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2014年从新疆、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抽样选取的3417个少数民族及1930个当地汉族青年学生的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1)维、藏、蒙族青年均表现出了较高的国家认同;(2)三个民族青年与当地汉族对比分析表明,相对于藏族、蒙族青年,当地汉族青年的一般自豪感水平较高,不过集中表现在汉族青年的批判性爱国成分上;(3)藏族青年对国家的政治经济领域的评分较高,可能提示了藏族青年对政治经济发展的高满意度或者低期待;(4)尽管蒙族青年对国家分领域表现的评价相对较低,但对国家的热爱却依然较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青年对中国核心政治制度的认同与否,不仅关系到政治系统能否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本文利用内蒙、西藏和新疆三个民族地区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民族地区民族青年在政治制度认同方面的现状。研究发现:(1)维、藏、蒙族青年对中国核心政治制度(即政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处于较高水平,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青年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2)藏、蒙族青年对政治制度现实价值和合法性更认同,对程序实施的合理性认同相对较低;(3)年级、宗教信仰、政治面貌不同的民族地区民族青年的政治制度认同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王红艳 《前沿》2013,(1):179-183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施以来,内蒙古地区汉族群体身份认同出现了新变化,本文通过对当地汉族群体节日仪式穿蒙古族服装、唱蒙古族歌曲、渲染草原情境的文化展演进行描述与解读,指出当地汉族群体蒙族化的实践是对内蒙古人身份的积极建构,其实质是当地汉族群体对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宏观语境的调试性适应。  相似文献   

4.
青年学生逐步成为两岸交流的主要力量,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大陆“交换生”群体在台交流期间,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交往网络,“交换生”面对新的环境,开始接触台湾青年群体,使用当地的沟通工具,参与当地社会活动,这充分体现出大陆青年在台具有较强的“在地”适应性.但是,研究也发现,“交换生”群体在交流中呈现出相对封闭的交往网络,由于交流环境的限制,心理的群体认同与融合也有待进一步构建.因此,有必要推动建立两岸青年交流的持续化交往机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南京市中学生追踪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观察青年学生的人际交往发展及其变化,并对性别差异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在高中到大学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人际交往表现出交往范围扩大,高中同学是好朋友的主要来源,同辈群体始终是青年学生的主要交往对象,男女生在交往内容上存在差异,异性交往和网络交往呈现开放性和扩大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满足人的交往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价值旨归,青年人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才能获得成长成才所必需的身心成熟和社会资本。作为网络热词的“搭子”社交反映出当下广大青年对垂直细分领域的浅层社交关系尤为推崇。从技术、信息、认同和归属四个维度分析,互联网时代交往方式的更新迭代、青年群体对新知的向往以及对自我价值的确认肯定和对建立情感联系的强烈渴求,是“搭子”社交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此,要正视青年群体社交新需求,辩证理性看待“搭子”社交,努力为青年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着力提升青年社交能力,不断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由于年龄和思维方面的特点,青年群体表现出与成年群体有很大的差异,具体有下述方面:一、群体内聚力:青年群体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极为重要,它能使成员间的关系密切,并使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种使成员在群体内部积极活动的吸引力叫群体内聚力.一个内聚力较强的青年群体通常具有下列特征  相似文献   

8.
近30年中国青年失业群体分类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的30年间,我国青年失业群体内部已经发生了与改革前的青年失业群体完全不同的变化.在户籍和学历的二维划分下,新时期的我国青年失业群体内部可以区分为三个较具有同质性的小群体,即农村青年失业群体、城镇青年失业群体以及大学生青年失业群体.这三类青年失业群体间既有诸多重叠部分,也有各个群体所特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青年群体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信仰问题关乎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网络社会中,星座崇拜在青年群体中不断发展、加剧,并伴生出信仰超验化风险。本文基于线上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法,对网络社会中青年星座崇拜进行解析。研究发现,一方面,星座崇拜满足了青年于网络社会中加剧的自我认知、社会关系交往、亲密关系建立、自我发展确定性追寻的心理需求,促成了青年群体中的星座崇拜;另一方面,网络社会所缔造的特殊星座崇拜信仰方式,即极具网络空间特色的星座学说及其“神秘力量”的理论确证、情感体验、行为追求,助推了青年群体中星座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其间,伴生出青年群体信仰超验化风险,即对自身及现实社会反思的弱化倾向,对自身乃至人类能动实践能力的轻视与否定倾向等,或可发展出妨害主流信仰认同、选择与确立的可能。由此,需要基于青年需求调节有效引导的出发点与着力点,寻求缓解其中风险问题的对症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康定旧称"打箭炉",是清初以来因边茶贸易兴起的一座汉藏共居的著名边城。汉人移民大量进入后,为增进与藏人的文化整合,围绕地名、人名及信仰进行了一系列主观建构:先是塑造"打箭炉"地名及附会诸葛亮"让一箭之地"传说,接着建构出"郭达将军"和"郭达将军庙",最终发展出汉、藏民族"同祀共欢"的"将军会"。汉人所进行的一系列主观建构,遵循"借用"原则,在妥协、兼容和尊重藏文化特质基础上,通过"求同"途径达成"共享",并将"共享"发展至信仰层面,实现与藏人的文化整合。这既是清代以来汉藏民族进行大规模文化整合的一个典型案例,同时对理解历史上乃至当今汉族与非汉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也不乏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湖北侗族是一个散杂居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远离侗族中心分布区的一个族群.200多年前他们从湖南和贵州侗族聚居区来到这里,他们在与当地土家族、苗族、汉族交往过程中,相互学习、和睦相处,在保持自身民族认同的同时,主动适应当地的文化.这种适应性的选择,一方面使民族群体在异地得到了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发生变迁的同时,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仍然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12.
社会流动的加速推动了农村青年群体的分化.深受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熏陶的农村青年群体在面对随礼现象时,呈现出既被动又激进的矛盾心理,高数额、高集中的特性以及双重社交圈的经济压力.研究发现,农村青年群体随礼行为体现了该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沿袭与遵循,另一方面,人情交往中的平衡性以及传统文化中的"面子"观念是促使该群体承受巨大人情压力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数字劳动”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内容,乡村青年群体已经构成现阶段中国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本研究尝试跳脱“剥削”框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个人社会资本增值构成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数字劳动使得乡村青年在职业向度实现由“农民”向“新农人”的个体认同转变,并通过乡村可见性的提升带来群体情感链接的强化,进而促进群体认同;(2)乡村青年数字劳动对乡村文化空间的塑造,对外表现为通过回归“真实”表达实现对城市话语体系下作为“景观”的乡村文化抵抗,对内表现为在数字劳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以多维在场的方式促进乡村交往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功能存在问题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异性吏往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极其积极的功能:(1)能够促进自我同一感的发展;(2)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3)有助于增进友谊,并为日后获得成熟爱情积累经验。同时,青少年异性交往存在不少心理问题。并且,对青少年的异性交往仍存在着教育误区,主要表现为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当前,有关青少年异性交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发展阶段、特点和正确对待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教育构想,缺乏对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研究,研究领域较为狭窄: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缺乏专门、科学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5.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汇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的民族问题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文章对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交往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力求发现影响维汉民族交往的社会因素.这不仅能巩固和增进民族团结,而且对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青年的意义内核在于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诠释,外在表现为意义和精神的变迁。通过回顾青年意义建构的历史变迁以及对当代青年的意义诠释,梳理出当代青年的意义既体现了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又担当了社会赋予青年群体的时代精神,还折射了国家对青年群体的角色期望。"当代青年"包含了义务、规范和使命,国家和社会赋予他们时代的意义和精神,诠释了他们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7.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汇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的民族问题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文章对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交往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力求发现影响维汉民族交往的社会因素。这不仅能巩固和增进民族团结,而且对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2年"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第六期第三次计划的调查数据,从交往人数、交往层次和频率、互助关系和岛外交往四个方面探讨当代台湾青年社会交往的基本状况。结果显示:青年群体的社交网络较为稳定,家人和朋友的互助关系在社交网络中最为明显,岛外交往较为密切;同时,基于此数据还从志愿服务和社团参与两个方面分析当代台湾青年社会参与的基本状况,结果显示:青年一代的政治参与意识极为薄弱,对社区和社会事务的关注度也显不足,志愿服务精神需要进一步培育和提升。  相似文献   

19.
可穿戴设备是移动社交应用的又一新生力量.对于追求时尚,将技术看成一种生活方式的青年人来说,可穿戴设备构筑了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本文详细分析了青年利用可穿戴设备获得量化反馈及自我展示两个特点,解释了可穿戴设备会引发未来青年交往中身体可视化、自我监控与他人监控并存、隐私泄露的可能性.本文认为,可穿戴设备会进一步促成人、技术与时空的融合,为青年搭建个人信息平台,青年个人与他人、群体及社会的关联方式会有新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青年群体的利他行为对增强社会的利他性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1461份全国性抽样调查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社会参与度、业缘信任水平、利他组织信任度与认知度等因素,共同影响青年群体的利他行为水平。统计模型证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青年群体参加社会活动越频繁,对职业交往对象越信任,越了解和信任利他组织,则越可能更加频繁地实施利他行为。上述研究结果为提升该群体的利他行为水平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