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一家避孕套公司(戴锐斯公司)进行的一份针对全球所做的性调查报告于2000年10月发表,其间共向加拿大、法国、希腊、意大利、波兰、西班牙、台湾、英国、捷克、德国、墨西哥、新加坡、泰国和美国等14个国家及地区4200名16-21岁的青少年进行不记名调查,台湾有350人接受访问。 这是戴锐斯公司首次集中以年轻人为取样对象,也是第一次将台湾纳入民调范围。调查结果显示,台湾青少年平均17岁才有第一次性行为,“初尝禁果”的年龄比其他被调查的国家都较年长。根据调查,14个国家地区的青少年“第一次”的平均年龄为15.9岁,最“开放”的…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戴锐斯保险套公司对 350名 16岁到 21岁的台湾男女青少年进行了一项性事态度调查,内容包括性教育、性启蒙和性生活三大类。调查结果显示,台湾地区青少年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是 17岁,第一次性行为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比例为 49%,第一次性行为缺乏避孕工具的比例高达 62%,其原因主要是当时找不到工具。也有 43%的青少年预期自己会在婚后才发生性行为。 调查中也发现,台湾青少年接受第一次性教育的平均年龄是 13岁,来源在学校的有 8%,通过朋友得知的是 29%,而获得最多量性知识的渠道,也还是在朋友处,达 46…  相似文献   

3.
才升入高中就读的小咪,去年圣诞节时还在朋友们面前得意地炫耀自己,已经在平安夜光荣地告别了“处女”。可是快踏进二月份的前几天,她却经常忐忑不安地在厕所和睡房之间走来走去,常常扳着手指头数着“一月、二月……”。父母觉得奇怪,怎么平时笑口常开的宝贝女儿会突然变得急燥起来?在焦心地紧紧追问之下,女儿才哭了起来———“我有了!”根据台湾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地至少有一成七的青少年有过婚前性行为,而大部分青少年的首次性经验是在17岁。台湾1998年的一项统计更指出,截止11月底为止,已经有1775名未成年少…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对人类性行为的社会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俄罗斯,第一次性调查是在1902年,对哈尔科夫大学近2000多名三年级学生进行的性行为和性态度调查。1997年俄罗斯对莫斯科大学生(18-23岁)进行了一次性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只有1.8%,女生只有4.2%不赞成婚前同居。同年16-24岁的英国青年中有5.1%的男性和5.2%的女性对婚前性关系持否定态度。法国1994年所做的全国青年性行为调查,16岁青少年中45.5%的男孩子和41.4%的女孩子有了性经验,18岁的人中,74.8%的男孩子和71.9%的女孩子有了性行为。  相似文献   

5.
在有机化学中有一种试剂叫“格氏试剂”。这种试剂是世界上最多能的一种试剂之一。那么,您知道它的发明者是谁吗?他就是法国科学家继克多·格林尼亚。他于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金。可是,谁能想到格林尼亚在青少年时代曾是个游手好闲学业荒废的“二流子”。家庭的优裕和父母的溺爱使得他放荡不羁,整天吃喝玩乐。但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猛醒:在他二十一岁那年的一次舞会上,一位美丽的姑娘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我到一个政府机关送医上门,在一般体检的时候.发现好几个人的血压都偏高了。这几个人年龄都只有40来岁,我就告诉他们:“要小心了,高血压可是无声的杀手啊!”有人问道:“说我有高血压.但我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感觉,高血压究竟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7.
继浙江金华“徐力弑母”事件后,最近在我省仙游县又发生了一起 17岁少年凶残地杀死自己 68岁奶奶和 5岁表妹的惨剧。   血淋淋的现实,震惊了不少人 !一个少年居然可以不声不响地杀死两个亲人;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一时间成了“杀人狂魔”,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少年扭曲的仇恨心理 ?当面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多时,我们是否应该多想些防范措施,只有完善了预防犯罪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犯罪,这才是家庭之福,学校之福,乃至社会之福。   一、预防犯罪,迫在眉睫   进入 90年代中期,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了上升趋势,并呈现以下特…  相似文献   

8.
品行困惑是青少年心 理行为异常发展的一种类 别。它是指青少年反复出现 违反与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和对抗性行为。品行困惑与青少年的“调皮”不同,它不仅有现实的危害性,而且有更为严重的潜在的危害性,我们对此切不可掉以轻心。 一、不光彩的“三只手”──偷窃 1. 案例。张某,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张某刚入小学时,父亲因盗窃罪被判刑6年,他的生活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张某读小学五年级时,已因多次偷窃班上同学的学习用品和钱财而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学…  相似文献   

9.
“宪法一中”是指依据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国民党在退踞台湾后一直坚持“宪法一中”的立场。在四次修改《临时条款》和七次增修“中华民国宪法”后,“宪法一中”的核心立场仍然未变,但增加了“一国两区”等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的界定与涵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树华 《公安学刊》2000,12(3):15-19
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问题是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影响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界定的有两个方面问题 ,即青少年犯罪中青少年的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问题和青少年犯罪中“犯罪”范围的界定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是社会学或犯罪学用语。青少年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岁不满26岁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上限为18岁 ,下限为6岁开始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1.
在化学中有一种试剂叫“格氏试剂”,这种试剂是世界上最多能的试剂之一。它的发明者就是克多·格林尼亚。他于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格林尼亚在青少年时代曾经是个游手好闲荒废学业的“二流子”,家庭的优裕和父母的溺爱使得他放荡不羁,整天吃喝玩乐。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猛醒:在他21岁那年的一次舞会上,一位美丽的姑娘引起格林尼亚的注意,他走上前去邀请姑娘,却被姑娘冷冷地拒绝了。格林尼亚以为自己冒昧,连忙表示歉意,姑娘却冷冷地说:“请站远一点儿吧,我最讨厌像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视线。”这话恰似当头一棒…  相似文献   

12.
我国“网络与青少年”研究述评沈汝发/青年探索.-2001,(6)提要:21世纪是一个网络的时代,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对青少年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已引起许多青年学者、社会学者和教育学者的关注。本文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总结并简要分析了我国学者关于网络与青少年的研究成果,以推动此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罗凌云、风笑天/青年探索.-2001,(6)提要:本文从家庭互动、家庭期望、家庭观念和家教方式四个方面比较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四过”现象仍然…  相似文献   

13.
走过童年时莺歌燕语的时光,我们就走进了多愁善感、充满压力与理想的青春时期。青春少年,正象冉冉升起的八九点钟的太阳。青春于人只有一次。青春是美好的,但同时也伴有苦涩。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孩子中心”似乎正成为存在于大部分家庭的一种社会事实。但是,“孩子中心”未必就能培养出于社会有用、于孩子愉悦的人格独立、身心健康的“人”——这已从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或多或少地患有不同程度的“青春期综合症”中可略见一斑。为何如此?从儿童过渡到青年的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第二次危机”。…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毒品传播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已经成为困扰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家庭,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文章从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因素入手,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诸多家庭因素。与此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一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逃难     
一个人在幼时留下的心灵伤痕,是很难平复,也是难于忘却的。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一直处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蹂躏之中。记得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中,就都记述过各种各样的“逃难”经历和感受,我想那是反映了时代和人民的苦难心声。我的青少年时,虽是经历了两次最大的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但要讲到“逃难”,平生还只有一次,即1937年“通州事变”的两次战火之后。  相似文献   

16.
最酷的年龄是16岁。而如今这个“酷”字已在逐渐地淡出,在美国青少年中最新流行的同义词是“青”或“邪”。他们所拥有的流行资讯主要是来自电视,而不是像常人所想象的那样是网络,更不会是报纸。以上是“趋势观察”对美国流行趋势的最新调查结果。他们指出,美国儿童和青少年形成的Y一代,将在2010年突破3100万人大关,在人数上将超过他们的父母“婴儿潮”一代,他们的消费能力也直追美国市场经济砥柱的“婴儿潮”父母,商家无不锁定Y一代为主要市场定位,Y一代的消费心理和模式也成为市场调查分析的重要学问之一。针对Y一…  相似文献   

17.
鲁薇 《北京观察》2011,(10):44-45
今年夏天在伦敦街头开始的火焰,最终演变为英国近三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骚乱。在英国首相卡梅伦眼里,骚乱事件是“绝对的犯罪行为”,必须严厉打击。可是,一向以保守、拘谨、绅士闻名的英国人,为什么一下会染上无政府主义的狂躁症?为什么会产生一代“虚无主义凶猛青少年”?为什么会形成一个多阶层都参与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8.
一、美国青少年及其家庭美国大多数家庭是两代人的小家庭,即父母亲及其子女。美国现在大约共有6,190万个家庭。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家庭的规模都很大,一般家庭至少都有4至5个孩子。现在的家庭规模已经大大缩小,据统计,平均每家约为2.73人。有22.5%的家庭为单亲家庭,即只有父亲或只有母亲的家庭。造成如此众多单亲家庭,主要  相似文献   

19.
动态     
▲青少年读物远离农村青少年《光明日报》2003年6月30日报道,尽管如今的青少年课外书籍品种繁多、内容丰富,但成年人记忆中还留有深刻印象的几角钱一本的小人书,在如今的文化市场上已销声匿迹;而装帧华丽、高档的精装本图书成为书店青少年读物特别是少儿图书柜台上的“主角”,而这些精装本图书贵得令人咋舌,更让农村的青少年敬而远之。因此出版界应多关注广大农村孩子,多为他们提供内容丰富、经济实惠的平装、简装本读物。▲15岁年龄群呈四大危机《生活时报》2003年6月27日报道,据对北京1500个家庭13-15岁初中生心理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20.
何为“实年”,伺为“官年”?顾名思义,“实年”是实际年龄,30岁就30岁;“官年”是当官后登记存档的年龄,30岁可能是25岁,也可能是28岁。一位官员既有“实年”又有“官年”,似乎不可思议。其实,此事古今皆然,在某些地方甚至已见怪不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