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由于对斯大林的批判是赫鲁晓夫当政时最重要的一项政治活动,而这项活动又使苏共的路线、方针和许多苏联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所以人们对倒赫上台的勃列日涅夫将如何对待斯大林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勃氏在上台五年后才正式表明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在苏共中央正式发表的专门评价斯大林的决议和文章中,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评价和赫鲁晓夫时期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领导人平时发表的讲话及各类论著中,赫鲁晓夫时期多侧重于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则多侧重于肯定斯大林的功绩.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研究重新成为热点, 国家利益观是一个新的视角。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 在 研究现状上是欠缺的, 至今没有专著;在内涵上是宽泛的, 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和文化;在研究方法 上是多样的, 有唯物史观、历史分析法、演绎归纳法、系统论、影响论和心理分析法;在意义上是多重 的, 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对“斯大林模式”和苏联历史的研究, 对中国战略的定位和调 整都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俄罗斯人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和对西方价值模式的极端推崇在降温。他们知道,俄罗斯应当走自己特殊的道路,超越西方视角,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俄罗斯出现重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的思潮,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为维护通过战争获取的胜利果实,斯大林奉行大国合作战略。在围绕被解放欧洲国家未来命运问题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斯大林以许诺"自由选举"换取了英美对苏联提出的"联合政府"建议的赞同。反法西斯大国合作是联合政府体制存在外部条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把人民民主制度看成是长期的当时还未用尽其积极潜力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日本侵略的进一步加剧,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斯大林对外蒙古内政的干涉再次影响外蒙古政治走向.在30年代外蒙古政治舞台上,仍然存在着主张保持自身独立发展的政治派别,并且占据外蒙古的领导地位,与斯大林的政治立场相悖.但由于斯大林直接参与下的大清洗,到30年代末,主张保持自身独立的派别几乎都被铲除掉,外蒙古开始真正走上苏联设定的政治轨道.  相似文献   

6.
试析俄罗斯对斯大林主义的重新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罗斯社会重新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主义的思潮实际上是国家政治生活导向和民众意识取向的一种反映,它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一)表达了对俄罗斯民族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二)表达了对某种社会公正的追求;(三)表达了对民族复兴的期望。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主义是俄罗斯传统与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合流,其形成显然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今日普京变革的社会背景和制度环境与苏联新经济政策后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这一意义上讲,用新的语言和符号包装起来的斯大林主义的再现未必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列宁晚年思想、活动与斯大林言论行动的对比、分析,认为列宁晚年同斯大林在党和国家体制及其改革问题上存在着一系列分歧.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从党的十大到十一大和晚年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思想和措施,包括党政职能分开,限制个人权力过大,加强监督机制,反对纯行政手段,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等等.但在列宁病重、出现权力交接危机的形势下,斯大林以各种借口,巧妙地抵制列宁的思想和主张,在一些问题上甚至逆列宁之道而行之,结果反而使以党代政更趋严重,个人权力更加集中.从这里可以观察到斯大林在其当政之初就在政治体制、政治结构上同列宁存在着分野,从此可透视出当时尚处萌芽状态的斯大林体制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10.
经历了赫鲁晓夫的“解冻”,勃列日涅夫时期对斯大林的重新评价问题显得非常突出。从1964年到1982年,分三个阶段,勃列日涅夫时期对斯大林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最开始的维护苏共20大、22大决议到最后实质上为他恢复个人名誉,但在形式上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1932—1933年在苏联发生了一场几乎遍及所有产粮区的饥荒。饥荒发生的原因,乌克兰侨民以及西方研究者认为是苏共领导人有意制造的,目的是为了对乌克兰人实施种族灭绝。如今,越来越多的档案材料证实,饥荒的发生有多方面原因,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失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没有证据证明斯大林故意制造饥荒,以及对乌克兰人实施种族灭绝。对于这个问题,要根据历史事实来说话。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在二战中的流变表现为斯 大林外交政策的“双重性” , 即国际主义和大国主义并行。出于国际主义,斯大林极大地推动了卫 国战争和二战的进程, 促进了战争的最终胜利。出于大国主义, 斯大林严重地损害了他国利益和社 会主义的形象,且给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难以摆脱的深层因素。与之相比, 中国共产党则很好地 坚持了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其经验教训,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不相信有关苏德战争"提前"爆发的各种情报的原因是斯大林确信德国不会在对英战争结束前进攻苏联而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苏联情报人员对其所提供情报的可靠性不敢保证,有的甚至主动向斯大林指出这类情报不必相信;各情报所讲到的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一再不应验,使斯大林对这些情报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希特勒"提前"进攻苏联的原因是防止苏联率先进攻德国而使自己陷入被动;利用对英战争掩护针对苏联的兵力调动和军事突袭;认为苏联不堪一击,进攻苏联并不会使自己长时间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虽然德英战争尚未结束,但德国仍具有进攻苏联的力量;认为只要打败苏联,英国就会失去斗志,不战而降.  相似文献   

14.
二战前斯大林对外战略的基本特征是“双重对外战略”, 即“世界革命”与“和平共 处”, 在实践上则集中体现为二者交错进行, 前者让位于后者, 且在“和平共处”中由“集体安全”转 向“中立自保”, 结果失败。“世界革命”反映了斯大林的世界理想, “和平共处”则更多地体现了斯 大林的国家主义, 战略的转变是国际形势变幻的结果, 也是斯大林对外政策双重考虑的产物。“双 重对外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造成了许多不好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社会领域高度一体化的“总体主义”模式。其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个由少数特权领导者阶层高居社会之上,代替工人阶级去实行管理的社会,也就是特卡乔夫所主张的那种“少数革命家”统治的社会,而不是先前马克思所预言的由工人阶级自己去实行管理的社会;它是“为”而不是“由”人民自己去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与其把斯大林模式说成是“教条主义”,不如说它是从根本上就脱离了马克思学说的“教条”。  相似文献   

16.
斯大林时期,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主要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国战争的胜利以及资本主义的负面合法性四个方面。当然,斯大林及苏共的一些失误和错误给苏共也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成为侵蚀苏共执政合法性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针对苏联严重缺乏技术和干部的实际情况 ,斯大林于 1 931年和 1 935年先后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两个著名口号。这两个口号对于苏联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有关"秘密报告"的以下五个长期存在争议或未曾深入触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发表了看法.这五个问题是1.赫鲁晓夫执意向苏共二十大作批判斯大林报告的动因何在?2.批判斯大林的报告为何采用了秘密报告的形式?3."秘密报告"是对苏共二十大代表的突然袭击吗?4."秘密报告"为何未保守住秘密?5."秘密报告"和《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为何都未从体制上寻找个人崇拜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与时俱进视野下的斯大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的理论与实践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也有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面,还有教条主义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失误,更有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苏联剧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多种因素中,党是关键。苏共自斯大林确定党内领袖地位之后,逐步消灭党内民主,实行个人集权,形成个人崇拜,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党的最高领袖一个人说了算,这种局面在斯大林逝世后也没有根本改变,从而使苏共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从苏共的历史进程看,可以说,在苏联,成也在党,败也在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