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常省吾身     
高占祥 《共产党人》2006,(10):23-23
吾日三省吾身。——曾子“省”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们的先人,十分重视自省,主张用自省的方法,对自己的道德表现作出评价,从而改正过失,鞭策自己。古人有许多关于自省方面的论述,今日读来仍醒人心目。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意思是看见贤人,便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自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就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教师传授…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江油市材料所子弟学校马国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青少年学生的立身之本、做人之道。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倡导“诚信”,孔子的传人曾参就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们更需要“诚信”,更要讲“诚信”。  相似文献   

3.
党员先进性体现在党员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作风的方方面面。党员保持纯洁性、先进性,必须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克服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时刻以党性原则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要善于自省,经常解剖自己。“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些都是关于自省的  相似文献   

4.
也要严于律人胡绍明自古以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直被奉为做人的准则。圣人孔夫子在要求人们“吾日三省吾身”的同时,却提倡宽恕待人。他的学生子贡曾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想了想,便拈出了个“恕”字。一般地说,孔老先生的道理还是不错的。然...  相似文献   

5.
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讲究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子的学生子贡向他"问政",即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个,先去哪一个呢?孔子说:去兵.即可以不要军队.子贡又追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呢?孔子回答:去食.即民以信为本,宁可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可见,孔子把"诚信"看做为人之本、立国之基.  相似文献   

6.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的“信”,就是诚信的意思。打开史册,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许多为了诚信而付出艰辛努力的仁人志士。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民族一直把诚信作为自己的道德根基,人格底蕴,立世之本。我们之所以崇尚诚信,一方面是诚信的宝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欺骗的可耻。  相似文献   

7.
正《论语》有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省"就是自我反思、反省,意思是说,见到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见到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看是否和他有一样的错误和缺点。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思齐",  相似文献   

8.
正周代是孔子最向往的时代。他称赞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其中"文"指的就是周代礼乐。孔子认为周代的礼仪制度参考了夏、商二朝,最丰富也最完备。孔子毕生都以重建周代的礼乐制度为己任,而这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的创始人,就是周公。周公制礼作乐,并非是凭空创造,也并非仅仅制作了祭祀典礼及典礼所用乐歌,而是通过礼乐制度规范了社会秩序,奠定了周代的制度基础。那么,周公是什么样的人?他制礼作乐的背后有何故事呢?  相似文献   

9.
256年前,我们曾被孟德斯鸠狠狠地妖魔化了一回.他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中国人"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但他们却是全世界最会骗人的民族".这样的结论实在让人心气难平."吾日三省吾身"、"民无信则不立",这些叮咛从历史的深处穿过,始终规范着华夏子孙的言行,或许唯有我们更有资格诠释诚信.  相似文献   

10.
忠诚是中华民族最为看重的文化品格。《论语》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庸》说:”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相似文献   

11.
张德苏 《理论学刊》2008,(4):100-104
孔子的人欲观是极有特色的.在对人欲的认识上,孔子不以是非看人欲,而把它当成客观存在.孔子主张的对人欲的治理途径不是如现代社会所主张的那样制定繁密的法律"治行",而是走"治心"的道路,且孔子的"治心"又不是宗教思想的"禁欲".孔子的人欲观可概括为:承认"人欲"而"治心",提升人心而不"禁欲".孔子治理人欲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满足欲求,节制欲求,提升欲求,达到欲与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潘平格人生哲学的宗旨是"求仁",他对孔子的"仁"作了新解,由"泛爱众"推广到了爱天地万物。提出了"浑然天地万物一体即是仁"、致知格物、笃志力行为主要内容的"求仁"学说,是当时独树一帜的经世实学思想。他认为人们只有而且应当通过在人伦日用中的主观努力来实现自己这种"求仁"的本性,从而创造出人人饱暖、家家团聚的和谐的理想社会。同时,他对宋明理学中最关键的概念"格物"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物"是身家国天下,"格"是功及百姓,"格物"是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事。因此,他提出了"笃志力行"的道德实践论。在他看来,不仅孔子、孟子,就是一般老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这种圣凡等价的价值取向,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关于人的等级价值观的否定。  相似文献   

13.
《大戴礼记·用兵》是专门记述孔子军事思想的文献,因曾有学者对其可靠性提出质疑,从而使该篇文献的学术价值受到了严重忽视。实际上,《用兵》篇是传流有自的可靠文献资料,它本属于《孔子三朝记》的内容,后经戴德辑录而编入《大戴礼记》。《用兵》篇是对孔子有关战争得失的经验总结,他将战争区分为"圣人之用兵"和"贪者之用兵",进而形成了他的"禁残止暴"思想。  相似文献   

14.
刘建明 《实践》2013,(1):56
《论语·尧曰》中记载: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  相似文献   

15.
杨东鲁 《实践》2005,(7):46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 动中,看了不少警示教育片,得出这 样一个概念:警示有益!孔子曾说: “吾日三省吾身”。这里所说的“三省” 就是自警。只有自省自警,才能做到 自励自重。共产党员如何警示自己? 重点是三个方面: 尝试不得。改革开放年代,泥沙 俱下,有浪花,也有沉渣,有金子,也 有锈铁。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作为一 名共产党员,面对“精彩”的巨大诱惑, 不能掉以轻心,豪赌、嫖娼、吸毒、索贿 犹如毒瘤,随时会葬送你的生命。原湖 北省政府驻港办事处主任金某就是如 此。他最初只是怀着尝试的心理到澳 门赌博,第一次就输掉了公款300万 元,为了捞本,一尝再试,结果3个月下 来,竞输掉了3000万元。就是因为一次 尝试,金某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相似文献   

16.
借鉴传统伦理中关于“慎独”的思想,对加强道德修养无疑是有意义的.中国伦理史上,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是对“慎独”思想的最初表达.要成为圣人和贤者,就必须克制其私欲,磨炼其意志,防止其非利的行为.孟子承其师道,指出要担当大任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并把“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作为道德追求的目标.曾子也提倡“吾日三省吾身”:的勤于自我检查、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以上这些思想,在《礼记·中庸》一书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即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做到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能十分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能十分警惕.不要以为隐蔽的和微小的过失就可以去做,应当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更加谨慎而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相似文献   

17.
论先秦儒家"孝忠"观中的"谏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谏诤"思想是先秦儒家"孝忠"观的一个重要内涵.自孔子提出了"事父母几谏"和"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的主张后,曾子、子思、盂子各有侧重地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谏诤"思想.曾子侧重于"谏亲",提出了"以义辅亲"和"微谏不倦"的谏亲原则;子思和孟子则侧重于"谏君",前者认为"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后者则阐发了"反复谏"的观点.荀子综合了孔、曾、思、孟的"谏亲"、"谏君"思想,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主张,把先秦儒家的"谏诤"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18.
<正>毅,《说文解字》释为"妄怒、有决",《广韵》作"果敢",在儒家学说中,毅集中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士君子崇高的弘道意识和担当精神。《论语》中直接讲毅的话有两处。一处是学生曾参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士,不可以不具有宏大刚毅的品格,这是因为士肩上的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以实  相似文献   

19.
颜回是孔子的高足,孔子赞扬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为什么颜回能够箪食瓢饮,身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呢?宋代学者周敦颐解释说:“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不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相似文献   

20.
文人冯谖,贫乏不能自存,遂寄食孟尝君门下.一开始孟尝君以为他不过是来混饭吃的,并无过人的才能,给他的待遇就比较低,"食以草具".冯谖对此十分不满,便三番五次用歌声提出"抗议":"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公开伸手向孟尝君要待遇.别人认为他贪婪无耻,而孟尝君却一一满足了他的要求,使他衣食无忧,车马齐备,居有定所,老有所养,心满意足.后来,时局动荡,冯谖及时为孟尝君立"狡兔三窟"(得民心以巩固基础,复相位以掌握权力,立宗庙以永保太平)之策,使孟尝君在复杂危急的政局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事实证明,冯谖是有真才实学之士,而非等闲之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