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牟佳 《学理论》2010,(10):164-165
汤婷婷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先锋和"女勇士",她率先运用中国文化资源进行华裔情感表述,在她的作品里,女性意识更是契合了盛行于美国社会的女权主义和多元文化思潮,顺应女性主义的潮流,确立女性主体意识,改写了中国传统文化,揭露和批判了旧中国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  相似文献   

2.
西方女权主义性别平等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权主义对性别平等问题的理解和追求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追求无视性别差异的性别平等,主要代表流派为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然后是追求在性别差异基础上的对不同性别的不同对待,主要代表流派为激进主义女权主义,直至最近,人们对性别判断问题的理解又深入到了个性、人性的高度。人们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以前对性别平等的解释,并且指出,人们需要重新思考甚至超越西方女权主义的传统平等理想,主要代表流派为后现代女权主义。  相似文献   

3.
肖跃玲 《学理论》2012,(20):171-172
女权主义批评是现代文学批评中的一种很重要的理论批评方式,给广大女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以男性文化一统天下的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精神意识都受到巨大的束缚和摧残。部分不愿受压迫的女性开始觉醒,向这个男权社会提出了抗议。这种女性意识不仅在当时意义重大,为后来的女权主义运动打下了基础,而且对当下社会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29)
赛珍珠常常以中西方双重文化视角审视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尤其是中西方文化交汇中的女性命运。然而从身体空间政治学角度看,她笔下的中国女性是困在"形式上"的中国女性。为了尊重所要表达的作品主题,她无意识地将西方女性或是西方女性主义者的平等自由的一些观念赋予中国女性。所以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不是中国所特有的,是理想中的中西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白蛇>是严歌苓在1998年发表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假冒的中央特派员徐群珊救出在"文革"中被劳动改造的女舞蹈家孙丽坤,使她心灵复苏,并重燃对舞蹈的热情,二人产生了深厚的同性情谊这样一个传奇故事.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多声部的复合形式,和挑战传统伦理的情感模式以及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在她所有的作品中独具特色,使作品具有复杂的内涵,人性的深度及意义阐发的多种可能性.<白蛇>中超越世俗的同性之爱,文革对美的毁灭,对人性的扭曲,以及主角孙丽坤已有许多研究者做出了精彩的阐释.在此,本文对另一重要人物,徐群珊.这个使孙丽坤心灵复苏艺术生命得以继续,拯救了孙丽坤也差点使她崩溃的形象进行浅析,揭示出这个完美的徐群珊形象遮蔽之下的文革政治对女性自然属性的残酷剥夺和异化,个人命运的微不足道.女性在强大的政治漩涡裹挟之下有意或无意识的被异化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6.
当下国内对女权社会主义的研究立足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以及女权社会主义如何促进中国女性发展。女权社会主义在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的理论,分析国内现有的文献,有助于人们加深对这一社会思潮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信息认识作为一种认识理论,它把人的认识当作一种信息活动过程来处理,为人们揭示人类认识的奥妙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将使人们对认识的理解更深入、更准确、更有创造性.信息认识所显现的层次性、交互性和复杂性折射出人类认识活动的层次性、交互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在个体主义和女权主义思潮以及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规训的共同作用下,女大学生的化妆实践具有多重意义。本文以参照群体理论为视角,发现女大学生的化妆行为常由生命历程中参照群体的改变而开始,具有成人礼的意涵。此外,女大学生在以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为参照时,其化妆行为分别体现了对社会的适应与自身抗争意识觉醒的意义;此种差异化意义反映出当代女大学生对传统男权社会顺应与抗争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郝淑芹 《学理论》2010,(29):183-184
马克思的人性论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走向和谐提供了的理论支撑。从马克思的人性视角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和谐构建进行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和谐构建离不开人。人类个体需要的多元性与整体性也必然要求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均衡发展,从而促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走向融合。只有用马克思的人性理论指导两种文化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5)
女权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国家中女权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思潮结合的产物,它以解放妇女、发展妇女为主题,它倡导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对我国女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影响。在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应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通过体制改革来维护妇女权利,为女性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女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莉  刘璐 《行政论坛》2012,(5):68-72
中国的女性NGO作为以社会性别平等为目标而为女性群体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伴随着中国性别差异问题的凸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在本土化发展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特性与行为模式。中国"自上而下"的解放运动使女性NGO成为微笑的女权主义表达机制;中国妇女群体的分化使女性NGO的代表利益问题也变得具有差异化;而在组织结构上,中国妇女NGO由于其女性的价值观主导与女性社会化的方式,决定了自身具有强烈的柔性管理特质。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游戏如此盛行的年代,游戏爱好者们不分好坏地沉迷于此,使我们更加担心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到底会不会因为"打怪"这种行为而冲破人们的道德底线,引起人类认知的混乱.在人类学的视角下,运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对玩家这种"打怪"行为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对现在和未来的游戏玩家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并能够引起人们对网络游戏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栾坤 《学理论》2012,(5):39-40
"女权主义"从提出到如今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很多学者把女权主义分成不同的派别来进行研究,更多的学者关注于男女在参政问题的平等、与男性争权等问题。从研究人们对女权主义运动误解这点出发,着重解决人们对女权运动误解为两性战争的问题,提出女权主义不是男女战争,男女和谐发展才是女权主义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权主义理论引入伴随着演绎变化,体现在不断融入本土文化因素,结合历史背景,逐步形成中国自己的女权主义理论,而理论的应用包括女权主义批评与创作,理论为批评提供一种话语的可能性,现实的批评实践,才能使这种话语按照自己的方式运作起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浪潮的社会性别意识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不仅封中国的女性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我国现行公共政策的崭新视角。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公共政策中性别平等的现状和挑战,试图为转型期的中国,找到理解、宣传和推动“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解决方案。由于公共政策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公共政策中的社会性别平等,对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在对工具理性进行批判时过于执着于工具理性本身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科学成为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并非是工具理性膨胀下人们的被迫选择,而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人类一直都是在以解释力的强弱去选择他们的思维范式,换言之,人类一直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一直是人们的思维范式。工具理性膨胀所带来的文化工业现象反映了文化的同质化趋向,而这一趋向的根源却并不单单是工具理性,更是文明发展的必然代价。同时,我们也能在中国古代中找到文化工业的某些影子。需要辩证看待工具理性才能形成对工具理性的正确评价,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宋立亚  唐丹 《学理论》2012,(18):126-128
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各自的生理结构、社会因素以及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导致女性语言与男性语言也有所区别。概括并分析了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在同组性别和不同性别的使用差异情况,同时也从社会文化因素讨论了导致差异的原因。其分析言语差异的目的在于能使人们更好地把握对语言的运用,从而促进跨性别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生态女权主义者倡导建立一种人类社会中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这种思潮被运用到文学评论中,更加生动地体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通过介绍生态女权主义理论,并以威拉·凯瑟的<我的安东尼亚>为例,探讨了生态女权主义文学评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加深对生态女权主义文学评论观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陶丽萍 《理论导刊》2007,(6):107-109
丁玲从女性视角切入现实,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男性与女性、个体与群体的多重文化冲突中,表达女性个体生命与精神世界的痛苦、压抑与挣扎,探究女性解放的精神出路,呈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与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任务把生态保护提到了更高的层面,而女性与生态保护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文化的建构中,女性概念和自然概念的相关性十分明显,男权文化下的自然与女性更是有着相似的逻辑统治,女性与自然有更密切的联系。女性特质和性别角色也使女性与生态保护有着特定的密切关系,因为女性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管理者和消费者,女性在教育子女、提高家庭成员环境意识中更是具有重要作用。当代女权运动与生态保护运动都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女权运动所追求的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与公正,与生态保护运动所追求整个人类对环境的公正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