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正老年人无需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现有的社会关系,也能得到专业人士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这种养老模式成为北欧国家老年人的主流选择。为方便老年人居住,瑞典政府规定,开发商在住宅小区内必须建设适应老年人需求的配套设施,残疾老人和高龄老人可以申请对住房进行适合其起居的改造,也可申请搬入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社区。越来越多私营企业也开始提供养老陪护服务。专业陪护人员可上门为  相似文献   

2.
广闻博览     
正【网络热词】抱团养老以往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我们只看到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方面的力量,却忽视了老年人群体自身的作用。近年来,很多老年人开始了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抱团养老。他们或是老同事、老同学,或同住一个村庄、社区,自发"抱团"生活,互帮互助,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子女不在身侧的孤独感有所排解,也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前,抱团养老已成为不少"空巢老人"的  相似文献   

3.
正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2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6.15%。在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面前,如何创新养老模式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渴望获得更优质、更舒适的养老体验。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老年人的需求,而新兴的"互联网+"时代给养老产业带来了新的前景。保障居家养老的安全与便捷目前,居家养老仍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但子女不在身边时无法照顾老人,特别是对于空巢老  相似文献   

4.
养老保障制度改进中老年人增权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清 《探索》2014,(2):149-153
重视老年人增权问题是养老保障制度改进的应有之义。根据调查情况,我们发现老年人的弱权与失权现象主要体现在生活层面的弱权、制度层面的失权与社会层面的弱权。为此,需要政府在完善自助式养老模式、构建意愿表达的渠道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回应与反馈机制、提供老人服务社会的平台等方面明确建立向老人增权的政策取向,切实增加老年人的权能与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5.
据北京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北京启动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市区两级政府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补贴,约14万老年人将得到“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卡”,凭卡到民政部门兑换现金。可享受此政策的老人包括:具有北京市正式户口的60岁以上分散居住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低保对象、低收入对象、市级以上劳模、归侨、纯老人户(包括仅与残疾子女居住的老年人),以及80岁至89岁老年人中的生活半自理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90岁以上老年人。  相似文献   

6.
"获得感"向幸福感递进,是国家和人民的美好希冀。提高民众"获得感",让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是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最终目的。新时期,影响民众"获得感"因素的主要有养老、收入、医疗这三大板块,即新三大民生问题。伴随着各类社会问题的出现,我国已步入现代风险社会,而风险社会理论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分析现代风险社会对民众"获得感"影响的视角,现代风险社会同民生问题共存且是包容关系,笔者认为现代风险社会中出现的制度化养老危机、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以及医疗信任危机对当前我国民众的"获得感"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提高民众"获得感",让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是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最终目的。新时期,影响民众"获得感"因素的主要有养老、收入、医疗这三大板块,即新三大民生问题。伴随着各类社会问题的出现,我国已步入现代风险社会,而风险社会理论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分析现代风险社会对民众"获得感"影响的视角,现代风险社会同民生问题共存且是包容关系,研究认为现代风险社会中出现的制度化养老危机、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以及医疗信任危机对当前我国民众的"获得感"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康越 《前线》2015,(3):102-104
社区养老是指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在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区养老作为继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之后的第三种养老模式,彰显了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目前,北京市共有城市社区2816个,其中199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1582个,占58.23%。老旧社区主要分布在城六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老旧社区不仅老年人分布较集中,且养老条件滞后问题突出,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农村养老服务根据供给资源的不同,经历了三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主要以家庭保障和集体保障为主,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计划型养老服务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至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经历了逐步探索以居家为基础的社区服务发展阶段。自2006年免征农业税以来,辽宁省开始探索构建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同时,逐步引入市场力量,经历了由家庭向社会发展的延伸,由服务"机构化"向"社区化"转变的新阶段,进一步增强了辽宁省农村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0.
老者心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有了很大提高。据报载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占人口总量的10%以上,也就是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谁都知道,人到老年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身体机能的逐渐衰老和退化。牙齿不行了、腿脚不灵了;内脏消化功能差、老眼昏花、听力下降行动迟缓等等。以上诸多老年人特征的出现就给我们的社会和家庭提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课题——养老。  养老,从老年人主观的角度来说,如今的老年人只要生活有保障,绝大多数老人生活相对恬静。很多老人除了做…  相似文献   

11.
养老观念的代际分化,是指不同时代塑造的代际群体在养老的态度和认识方面的差异。结合河南省Q县C村的经验,以城乡社会结构性力量作用的代际分化为基本框架,分析影响中年人和老年人养老观念代际分化的主要原因,发现在“强乡村—弱城市”的格局下,生养伦理和社区规范的支撑,价值实现路径锁定,老年人在养老观念生成过程中能够有主体性地应对城市社会的挑战和冲击。而在“强乡村—强城市”的格局下,相比于老年人,中年人有了更多选择,但也面临家庭教育难度提升、社区规范式微等问题,在乡村转型的过程中更有可能被两种结构性力量“撕扯”,养老观念生成的过程中反倒有可能面临主体性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纪春艳 《理论学刊》2020,(5):140-148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和城乡养老保障间差异的存在,农村养老压力巨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以及农村空心化发展趋势,农村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农村"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倡导农村社区老人之间以劳动成果代际接力的方式开展互助养老服务,在满足老人多样化需求、开发老人人力资本、构建和谐社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等方面综合效应明显。农村发展"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提供可行性选择。但"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农村发展面临着社会认知度不高、制度化和规范化不足、组织和管理不完善、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以及队伍稳定性不高等困境,亟需政府、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多方共同努力予以应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今年6月份,北京市民政局计划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全面推广。届时,将有14万名老年人可以领取居家养老服务券,人户分离的老人也将可实现跨区享受养老服务。据  相似文献   

14.
用于支持老年人生活的资源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来自老年人个体先前的储备、老年后的收入以及老年人自身的各种行动;其次来自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亲戚朋友的支持,相关保险项目的支出以及国家随着人口结构变动、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而出台的新的福利政策与项目的覆盖。利用CLASS数据分析后发现,中国老年人的养老资源仍然主要依赖于老年人对自身资源的发掘以及家庭成员的支持,而政府与社区的支持还处在起始阶段。政府已经推行的养老项目,除医疗保障有较广泛的覆盖性以外,只有极低比例的老年人享受到政府推出的专项养老保障项目。与此对应,老年人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也很低,他们获取为老服务的渠道狭窄,购买服务的意愿也不强。尽管养老的制度性资源与老年人的个体依赖之间存在某种"阻隔",但是,中国老年人的养老心态仍然积极。  相似文献   

15.
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带来了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核心化与空巢化。家庭结构的这一转变影响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使得老人在家庭中地位下降且难以获得充分的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也正因此,加强社会化养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服务还没有很好地承接从家庭转移出的养老功能。因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完善社区组织和服务,积极发展特色化市场服务供给,实现我国养老方式的转型升级,迎接家庭结构变迁所带来的养老挑战。  相似文献   

16.
谁来养老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民生问题。对我国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纵向研究发现,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发生了根本变化,由选择依靠子女转变为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经济意愿。老年人的养老经济意愿存在性别、年龄和城乡差异。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呈现依靠子女养老意愿减弱、选择社会养老保险和自己储蓄养老意愿增强的变化趋势。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受老年人自身、代际、经济、健康、社会保障等因素影响。我国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转变表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转变。加大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力度,加快优化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乡适度普惠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加快建立老年关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老年人养老服务均等化,是解决谁来养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结伴养老"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充分依靠老人的力量将自助、他助、互助结合起来的新的养老模式,是当今我国最经济的养老模式。但是,其在实际运行中也面临种种困难,为了提高其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应按照设立民间组织的管理办法办理相应手续;倡导中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加强管理,扩大结伴养老的服务范围,提升结伴养老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8.
养老机构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其服务质量高低不仅事关老年人养老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也事关养老机构长远发展。我国养老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主要受老年人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养老机构自身服务及发展意识不强、监管有效性不高以及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等因素影响。所以,为了提高我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必须不断完善老年人收入保障体系,提高养老支付能力;强化养老机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与发展水平;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助推养老机构提升发展;加快队伍建设,提高养老从业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9.
闫萍  董亭月 《前线》2021,(3):79-82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各方协同、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北京市养老服务水平近年来不断提升,但也存在短板困扰。“十四五”时期,开创首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必须高度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抓住关键问题,拿出解决方案。以数字技术赋能养老服务效率,以社区治理引领养老服务方向,以产业融合激发养老服务活力,以政策保障释放养老服务潜能。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成为有效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弥补国家和家庭在养老服务方面供给不足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山西民办养老机构的实地调研以及对山西城乡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存在扶持政策未完全落实到位、政府监管有漏洞、民办养老机构人才缺乏和资金不足、老年人观念保守且支付能力较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建设的模式单一等问题。为此,要在政策落实、政府监管、人才培养、资金支持、服务新业态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