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包容性发展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同,一种包容性的发展价值观呼之欲出。城市包容乡村发展这一理论主张,为包容性发展的实践找到了具体的主体和客体。从民国时期的乡村土地权外流,建国后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到改革开放后,农地过度非农化,土地问题既是城乡排斥的重要归因,又是城市包容乡村发展实践的回应起点。包容性发展观在当前我国农村地权制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宏观层面的农地流转制度安排上,既要立足于农业的延续与发展,又要立足于"最不利者"的权利保护;二是中观层面的土地行政干预行为中,要有效划分权力和市场边界,保护农村土地的市场价值;三是微观层面的农村土地冲突的社会治理中,权利保护要向处于弱势一方倾斜。  相似文献   

2.
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侧重结构功能主义、治理与善治两种视角,而政党和社会的二元结构构成了基层社区治理转型的逻辑。基层社会存在着政党、政府与社会三重力量,基于整合这三种力量的思考,建构“结构-能力”的包容性耦合框架,契合中国的制度环境。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包容性耦合是一个过程,需要通过党建“引领”实现多元主体纵横结构的包容性耦合,并同步实现政党执政能力、政府服务能力和社会自治能力的聚合提升。  相似文献   

3.
国家治理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战略,其核心是治理.治理的基础品性是主体多元且平等;国家可以是“大国家”即拥有语言、文化、种族、历史、领土并代表全体人民进行制度性权力运作的共同体,也可以是“小国家”即作为民众所在场景中与市场和社会并列的系统;现代化就是向“现代”的发展演化.国家治理,顾名思义,就是将治理融入国家系统,从而有“大国家”的国家治理和“小国家”的国家治理并涉及相应层面.在国家层面,治理与现代化有相通之处.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是简单的西方化而应该注重本土导向,即将国家发展的国际经验进行中国化,同时,对国家建设的中国实践进行规范化.在此过程中,社会组织角色特殊,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民众均需内化治理理念.各方只有更好地自助和自我增能,才可以互动共进,共致目标.  相似文献   

4.
张忠良 《学习导报》2011,(24):20-22
近年来,胡锦涛主席在重大国际会议上多次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中国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涵义”。包容性发展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5.
当前河北省"城中村"改造和治理已经基本规范,但由于深刻的制度原因,河北省"城中村"还存在着种种发展困境及治理难题,这些难题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河北省在社会发展和治理方面不具有足够的包容性。因此,构建包容性治理制度,成为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社区社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治理平台,基于社区社会组织的政治功能、治理功能、结构功能与文化功能,党和国家在基层治理中高度重视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由于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选择性培育”和“代表性覆盖”,社区社会组织面临着活力不足的发展困境。本文认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平衡“自上而下社区社会组织”与“自下而上社区社会组织”的二元结构。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需要同时兼顾“赋能”和“枢纽”双重策略,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志愿队”和“蓄水池”的功能,实现对社区治理活力和秩序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霍军亮 《探索》2023,(6):93-107
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已经成为一种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也是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蕴含着深厚的学理逻辑。政治逻辑层面遵循了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原则,理论逻辑层面体现了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之间的耦合关系,历史逻辑层面传承了中国共产党治理乡村的优良传统,现实逻辑层面回应了乡村社会的内在诉求。利川市的“小院说事”创新实践,通过搭建“说事”平台、设定“说事”内容、制定“说事”规范,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和政治引领作用,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提升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彰显了农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走出了具有本土性、创新性、前瞻性的乡村治理新路。利川市的实践探索有着深刻的理论意蕴和学理价值,体现了“组织—内容—制度”的逻辑框架,通过“组织再造”整合了党组织资源,提升了组织动员能力;通过治理内容的优化,回应了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通过制度建构,重塑了乡村治理规范,提升了乡村治理的制度化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行动,要以增强农村...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2007年8月,在亚洲开发银行召开的"以包容性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战略研讨会"上,"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先后四次在国际、国内多种场合下,支持与强调了这一理念。2011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在中国海南举行。此次年会把"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主席倡导的包容性增长预设了一个基本前提:包容是有层次的,它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以世界和谐为目标。虽然这个概念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都包含社会公平的基本理念,但它在这两个层面的社会诉求存在差异。国内层面,主要侧重于机会平等、全民参与和成果共享;国际层面,主要侧重于尊重差异、共赢共存和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0.
蒋映生 《当代贵州》2014,(26):11-13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社会治理创新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 社会治理创新,重在基层,贵在实践。基层治理浴火重生的瓮安县,化被动为自觉,探索出了社会治理“5531”模式。 中央第四巡视组高度评价,瓮安社会治理“5531”模式,为县域治理开了好头。  相似文献   

11.
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十二五”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社会结构方面能否形成一个“中间阶层”。在当今中国,随着“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及“包容性增长”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学理论中的“橄榄型社会是稳定的社会”的判断也已经得到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2.
从当下中国政治发展的视野来看,“包容性增长”的提出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与权力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同时,其也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升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实现“包容性增长”面临着观念束缚、能力不足、制度缺位和职能滞后的政治障碍,当前要强化科学发展理念,完善相关体制,培育社会组织促i井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峦一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兵团向建城戍边转变,在经济层面上,将由农业经济为主逐步向以城镇经济为主转变;在政治层面上,将完成由“屯垦戍边”到“建城戍边”的伟大进程;在文化层面上,将完成从各民族文化聚集借鉴向相互融合整合的跃升;在社会层面上,将完成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文明演进;在生态文明层面上,将完成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超越.通过建城,赋予兵团更多的政府管理职能和手段,能有效地弥补传统屯垦戍边模式的局限性.当前,要实现“建城戍边”的完全转变,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需要在理念、空间、产业、管理方式上及兵地融合发展五个方面实现转型.  相似文献   

14.
<正>衡水市冀州区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着力构建“智治”为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基层党建+网格化+信息化”模式,建设全域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创新“1234”工作体系,即“打造一个全域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立网格化治理、信息化管理两个体系;建强基层网格员、行政执法和服务人员、司法调解员三支队伍;完善组织调度、一人一案、闭环管理、  相似文献   

15.
《机构与行政》2023,(8):48-49
<正>为加快建设“信用平度”、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平度市委编办多措并举,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推动相关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2022年8月,平度市在国家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位列全国第7名,并在2023年1月成功评选为“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一、改革激活力,做强组织架构“支撑”充分发挥机构编制职能作用,不断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架构、完善职能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前,网络社会的发展日益显露出“公地悲剧”的特征.为此,艾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公地悲剧”的途径——多中心自主治理制度.在中国,这种公共治理模式,对推动网络社会健康发展和提高党和政府对网络社会的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主要围绕基层政府网络社会治理能力建设这一主题,从“网络公地悲剧”视角出发,结合“多中心治理”、的理论,提出基层政府网络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如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利益协调问题,以实现“民富优先”的发展战略,将是我国践行包容性发展中必须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要践行包容性发展,在理论上,我们要在全面反思、评析过去不以包容性为中心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以及目前侧重于实践层面的包容性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基础上,依据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自身逻辑的演进脉络与发展趋势,并依据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实践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和谐经济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有关包容性发展思想的历史演变,以协调利益关系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价值取向,探索人本主义倾向包容性发展理论框架的建构。在实践上,应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审视全球对外开放战略取向、探索“代际”均衡发展等四条协调重大利益矛盾途径的分析研究,以及通过从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社会经济均衡协调改革发展模式这一重大利益协调根本途径的研究,为利益协调视域内包容性发展提供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对包容性发展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包容性发展的目的及目标、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制度保障等基本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求解。一、求解包容性发展是为了什么人,以及谁应包容谁等主体性基本问题要研究包容性发展中的主体关系,其基础必须深入研究当代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关系,而空洞地或抽象地讨论包容性发展的主体性。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发展方式存在着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因此,研究包容性发展的国际主体关系,是很有必要通过对各国发展道路与发展方式多样性的包容性分析,以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失衡问题,从而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这是世界各国必然要面临的一大选题,也是包容性发展的实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物质生产关系及其由此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或思想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内在作用和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财富占有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由国际金融和债务危机而引发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则决定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在利益关系和阶级立场上是存在矛盾的对立性属性。为此我们既要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政策与战略之间的相互包容性,更要研究它们之间在利益关系上的差异性、排斥性甚至对立性,特别是要研究具有战略依存关系但又具有明显的利益对立关系的不同国家,其利益排斥和对立的根源所在,以及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从而寻找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发展的策略。就我国内部包容性发展的主体关系而言,主要体现为各地区之间、各群体之间以及不同代际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关系。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生产“不仅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且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就其基本属性而言,应当是一种包容性地发展。由此决定,我国经济发展各主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其同一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此,我们在研究我国内部包容性发展各主体关系时,其侧重点应放在同一性方面。即要通过站稳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来着力研究如何实现各发展主体之间的统筹兼顾与利益兼容关系,从而确保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占有、所共享。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过去30多年在增长动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自然、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失衡增长与发展”与非均衡体制改革产生的诸多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之缺陷,促发了“非均衡改革发展”型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以及自然、经济与社会不协调发展问题,从而导致了不同经济主体在利益关系上的排除性甚至对立性。为此,要研究国内包容性发展不同主体之间的包容性问题,则必须从深化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为视角,深入分析研究社会生产方式、特别是其中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对不同利益群体产生了哪些不对称性的收益效应,进而为科学求解改革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等基本价值取向问题,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判断。二、科学求解经济发展中应“包容什么”或“包容对象”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发展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进城入镇农民被置于一个完全不同于村落共同体的生活场域,并由此形成一类独特的社区形态,即“城镇化社区”。此类社区因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所以治理机理复杂、形态各异,总体治理水平较低、成效不佳。寻找国家政权力量的基层有效性和维护基层自治组织自治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成为城镇化社区治理理论和实践的一大难题。西何社区作为城镇化社区的典型代表,其治理突出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兼容并包的治理资源、党领共治的治理结构,具有显著的包容性治理特征且富有成效。结合包容性治理主体、过程、成果三大维度与西何社区治理实践,分析发现包容性治理与城镇化社区治理具有内在的耦合性。西何经验充分展示了城镇化社区包容性治理策略选择的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19.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全会又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由此,新一轮改革的领域和路径已愈发清晰。我认为,新一轮改革的路径就是要走包容性发展的道路。所谓“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杨立荣 《学习月刊》2013,(22):11-12
“包容性增长”一词源于亚洲开发银行于2007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经济学界也被称之为“共享式增长”。就是说只有在所有的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和共享时.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在包容性增长的理念里.没有刻意去拔高发展和效率的地位.而是重新理性地回归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正解上。可见.包容性增长.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本质是倡导机会公平和发展共享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