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曾经,他默默无闻,如今,他远近闻名.2011年,他种植的400亩棉花单产达到了420公斤,种植的150亩青贮,单产达到6500余公斤,种地纯收入达40多万余元.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吉县东城乡上堤村是远近闻名的西瓜专业村,每年西瓜种植面积达300亩,仅西瓜一项农民收入40余万元,精明的瓜农们又在西瓜地里做文章,种上一茬秋白菜,一亩地又增收500元。西瓜每年7月份就收获上市了,瓜地闲半年,有些瓜农就在瓜地里种上秋白菜,每亩地产白菜1500多公斤,收入五六百元不成问题,看到有利可图,村里的瓜农们都争相在瓜田里种菜,都获得好收益。“西瓜村”里白菜俏@陈晋材  相似文献   

3.
正在农十师一八八团十三连,当提起职工余大红时,大家眼里都透着赞许的目光,在他和妻子的共同努力下,连续三年种植的作物创连队最高产量,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连年被评为"致富能手先进生产者"和"和谐小康家庭"。余大红是个有心人,每项作物的生长性能,水肥要求、生长需求,他都要尽量弄懂学通,每年团里举办职工冬季培训,他都积极参加。他说":作物的生长特性掌握住了,再采取科学的技术方法去耕作管理,就能取得好的收成。所以我每年都要参加职工培训,多充充电,使自己不落伍。"从浇水、机械耕作到选种、播种,他都严把质量关,从不马虎。他说:"这第一步走不好,下步更难走,要想取  相似文献   

4.
窦雨佳 《党建文汇》2009,(11):32-32
日前有人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计算了“身价”,据称高达1000亿元。对此,袁隆平先生表示:“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袁隆平先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在小片试验田里已经取得亩产900公斤的佳绩。他曾经自豪地称,如果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到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则每年可以多养活4亿人:  相似文献   

5.
59岁的杨斗志是农四师六十二团一连的老职工。自来到一连他就一直承包连队的32亩瘠薄地,就像变魔术,杨斗志自从种植管理这块地后,几乎是年年丰收,年年赢利,1997年至今9年间,他靠这块地交售籽棉90吨。2005年,他的棉花总产达12.3吨,单产籽棉380公斤以上,纯收入达3万多元。“土地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杨斗志笑着说,“我种地有2个诀窍,一个是舍得投入。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话一点不假。这9年来,每年冬闲,我就到处积肥,掏钱买肥料,每年都要往地里运几车牛羊粪,和油渣、棉籽壳一起上到地里,改良了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团三连是个大连队,种植面积八千余亩,职工二百余人,每年的生产利润都在二百万元以上。连队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职工队伍稳定,职均收入逐年上升,职工安居乐业、生活安定。连队双文明建设齐头并进,靠的是什  相似文献   

7.
麻栗坡县马街乡梁子街村公所执木村的正福才老汉,今年60岁,与其他的普通农民一样,一生都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但他万万没想到年轻力壮时都只能产几百公斤粮食的土地却在垂暮之年创下最辉煌的业绩——年产粮食一万多公斤。王老汉感慨地说:"这是靠党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靠科学种田啊!"王老汉一家6口人,儿子儿媳跑运输,还在村里开办了西畴兴街水泥代销店,年创收入12000多元。一生钟情于土地的王老汉和老伴领着两个孙子除种好自家的6亩田、5亩地外,还请工租种了十几亩田地,年收粮食一万多公斤,每年还可养出20多头肥猪、4~5头牛、50多只鸡。一家人各得其所,忙得不亦乐乎。王老  相似文献   

8.
品种改良——种植脱毒马铃薯增收见效快我省发展马铃薯生产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马铃薯是我省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全省大部分地区适宜种植马铃薯,年种植面积达700余万亩。但是,由于品种结构逐渐老化,多年来的自繁自生使薯种严重感染病毒而退化,导致单产水平低下,产品质量低劣。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已把脱毒马铃薯种植作为一项温饱工程在全省全面推广。今年全省脱毒马铃薯推广种植的计划面积达300万亩,占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近一半。据实地验收测产,脱毒马铃薯亩产在1400公斤左右。织金县马场、牛场等乡镇目前推广种植的脱毒马铃薯,高产地亩产达3600公斤,最大单个重达700克,单株最高产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48岁的唐百征是十二师二二二团一连的一名职工,1995年参加工作,200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连队的种植大户,他承包土地种植小麦和制种600余亩,购买了两台大马力机车,既从事土地种植又为连队提供农机服务,每年收入都达30余万元,是连队有名的致富能手。"只有自己有能力,才能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唐百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他作为连  相似文献   

10.
贾双河的土地规模经营 和林县草场村贾双河的土地规模经营,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贾双河的7口之家承包了 23亩地,人均粮食400多公斤,温饱没问题。但是,承包地分在8处,不便种植,同时,化肥等生产成本也在增大。他感到,不搞土地连片经营,粮食产量和收入都难上新台阶。 1988年,他用承包的23亩好地同村里几家调换了25亩土质差、烧不上水、但能够连片经营的地。一家人起早贪黑,打井平地。3年的劳动力投资,使土地质量发生变化,产量增加。今年,小麦、玉米获得丰收,总产1万多公斤,人均1500公斤,比土地调整前增长了3.7倍。粮多了,他喂了1口公猪、2…  相似文献   

11.
何庆贵是农三师四十三团有名的植棉能手、劳动模范。这段时间以来,好事、喜事、高兴事一件接一件,用他自己的话说,可谓“三喜临门”。喜领丰产攻关奖何庆贵植棉11年来,累计向国家交售籽棉30余万公斤,创产值150余万元,上交利润50余万元,个人纯收入40余万元。他把一块弃耕地改变成了全团少有的高产田。从2000年起,他连续4年夺得棉花单产最高记录,籽棉单产始终保持在420-500公斤之  相似文献   

12.
旌阳区孟家镇以科技示范引路,全镇80%以上的村都有1-3个科技致富项目,80%以上的村干部和60%以上的党员成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全镇采取党员与科技致富能手结"对子",领导干部帮扶联系和共建"双培"科技致富园、党员"双带"示范园等形式,从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重点帮扶"双培"对象156名,帮助和引导他们科技致富.绵河村党支部书记董兆富是个花卉种植大户,种植面积在80亩以上,每年销售收入100余万元,纯收入50余万元.去年10月,由他帮带的肖洪章等4名村民共同投资18万余元,新建立了一个占地30余亩的党员名贵花木"双带"示范园,长期吸收5-10名党员、村民在园内学技术.  相似文献   

13.
<正>二师二十四团十三连种养大户刘建国,2013年月11日起,他把种植的1200亩地庄稼收获完后,每天早上开上车,都要到自己的羊圈去给1300余只羊喂食,每天都观察羊子的成长状况。刘建国站在羊圈前面自言自语地说:"这两年买来的1300只羊子,到今年5月份母羊产小羊羔900余只,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又是一笔丰厚的收入,越想这日子越有奔头。"  相似文献   

14.
敢拼才会赢     
农八师石总场四分场五连承包大户郭俊志承包了182亩土地并开荒地200亩,共种植棉花382亩,平均单产籽棉290公斤,总产112.7吨。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丰收,每年都领到了48万元兑现款,成为连队拿到兑现款最多的人。  相似文献   

15.
<正>农二师三十团一连职工王大喜和他的妻子张先芳十分注重学科技、用科技,成为职工致富带头人。2004年以来,他们一家种植棉花每年承包收入都在8万元以上,2010年收入达到了30万元,他们家庭还发展养殖业,每年养牛的收入也在3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6.
“税官”张新民杨东光,杨尚斌张新民,年过半百,在税务战线干了30多个春秋。始终两袖清风,去年3月份,他又一次被省税务系统评为廉政建设先进个人,第17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我是共产党员,你少给我乱烧香!"有一次,有个个体户在大峪乡运一车原木欲过西兰...  相似文献   

17.
这两年,农二师三O团工会在全团两千余名女职工中大力开展巾帼建功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女能人。昔日围着锅台转、洗衣带孩子的妇女们,如今已撑起了农场经济的半边天。该团妇联建立起了长期培训机制,每年都要开设棉花种植、牲畜养殖、果树栽培等专场技能培训,从而使全团两千余名女职工都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  相似文献   

18.
当2005年拾花工作一结束,在农二师三十一团八连,职工李得鳌使用致富新招获得高产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李德鳖来疆种地已15年。从2002年以来,每年承包土地都在200亩以上,3年累计赢利已达45万元。2005年初,他改变了管理方式,不再自己牵头管理,而是将管理权下放,制定了3招:一是以每亩80元的管理工资,为200亩棉花地雇请了3名“田保姆”;二是以每亩400公斤为基数,订立了丰产公关奖,亩产每增加10公斤,管理工资增加20元;三是搞了一个拴心留人的小工程,为3名“田保姆”定下了3000公斤拾花任务,按劳取酬。此举一实施,3名“田保姆”积极性大增。在田管中,他们精耕细作,严格按照团连目标考核管理操作,样样农活都走在了前面,各阶段考核都受到表彰。在拾花工作中,3名“田保姆”6口人起早贪黑奋战在棉田,像管理自己的地一样忙碌。拾花结束一合计,200多亩地亩产达到了500公斤,最高的一条地竟达到了550公斤。李德鳌乐呵呵地说:“虽然我多给公关奖5000多元,但我的棉花总产增加了2万公斤,比去年多挣8万多元。值!”  相似文献   

19.
颜炳文,是农五师八十四团五连的职工。45岁的他,在致富路上有着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 他1976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1978年走上了干部岗位,一干就是20年。1998年,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的他,突然辞去指导员的职务,回家包地去了。 当年,老颜两费自理种植了100亩棉花准备大干一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满怀豪情的他被自然灾害狠狠地泼了一盆凉水。可他不灰心,1999年又种植100亩棉花。整个农忙季节,他都泡在地里,但是,天不随人愿,自然灾害、市场疲软又使他白辛苦一年。多年的积蓄被折腾光,两年亏损5万余元。  相似文献   

20.
曾经,他一贫如洗,如今,他拥有资产近百万。2006年,他种植的400亩棉花单产达到了400公斤,纯收入达26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