对台政策的新调整,就是同时强化美台军事安全合作和对陈水扁"台独"行径的约束。  相似文献   

8.
<正>中美双方只有破解心结,真正"读懂"彼此,才能切实建立起"新型大国关系"的政治基础,走出中美关系的一片新天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久前对美国的国事访问,给美国政界和人民留下深刻印象,使美国和世界又一次重新认识了中国,给持续紧张的中美关系打上了一个休止符,世界可以说是松了口气。  相似文献   

9.
刘江 《瞭望》2001,(30)
布什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对  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大幅  度调整,使得中美关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波动,尤其是4月初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给两国关系一度造成较大的困难。最近,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表示,美中两国前一段的“不愉快”已成为过去。7月5日,江泽民主席应约与布什总统通了电话,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当前布什政府仍在继续调整对华政策,这是冷战结束后  相似文献   

10.
当赵紫阳总理离开美国的时候,人们感到稳定发展中美关系的希望是增大了。全世界现在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这次访问。从中美之间国家关系的角度来看,发展持久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一带一路"是中国适应自身快速崛起和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需求的国家大战略。随着中国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兴大国与霸权大国的结构性矛盾难以避免。中美关系呈现竞争、摩擦、冲突加协调、磋商、合作的复合态势。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强中弱是目前的基本态势,也是中国决策的出发点。中美之间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  相似文献   

12.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中美顺应两国关系整体走向和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整合中美战略对话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双轨机制并提升对话层级,推动两国沟通协调在力度、广度和深度上持续发展所取得的宝贵成果。对话在机制构建上具有定位全局、立足长远,务实渐进、良性互动以及议题广泛、统筹兼顾的特征。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举行,标志着中美关系在新时期被赋予的新内涵,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制度平台"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口支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帮扶政策,对口支援与对口帮扶、对口协作、对口合作组成了对口支援的政策系列。系列对口支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支援地区与受援地区之间人为的联系,这实际上扩展了府际关系的范畴。从府际关系的视角来看,系列对口支援政策建立了新型的央地关系,扩展了横向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丰富了府际关系的内涵和形式。  相似文献   

14.
未羊 《瞭望》1995,(27)
美国同意李登辉“以私人身份”访美以后,中美关系遇到了严重的挫折。美国驻华大使因任期届满而离开了北京,中国驻美大使也奉召回国述职,国际舆论敏锐地注意到,这种情况,中美建交十七年来尚未发生过,中美关系处于十字路口。 现在,人们关心的是:下一步,中美关系会如何变化?是逐步好起来呢,还是越来越糟?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中美关系受挫的原因中去寻找。 说到中美关系受挫的原因,美国装作很委屈的样子,反反复复地说李登辉的美国之行纯属私人访问,美国并没有改变“一个中国”的立场,是中国方面反  相似文献   

15.
第二届中美经济合作国际学术讨论会目前在上海举行.中美经济学家就中美贸易关系、合作经营,以及金融政策和价格改革等主要问题提出了许多看法. 一、中美贸易关系和合作前景是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之一.中国经济学家坦率地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政策提出了批评,希望美国放弃对中国对美出口的限制,放宽向中国输出技术的限制,认为这是进一步扩大中美贸易的重要保证,对两国都是互惠互利的.他们认为对于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一个中国"政策与"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矛盾美国长期以来宣称实行"一个中国"政策,其内涵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发表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政府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韩一敏 《理论导刊》2006,(11):112-114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与隔阂,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为后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达成了许多原则性的共识,但美国政府在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却保持了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使得台湾问题成为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关系中最现实、敏感程度最高的问题。在现时台湾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之下,内源性因素已渐成推高台海政治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岛内形势的任何变化并不足以主宰中美关系的根本走向,反而始终受到中美关系整体环境的支配和制约,因此台湾问题最终也要放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中去考量。台湾因素在中美双方各自利益认知中的比重有明显区别。尽管美国现行的台海政策从总体上看仍显得较为游刃有余,但也有其必然面临的战略困境。台湾问题的真正解决,既须化解来自美国的外部掣肘,更需考量海峡两岸和衷共济的民族智慧。  相似文献   

19.
<正>"浪漫三角"瓦解美国学者傅高义把1972-1989年称为中美日三国关系的"黄金时期",把1989-2001年的中美日关系定位为"不确定"。如果要给2001年以来的中美日三角关系定位,或许应该是对"不确定"的"确定"。因为自"9·11"事件以来,中美日三国的力量格局以及互动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3)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所著《苏联行为的根源》成为美国决策者研究对苏政策的重要参考。二战后美苏没有携手共建世界最终走向冷战。今天,中美关系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如何看待"中国行为的根源"是影响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重要变量。基辛格是分析这个变量的代表人物。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认为,没有可兼容的价值观的赤裸裸的权力的均势是脆弱的。延续这样的逻辑,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探讨了中美两国价值观兼容的可能性。美国决策者应当注重中国行为的这一根源,避免《克劳备忘录》中的错误,与中国共建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