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伪装犯罪现场是由人为故意改变加以影响的犯罪现场,其勘查具有不同于一般犯罪现场的特殊性和综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刑法学意义和社会意义。伪装犯罪现场的勘查高度融合了现场物证、痕迹的科学技术勘验,以及对于伪装状态和原始真实状态的犯罪行为及犯罪心理的分析。在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水平下,对于伪装犯罪现场这类特殊现场的勘查具有其不同于普通现场勘查的特殊地位及高难度挑战意义。因此,伪装犯罪现场的勘查技术以及心理学的应用更为重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故意杀人案现场的法医学检案重点、难点和相关实践经验。方法收集某县2004—2013年88例已破故意杀人案件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县籍女性被害人数明显高于外埠籍女性。犯罪嫌疑人中外埠籍明显高于本县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职业多为打工、无业或务农;学历明显较低。被害人死亡原因以机械性损伤、机械性窒息为主。故意杀人案件以熟人作案为主,陌生人作案主要表现为谋财。行为类型在谋人、谋财、谋性三类案件中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伪装行为及愧疚行为指向性最明显。结论犯罪嫌疑人的准确刻画是法医学鉴定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反映了故意杀人案现场法医工作的重要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笔迹样本就是笔迹式样,是文检人员在枪案过程中运用笔迹特征进行比较检验的一个已知参照物。案后样本就是犯罪嫌疑人在作案以后书写的字迹特证。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后平时书写的字迹样本;另一种是司法机关在检案过程中,因样本不足,让犯罪嫌疑人重新书写的字迹。在后一种情况中,由于犯罪嫌疑人知道取样的意图.因此,他在书写字迹时,为逃避侦查,往往故意伪装,给文检人员检案造成一定困难。笔者就如何识别和运用案后伪装样本谈点粗浅的认识。一、识别方法1、利用案后样本中的自相矛盾,发现伪装。在检案中,如果怀…  相似文献   

4.
诈病的定义,理解为3种主要情况:一是身体无病的人伪装患病;二是患者虽然有某种疾病,却故意夸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将较轻的病情装成重病,或者轻伤装成重伤。三是身体内无伤,伪装成有伤。几乎所有的法医工作者在法医临床实践中都遇到过,笔者就此类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力求找寻应对方法,利于法医学鉴定的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5.
伪装服毒自杀的案件多见于犯罪分子在受害人生前投毒、骗服、灌服等手段,毒杀被害人后伪装成自杀现场,否则死者胃及其它内脏组织中检不出毒物成份,伪装易露出马脚.笔者近几年办案中曾遇到两例采用其它手段伪装服毒自杀案件,隐蔽性和欺骗性大,现将其手段及办案体会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收集了33例伪装命案现场的案件,对其种类、特点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这一类案件的判别勘验方法进行了探讨,供参考。1案例资料本文收集的33例伪装现场的案件,均为已破案件,其中有18例在勘验现场后能及时识破伪装,迅速破案,占54.54%,有10例在案发后未能及时识破伪装,而是经过系统全面的尸体检验和综合了现场勘验、案情调查等情况后,识破伪装,致使案件侦破,占30.30%,有5例则是经过较长时间的侦查,未能破案,最后从伪装现场的角度出发,重新审查复核有关资料,运用技术侦查手段,最后侦破案件,占15…  相似文献   

7.
案后笔迹样本是犯罪嫌疑人在作案以后书写的字迹.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后平时书写的字迹;另一种是司法机关在检案过程中,因样本不足,让犯罪嫌疑人重新书写的字迹.在后一种情况中,由于犯罪嫌疑人知道取样的意图,因此,在书写时,为逃避侦查故意伪装,给文检人员造成一定困难.笔者根据几年的办案实践.就如何识别和运用案后伪装样本谈点体会,以供同行们商磋.  相似文献   

8.
对15例杀人伪装的浅析张甫波杀人伪装案是指案犯在非法剥夺他人性命以后为掩盖罪行,逃避打击,采用各种手段将尸体进行处理,伪装成自杀、意外事故或疾病死亡的一种复杂案件。以下是我市十几年来发生的杀人伪装的案例,现加以总结剖析。见表1表2。表1被害人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9.
肖奇 《中国律师》2002,(5):55-56
【基本案情】1999年10月24日晚6时左右,原告李某、龚某与八岁的儿子,一起到珠海市香洲五月花餐厅就餐,礼仪小姐安排在一包房内。约6时30分左右,隔壁包房发生爆炸,导致李某重伤(二级残废),李某和龚某的八岁儿子死亡。经查,爆炸是由一名犯罪嫌疑人蓄意想危害某医院的一名医生,故意将自己制造的炸弹伪装成酒送给该医生。该医生把酒带回家中放置了一段时间。1999年10月24日晚,该医生也到“五月花”餐厅就餐,并把这瓶伪装成酒的炸弹带入餐厅,准备“饮用”。当餐厅服务员开启酒盒盖时,“酒瓶”爆炸,造成原告之…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假说的特征和演化过程。通过案例论述假说作为逻辑推理方法之一在现场勘查中应用于死亡方式和伪装现场等的推断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一个侧面说明,刑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固然重要,但严密的逻辑思维同样不可缺。  相似文献   

11.
罗燕 《刑警与科技》2005,(2):94-97,85
随意伪装笔迹是故意伪装笔迹的一种,具有故意伪装笔迹的共性特征,但由于它是书写人凭自己主观意识,不借助任何特殊手段,不追求某种固定形式,任意改变自己的笔迹。随意伪装笔迹具有伪装意识的不确定性、盲目性和伪装结果的欺骗性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该笔迹伪装类型较多。检验时首先要注意区分是否为伪装,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检验。  相似文献   

12.
左手伪装笔迹,一般是指书写人出于歪曲自身笔迹特征的目的,故意采取非利手(一般情况是为右利手书写的人采取左手书写的情况)进行书写的特殊伪装书写方式所形成的笔迹.作为非正常笔迹检验项目,鉴定人有必要严格地依据鉴定技术规范,灵活运用伪装笔迹鉴定的基本理论,结合逻辑经验,对检材字迹中的"假象"予以系统分析、甄别,同时还需要结合科学取样工作,确保检验工作质量.同时,在以往的笔迹检验工作中,左手伪装笔迹多出现在刑事案件里,作为犯罪嫌疑人逃避打击而采取的手段,而在民事案件中被涉诉当事人利用的情形则较为少见.本文通过民事案件中的左手伪装笔迹检验案例,提出检验左手伪装笔迹的几点体会,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命案现场的勘验、分析,推测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目的,刻画犯罪嫌疑人,为侦查指引方向;提取并检验现场微量物证为确认犯罪嫌疑人及认定犯罪事实提供依据。探索命案现场勘查工作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4.
2000年11月,湖北某公司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对该公司女职工程某的人格进行污辱诽谤。作案人非常狡猾,为了逃避打击,隐蔽自己,在笔迹上采用了多种伪装手段:第一改变字体字形,信的前两行故意写成左斜形字,后面却是正形字;第二故意降低语文水平,有意写错别字。从信的全文来看,叙事流畅,语文水平为中等,却把“以前”写成“以全”,“挑拨离间”写成“挑拔离奸”等;第三故意降低书法水平,从笔法来讲,故意写得生硬僵直,从字的结构来看,故意写得松散零乱,把笔画拖长缩短。可见罪犯对笔迹进行了精心设计,综合伪装。将检材…  相似文献   

15.
杀人案件中,威逼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一种常见行为,这种行为是现场重建(威逼工具,威逼方式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场分析(作案人数,作案动机和案犯刻画等)极为重要的来源依据。威逼行为有些在人体上形成了明显创伤,比较容易发现但也易误判为普通损伤,有些因痕迹较轻微甚至人体上不留痕迹仅表现在衣着等人体附着物上而难以发现,  相似文献   

16.
1加强现场勘查管理的必要性侦查破案的目的,不仅是将犯罪人抓获,更重要的是将其移交起诉,使其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因此,对犯罪嫌疑人的刑拘转捕率、移送起诉率等,就是衡量刑侦部门侦查破案水平的一个标准。从现行案件的侦查来讲,凡有现场可供勘查的刑事案件,侦查的起点都是现场。作案人实施犯罪后,在现场上留下了大量痕迹物证,如果不重视现场的勘查,缺少现场的痕迹物证,就使得案件证据的获取缺少了重要来源,从而难以客观地分析案情、从中发现侦查线索、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难以找到犯罪嫌疑人。从积案的侦查来看,之所以形成积案,主要是未能…  相似文献   

17.
西青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日前受理了一起故意杀人案件。案卷中虽然有证据证实二犯罪嫌疑人有故意杀人的行为,而且二犯罪嫌疑人也供认不讳。但是凭着办案人员的高度警觉,通过多方取证,调查核实,挖出了这起重大案件的真正凶手。  相似文献   

18.
在凶杀案件现场遗留有大量血迹是常见的 ,但能够根据现场遗留血迹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来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受伤及其受伤部位却很困难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 ,经过详细的现场勘验 ,根据现场遗留血迹的数量及其分布位置 ,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受伤部位 ,使案件顺利告破 ,现报道如下 :1  相似文献   

19.
贾永生 《政法学刊》2014,(5):117-125
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发生爆炸后,警方要采取应急警务对犯罪嫌疑人、受伤亡人员、现场秩序、痕迹物证保全与记录等开展快速处置与勘验。爆炸现场快速处置与勘验就是现场整体清理与转移,虽然现场的原始位置变化了,但是载体及其位置关系还在,特别是整体搬迁的残留物、抛出物等相互关系也要记录好。现场编号是勘查人员对现场的场所区域、痕迹物证分布、尸体位置等所做的标记,这种外在的符号添加和记录留存应该与现场客观记录的需要相匹配。  相似文献   

20.
笔者参与一起嫌疑人杀人后精心伪造自杀现场、并用死者手机向其家属发送轻生短信误导侦查案例的现场工作,经过现场勘查、尸体和相关物证检验,细拨谜雾,辨别伪装,还原真相,确定了案件性质,划定了侦查范围,快速侦破了案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