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共建宁中心县委成立于一九三三年一月,五月撤销。在短短的五个月中建宁中心县委领导建黎泰革命根据地军民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巩固和发展闽赣边区,建立闽赣省,以及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壮大中央红军等起过重要的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一九三一年五月,中央红军在第二次反  相似文献   

2.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闽赣省党政军机关撤出黎川,向建(宁)泰(宁)根据地挺进。途中,省委机关曾在闽赣交界处——邵武金坑乡黄土关驻足办公。金坑是老革命根据地,隘上、湖汉、黄土关等村都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敌人觊觎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二年十月,红一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前夕,恢复了建(宁)黎(川)泰(宁)苏区。中央局为了巩固发展新的边区工作,抽调一批坚强得力干部,加强建宁中心县委的工作,由于反“围剿妒的胜利,上海许多地下党员和党的一些负责同志,来到中央苏区,后来有的由江西省委抽调加强边区,刘志敏等同志就在这时来到建宁中心县委工作。中央红军长征后,她留在建宁坚持游击战争。一九三五年在作战中被捕,牺牲  相似文献   

4.
正1933年6月至1938年2月,革命家黄道和曾镜冰在中央苏区闽赣省、闽北分区和闽赣省共事6个春秋,结下了具有戏剧性、故事性、经典性、教育性的革命友情。1933年4月26日,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会在瑞金红都召开的第四十次常会认为:闽赣苏区地方广大,在政治、军事上均占重要地位,为争取这一广大区域成为巩固的苏区,决定将闽北苏区与建、黎、泰、金、资、光、邵,以及信抚两河间  相似文献   

5.
<正>闽赣苏区是毛泽东、朱德等亲自领导创建的,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中央苏区的发展、巩固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闽赣苏区应时而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闽赣苏区包括建黎泰、信抚和闽北三块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又把福建省属的宁(化)清(流)归(化)苏区划入,下辖江西、福建所属20多个县域,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余万。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四年十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第五十二师九千余人匪军向闽赣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闽赣革命根据地先后失掉了建宁、泰宁、资溪等地,只剩下宁化、清流、彭湃(安远)等几块小地方。十二月,国民党反派“清剿”步步深入,清流又失守,驻在宁化的闽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以及省军区被迫撤离。为了加强部队政治工作,闽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组成省委工作团编进省军  相似文献   

7.
闽赣根据地,是在第三、四次反“围剿”胜利之后(即一九三二、三三年)逐渐建立起来的。我曾生活和战斗在这里好几年。这里的广大群众曾与敌人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每当回忆起这段坎坷曲折的战斗历程和经历的风风雨雨时,我的心情便久久难以平静……一九三二年底,蒋介石不甘心一连三次“围剿”的失败,又向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这次“围剿”,集  相似文献   

8.
光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闽赣省21个苏区县之一。光泽苏区创建于1932年10月,1933年2 月建立中共光泽县委和光泽县革命委员会,同年11 月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失陷,1934年4月恢复苏区根据地,在北部山区建立起3个区委,主力红军北上抗日后即转入游击战争时期,坚持斗争,红旗不倒,直至1947年。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克服了第二次“左”倾路线后,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又有了发展和扩大。这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蒋介石从一九三○年十月开始,对我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继我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蒋介石于一九三一年四月、七月又相继对我发动了第二次、三次“围剿”。当  相似文献   

10.
闽赣根据地内的中央主力红军最早关于创建红7军团的文献资料,出现在中共闽赣省委的文件里,即在1933年5月25日《中共闽赣省委目前的政治形势与建黎泰党的任务》中指出的:"为着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建黎泰党必须深入土地斗争,深入政治宣传鼓动,动员群众,在优待红军家属的基础上去努力扩大主力红军,消灭逃兵现象,完成闽赣省创造七军团的任  相似文献   

11.
辛可 《湘潮》2015,(7):73-76
一、红六军团突围西征的历史背景1933年10月,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中央苏区和湘赣苏区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妄图一举消灭我中央苏区根据地。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完全背弃了毛泽东在粉碎敌人一、二、三、四次"围剿"时制定的战略作战方针,采取冒险盲动的军事路线,致使中央红军在反"围剿"中屡战不利,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工农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及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被迫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  相似文献   

13.
1933年10月,蒋介石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调集50万大军,对我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恰在此时,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蒋光、蔡廷锴出于对蒋介石内战政策的不满,于11月发动了福建事变,成立了以陈铭枢为首的福建人民政府。为了控制福建地区的局势,蒋介石于1934年1月从进攻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中抽调一部分进攻第十九路军。中共中央为了配合第十九路军作战,决定向北发展,命令红十七师北上到德安县的马回岭,破坏南浔铁路,阻止敌人向北线增援。  相似文献   

14.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完全丧失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第五次“围剿”的希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早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后期,福建苏区和闽赣苏区所属各县就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关于扩大红军的号召,许多县区的地方武装模范营、模  相似文献   

15.
《党史天地》2007,(8):33-34
毛泽东说项英的到来,是双喜临门 项英说:反“围剿”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准备第二次“围剿”。毛泽东也早有筹划。1931年1月5日,毛泽东、朱德在小布召集总司令部负责人会议。总结第一次反“围剿”经验,讨论下步反“围剿”准备,拟将红一方面军部署在宜黄、乐安、南丰、广昌、宁都、石城、瑞金一带分兵以发动群众,摧毁地区武装“土围子”,打土豪、分田地、加强赤卫队,扩大红军,筹集资财,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6.
从一九三○年底开始到一九三四年,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曾经进行了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五次“围剿”。除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通过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导下遭受严重失败外,其余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是在毛泽东、朱德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取得胜利的;第四次反“围剿”开始的前夕,毛泽东同志被“左”倾冒险主义者排挤离开了红军领导岗位,这次战争是在周恩来、朱德同志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取得胜利的。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一开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就不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为了保存力量,发展根据地,则不断实行反"围剿".因此,"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1930年底,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不仅展现了毛泽东驾驭战争的非凡韬略与高超的指挥能力,同时也初步建立起了他的军事权威.  相似文献   

18.
1933年9月开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由于博古等人极力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至1934年10月初,根据地的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苏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丧失.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惊慌失措,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即决定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转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个决定是在极少数中央领导人中秘密进行的.当时各级的准备工作,都是在中央“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一切为了支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等公开口号下展开的.中央苏区广大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号召,大规模地开展扩红、捐物、捐款运动,为中央和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长征,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11,(30):64-64
1928年4月,朱德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创建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即通常所说的“中央苏区”。中央红军(即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红军力量得到不断壮大,发展到了30万人。但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采取冒险主义,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遭失败,不得不在l934年10月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20.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在当时中央“左”倾领导坚持错误的战略战术方针,致使第5次反“围剿”失利情况下被迫进行的。中央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跨过了人迹茫茫的草地,斩关夺隘,抢险飞渡,粉碎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 1933年10月,蒋介石置日本帝国主义亡我民族于不顾,在对中央苏区4次“围剿”失败后,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率兵50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蒋介石一改过去“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法,采取了持久作战,“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新战略,以达到蚕食苏区,逐步消耗红军有生力量和物资储备,最后寻找红军主力决战,完全消灭红军和摧毁革命根据地的目的。这时,中央苏区根据地规模空前扩大,红军已发展到8万余人,广大军民在经历了4次反“围剿”斗争之后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士气高昂,如果坚持正确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针,是有条件打破敌人的“围剿”的。但是,当时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占统治地位,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