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个多月大的双胞胎儿子,已经能在我出现时准确、清晰地喊出一长串的“妈妈”。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我也有资格享受“母亲节”了。然而,本期关注的封面文章、我笔下的“少女妈妈”们却让我心头沉重。妈妈,这是一个多么神圣的称呼,却被冠以“少女”二字,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尴尬。  相似文献   

2.
潘文 《金陵法律评论》2006,(2):150-154,160
“被”字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及句法结构、语义特征都有差异。用“叫、给、让”来表示被动的句子只能出现在文艺语体中,并且“叫、让”后的宾语不可省略;在“为+所”构成的“被”字句中,动词既可以是处置动词,也可以是判断动词和心理动词,并且不同类别的动词在“为+所”“被”字句中的句法表现并不相同。文艺语体中“被”字后以带宾语为常见,而事务语体和科技语体中“被”字后以不出现名词性成分为常态;政论语体中,“被”字句的动词可以是光杆动词。  相似文献   

3.
字条之谜     
张士怀 《中国监察》2009,(20):62-62
老纪收集的办案资料里,有一张长长的字条。字条用的纸是从报纸上撕下的一个边,内容是用钢笔写的:“老纪等同志:请来看看我吧,我极想你们了。”落款是“老马,即日。”“极想”的“极”字,原来不是“极”,而是“想”字,大概是写字条的人觉得用“想”字难以表达他的心情,将“想”字划去,在后面写出“极想你们了”。老纪说,类似的字条他有好几张,其他的都散失了。  相似文献   

4.
杨育谋 《政府法制》2009,(21):12-13
被捐款、被自愿、被就业、被自杀、被小康、被幸福、被代表……一个毫不起眼的“被”字,今年以来红遍中国。一路走来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不可以“被XX”的?此种语法看似调侃,却恰恰反映了今日中国一切都“被”的时代荒谬,处处透露出弱者的委屈与无奈。甚至有人戏称,巾国正在进入“被时代”……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手下人何以死忠于他?是被曾国藩的“诚”字感动,愿用生命来报答这种信任.  相似文献   

6.
时下,与“闪客”、“闪存”等话语一样,“闪婚”成为部分都市年轻人追捧的一种时尚。“闪婚”,意思是闪电般地相识,闪电般地恋爱,闪电般地结婚。《闪婚》的关键在于“闪”字,即很快,快到一霎间。  相似文献   

7.
10年前的2001年6月14日,沪指上涨到2245点,创出当时的历史新高;10年后的2011年12月13日,沪指再度跌穿2245点,股民们10年来瞎忙活了一场。又到岁末,“控”字当选为中国2011年度汉字。“控”字左边一个“手”,右边一个“空”,不正是象征着我们的股民们两手空空吗?  相似文献   

8.
“法”字,古体为“瀵”。古人仓颉造字的一个大致规律有两条.一是从音,一是会意。“瀵”字是会意的,左偏旁从“水”,表示法令应当如水一般公平,右半部从“庸”(zhl)、“去”,表示法令的另一层含义为“去不直”。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经典释义:“漳,刑也,平之如水,从水;麂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平如水”是法的特征.“去不直”是法的使命,二者构成“法”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威风凛凛的楚霸王指着黑板上的“民王”两个字对人说: “我就是民主少了一点,”这“一点”之差可谓大矣。考“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里的一句话: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这里的“民主”指的乃是“民之主也”,也就是“皇帝”,和“民王”的意思还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到了“五四”革命运动时期, “民主”一词被用来翻译英语  相似文献   

10.
刘绍义 《政府法制》2014,(26):35-35
现代汉语中,一般把“美丽的文词”称为“辞”,谁曾想到,在远古时代,“辞”字原来是犯人的口供. 《说文解字》曰:“辞,讼也。”笔者查了一下《殷墟甲骨文字典》,里面并没有收录“辞”字。细想一下,在那遥远的上古时代,奴隶主可以随意买卖甚至杀戮奴隶,没有法律没有法制,哪里有什么口供,统治者的权力就是法律就是口供。这样看来,甲骨文中没有“辞”字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金文的“辞”字,已经是一个会意字。它的左上边是一只手(爪),左下边是用绳子拴着的一双手,右边是个“司”字,表示一个人牵着一个被绳子拴着的人去找专管狱讼的有司录口供。  相似文献   

11.
余地 《北方法学》2023,(1):76-85
民间“游戏”通过规范实现社群治理,这种治理的正当性在于通过一种集体性的意向实现对社群成员的整合。很多社群的民间“游戏”是长期流传下来的,“游戏”的传统意味着社群成员对其形成了高度认同,这使得基于民间“游戏”的治理具有了可行性。“游戏”规范的治理路径在于通过民间“游戏”的社群环境识别“游戏”的意义,将民间“游戏”的规则与社群秩序的需求融合起来,完善相应的制度保护民间“游戏”,将“游戏”关联的规则融入到纠纷处理上。  相似文献   

12.
阚珂 《公民与法治》2014,(16):43-43
许多人知道“推敲”一词的来历。传说唐代诗人贾岛作《题李凝幽居》时,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对第二句中的“敲”字是否应换成“推”字他犹豫不决,这时无意中遇到了大文学家韩愈。韩愈了解了贾岛犹豫不决的原委后说,我看用“敲”字好。后来用“推敲”一词指斟酌文字,反复琢磨。1954年制定宪法时,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质问权”如何规定进行了认真讨论、反复推敲。  相似文献   

13.
试论土著民的环境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著民的环境权的提出与论证,对现代社会的权利网络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土著民在近代民族国家分析框架中处于“少数人”与“受歧视”的位置。环境正义论与生态智慧论的提出,使我们超越民族国家框架,对土著民环境权的正当性进行评论,然后超越“现代性”重构土著民环境权;对土著民之权利,实施国际法的救济模式;在国内法的制度安排中,以“本土参与”为社会参与机制的核心,确保土著民之环境的“自治权”。  相似文献   

14.
新疆最近一举将大部分“一票否决”事项“否决”。只保留计划生育和社会综治两项。“一票否决”被滥用。己严重干扰基层政府本职的履行。海南省的一位镇长给南方周末记者发来长达1500多字的短信。称“一票否决”和许多“卫星上天的指标”。迫使基层“要跑要送,要说假话、做假事。”  相似文献   

15.
陈华 《中国审判》2011,(11):90-91
千百年来的“官本位”社会,造就了老百姓要么畏官、怕官,“民不与官斗,屈死不告状”,要么积累到“官逼民反”走上极端的文化心理特征,这显然不利于我们当今社会的依法治国。但“礼之用,和为贵”、“冤仇宜解不宜结”的文化传统又为矛盾的化解、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心理保证。在司法实践中,我院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以中、正、仁、和四个字贯穿行政审判的全过程,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切实维护了官民和谐。  相似文献   

16.
他们曾是“留守儿童”,他们曾是随“民一代”父母进城寻梦的“无根儿童”。在他们身为“民一代”的父辈渐渐退出城市舞台的同时,他们陆续涌入大大小小的城市——在不属于他们的高楼大厦间寻梦。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内乡县的古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县衙之一。县衙本身并不十分引入注目,但衙内的一幅楹联却闻名退迩,被广为称颂。其联为:“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说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联之所以久传不衰,大概就在于它用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淡悟     
云淡天高任飞鸟,水淡潭深宜腾蛟;食淡祛病康寿乐……,淡泊名利志自高。 文子曰:“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说要明德、明志,悟透一个“淡”字是前提。您看这个“淡”字,表面看平常无奇,但其哲理确很深奥。山不喜平“山”横竖,水平之“水”却无平。平淡的“淡”字从结构看无一笔横平竖直,但其结构却保持着动与静、冷与热、  相似文献   

19.
从自决权的本体范畴看,自决权必须包含两个维度:一是“自主决定的权利”,涵盖了自决权的权利主体与权利目的;二是“自由决定的权利”,涵盖了自决权的权利手段和权利内容.从国际法规定的权利主体、权利目的、权利内容和权利手段四个方面看,“港独”主张的“公民民族自决”、“全民公投”等理论和政治观点不具有合法性.自决权不能适用于分离主义运动,“港独”以“公民民族自决”为理论依据,以“全民公投”为实现形式,以“香港独立”为目的的做法不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对“权利”概念的接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明 《现代法学》2002,24(1):69-75
近世“人”的发现为近代中国思想家们接纳源于西方的“权利”概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和条件 ;“公理”世界观的确立则为近代中国思想家们把握正当性意义上的“权利”观提供了信念支撑和基本的理论前设。而这两者均为儒家思想文化自身内在演变的逻辑结果。长久以来 ,视传统文化为近代中国“权利”精神生长的纯粹阻碍因素的论断 ,值得学界重新审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