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与斯大林结为伉俪 娜杰日达于1901年生于巴库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谢·阿里卢耶夫是一名钳工,很早便投身革命活动,并于1898年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母亲欧里加·叶甫根尼耶芙娜积极支持丈夫的事业,在十月革命前也成了布尔什维克党的一员.夫妻二人与列宁、季诺维也夫、加里宁、斯大林等布尔什维克领袖均非常熟悉,并在各方面为他们提供过帮助.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因赫鲁晓夫在畜产品问题上的急躁冒进和瞎指挥,苏联接连上演粱赞事件和新切尔卡斯克事件,让人哭笑不得又扼腕叹息,值得后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与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相比(见本刊2013年第12期《斯大林之女与克里姆林宫的角力》),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截然相反--女儿一心想凭本事吃饭,试图摆脱特殊的身份和待遇,过寻常百姓的生活,不得,一再抗争;儿子则对自己的特殊身份非常自负,凭借这一身份扶摇直上,又自恃这一身份为所欲为,最终害了自己。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有关"秘密报告"的以下五个长期存在争议或未曾深入触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发表了看法.这五个问题是1.赫鲁晓夫执意向苏共二十大作批判斯大林报告的动因何在?2.批判斯大林的报告为何采用了秘密报告的形式?3."秘密报告"是对苏共二十大代表的突然袭击吗?4."秘密报告"为何未保守住秘密?5."秘密报告"和《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为何都未从体制上寻找个人崇拜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德国对一些欧洲国家的侵占和反苏意图的愈益明显,苏联越来越把自己西北边境的安全与波罗的海沿岸三国联系在一起。最初,苏联通过警告和炫耀武力的方式,使这三个国家不敢建立亲德政府和接纳德国军事力量进入,并试图通过和英法达成保证这些国家安全的协议,来防止德国染指这些国家。但苏联的这些尝试,因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不买账以及英法在谈判中采取不合作态度,而未能如愿。1939年秋,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二战爆发后,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采取了强硬政策,并通过在三国设立基地、驻扎军队、组建亲苏政府以及将部队部署在其所有重要城市,将三国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相似文献   
6.
联共(布)党内在就全盘集体化条件下如何处置富农的问题讨论酝酿近一年后,斯大林公开提出了消灭富农阶级的口号,接着联共(布)中央做出了关于剥夺和迁移富农的决议。在迁移过程中,迁移对象不断扩大,且在全盘集体化运动结束和农业集体化完成后迁移工作仍在继续,以致最后变成了对犯有各种过失的非富农户和集体农庄庄员的迁移。这些人被迁之后成为了各种权利都受限制的特殊移民,命运极为悲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境况虽逐步得到了改善,但直到1950年其死亡率仍高于出生率。卫国战争爆发后加大了解除这些人特殊移民身份的力度,但到斯大林去世的1953年,他们中的一些人仍背负着这种身份。  相似文献   
7.
试析马林科夫等人联合发起倒赫行动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遭遇的相似、观点的接近和对赫鲁晓夫逐日增加的怨气,使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和布尔加宁四位本来互不相容的政治对手渐渐走到了一起,而赫鲁晓夫决定追究大恐怖年代滥杀无辜的责任又将马林科夫等人逼上了绝路,他们抱着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心理,又鉴于苏共二十大后出现的形势有对他们有利的一面,遂于1957年6月联合发起了推翻赫鲁晓夫的行动.一向不被人们所注意的赫鲁晓夫在1957年5月13日作家会议上的讲话和此后不久中央主席团委员将要进行的列宁格勒之行,竟是他们发起这一行动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8.
论苏共1957年"六月事件"与赫鲁晓夫集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赫鲁晓夫之所以改变了自己过去的形象,在短短10个月的时间内将党政军大权迅速地集于一身,并非是他的权力欲突然觉醒和膨胀,而是1957年苏共"六月事件"中演出的一幕幕和揭露出的某些事实给了他以强烈的震撼和刺激,使他真正地意识到了集权无论是对他本人还是对于国家的必要性,而"六月事件"的结果与影响又为他的集权提供了诸种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斯大林不相信有关苏德战争"提前"爆发的各种情报的原因是斯大林确信德国不会在对英战争结束前进攻苏联而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苏联情报人员对其所提供情报的可靠性不敢保证,有的甚至主动向斯大林指出这类情报不必相信;各情报所讲到的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一再不应验,使斯大林对这些情报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希特勒"提前"进攻苏联的原因是防止苏联率先进攻德国而使自己陷入被动;利用对英战争掩护针对苏联的兵力调动和军事突袭;认为苏联不堪一击,进攻苏联并不会使自己长时间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虽然德英战争尚未结束,但德国仍具有进攻苏联的力量;认为只要打败苏联,英国就会失去斗志,不战而降.  相似文献   
10.
在苏联的整个劳改营历史中,以卫国战争时期最为典型,仅在战争爆发后的头三年,劳改营就将97.5万名犯人转送到红军部队.这个时期,在劳改营中从事经济建设的犯人劳动力竞占苏联全部劳动力的1/7,犯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建成一条条铁路、公路和石油管道,一座座工厂、机场和采矿场.但这个时期也是犯人们的命运最为悲惨的一个时期:1942年犯人的月平均死亡率高达2.1%,从1934年到1947年的14年间,死于劳改营管理总局所属劳改营和监狱的人数共计963 766人,其中仅在卫国战争时期的1941-1943年的3年间,死亡人数就达516 841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