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自填式问卷法,通过对2014年从新疆、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抽样选取的3417个维、藏、蒙族及1930个当地汉族青年学生的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1)三个族群与汉族青年在通婚、邻里、语言、交友等方面表现出较少的交往,在文化上表现出较多的融合状态;(2)民族地区的汉族青年表现出了对当地少数民族较高的亲近感,相应的,也有超过半数的维、藏、蒙族青年认为与汉族青年成为朋友是比较好的;(3)大学生群体、党员群体以及男性群体似乎表现出了更多的交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2014年从新疆、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抽样选取的3417个少数民族及1930个当地汉族青年学生的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1)维、藏、蒙族青年均表现出了较高的国家认同;(2)三个民族青年与当地汉族对比分析表明,相对于藏族、蒙族青年,当地汉族青年的一般自豪感水平较高,不过集中表现在汉族青年的批判性爱国成分上;(3)藏族青年对国家的政治经济领域的评分较高,可能提示了藏族青年对政治经济发展的高满意度或者低期待;(4)尽管蒙族青年对国家分领域表现的评价相对较低,但对国家的热爱却依然较高。  相似文献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制度是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化。深入分析其立法和实施状况,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族法治建设、促进和保障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吕偲 《前沿》2011,(16)
笔者以藏族语言、节日、饮食、葬俗等藏文化的核心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香格里拉县200名藏族青年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藏文化在香格里拉县藏族青年人中认同和传承的具体情况,进而探讨了如何使香格里拉县的藏族青年既主动融入现代化潮流,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强化对藏族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之“治”源于中国之“制”,“经国序民”在于“正其制度”。从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来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制度现代化,而国家制度体系的关键又在于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在国家制度体系中发挥着主轴性和支柱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迎来新一轮“制度转向”,政治制度建设提速增效,更加成熟定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对政治制度进行了系统提炼和拓展完善,从学理上进行理论更新已成为国家治理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内容体系、内在结构和基本功能切入,以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和具体政治制度为总体框架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实践发展进行了重新梳理,并从规律结构、价值结构、层次结构与逻辑结构四个维度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内在结构进行了理论阐释,进而指出转化与载体功能、协调与稳定功能、动员与整合功能、代表与回应功能、规范与治理功能以及激励与创造功能等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6.
彝族青年学生是边远彝族聚集地区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民族认同状况如何直接影响边远彝族聚集地区的发展。通过研究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我们发现: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状况都良好,不存在民族认同危机;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本民族认同;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中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更易形成良好的民族认同;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都具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2014年发生在港台地区的几个事件暴露出港台青年一代存在严重的中国认同缺失问题,这将(已)导致港台民主走向异化,可能进一步加剧陆港关系紧张,并且给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究其原因,主要有港台青年的中国认同教育缺失,长期丑化内地(大陆)政治制度的教育和宣传,以及泛民派(绿营)对港台青年中国认同的破坏.未来有必要在强化港台青年中国认同的思路上坚持包容性身份认同和从属性身份认同的统一,在具体对策上相互借鉴,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青年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状况关系着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家认同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集体认同,表现为公民对国家的归属感、政治效忠、责任意识、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文章从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国家意识3个维度,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青年国家认同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指出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青年精神状态积极务实、社会认同讲求平等互动、民族认同共同性与差异性并在、国家意识良性理性.同时,也指出影响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青年国家认同的传统的贫困问题、宗教问题和部落意识等因素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广大农牧村青年国家认同的基础还十分薄弱.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革命精神。青年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是关系到民族发展的重要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干扰,要充分挖掘与合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和教育的方法,增强青年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玉琴 《前沿》2015,(1):84-87
当下的中国民族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转型危机与治理风险。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各种挑战,顺利越过"转型陷阱"实现民族社会的和谐,必须构建一个国家层面的治理战略。本文运用治理理论来探讨民族社会和谐的内在政治逻辑结构和发展路径,具体政治路径是:(1)优化民族社会政治生态环境;(2)提升民族地区政府能力;(3)培育民族地区公民社会;(4)构建以国族认同为基础的全国范围的文化认同;(5)防范和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通过对治理转型时期民族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路径思考,妥善协调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活秩序,确保民族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1.
政治制度的选择与设计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创造精神。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制度选择的超越性与跨越性、制度主体的人民性、资源配置的整体性及制度系统的自我创新性等方面。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选择,是先进的、文明的,但具有不成熟性,需要充分挖掘自身制度资源,吸收其他进步因素,以促进我国的政治制度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实现现代化,势必要求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在制度结构、制度要素和制度效能等方面实现现代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在制度结构方面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求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在总的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和具体政治制度等方面实现现代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要在制度要素方面实现现代化,势必要求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在领导性因素、主体性因素、规则性因素和评价性因素等方面实现现代化。通过量化分析测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制度效能,并由此来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实现现代化提供直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建设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制度的选择与设计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化理念和创造精神。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制度选择的超越性与跨越性、制度主体的人民性、资源配置的整体性及制度系统的自我创新性等方面。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选择,是先进的、明的,但具有不成熟性,需要充分挖掘自身制度资源,吸收其他进步因素,以促进我国的政治制度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它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整体面貌。同样的一种社会制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形成不同的民族特色。例如,在中华文化土壤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便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有着许多差异。而作为中国政治制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侯万锋 《前沿》2010,(1):80-8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特殊的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政治功能,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新形势下,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该项制度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功能,是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进行了重大发展,形成了关于这一制度的不同层次的理论,发展出成熟、科学的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制度部署及其实践将有助于增进国际国内社会对这一政治制度的认同,将会促进多党合作和政  相似文献   

17.
赵元明 《人民论坛》2013,(7):198-2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指向是坚守社会主义制度,这与马克思主义精神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对坚守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认同及其精神支撑和动力支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道德认同和维护。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应确认为三种民主状态:人大制度体现的选举民主,政党与协商制度体现的协商民主,三大自治制度体现的自治民主。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项自治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符合我国基本行政制度的定性与定位,它是关于国家结构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有关国体和政体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有关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民族复兴和人民和谐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理论与实践、地方自治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柏欣 《长白学刊》2008,(3):141-146
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对一个国家的民族法律文化认同具有循环性的影响。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各自依照自身的运行程序在法律文化认同结构的三个子系统(法律物质文化认同层、法律制度文化认同层、法律精神文化认同层)中循环,不断冲突、融合,共同塑造着一个国家的民族法律文化认同。文革以来中国法律文化认同结构性演化的过程历史性地演绎了其规律。  相似文献   

20.
张志锋 《前沿》2023,(6):69-77
地处藏彝走廊南部的丽江纳西族地区,自古以来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在此交融。道教自东汉创立以来,吸收西南地区民族巫术等成分,在纳西族先民中初步传播。明清时期,道教分别受到土司制度以及改土归流政策的影响,进一步在纳西族领主阶层以及普通民众间广泛传播,推动着纳西族对中央王朝以及汉文化的认同。道教在纳西族中的传播充分体现了藏彝走廊上多元文化的交汇以及纳西族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塑造和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