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人性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它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规律和社会实践的制约。人性完善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只有在社会完善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社会塑造是实现人性完善的主要途径,主要方式是道德教化和制度规范。其中,制度规范具有优先地位。制度规范是社会塑造的有效方式。制度环境是人性完善的基础和保障,人性完善的程度取决于制度环境的优良程度。  相似文献   

2.
乡约是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既是一种制度规范,又包含了作为乡村权威的权力代表,对于传统乡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管理只到县一级。这就为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使得乡贤、乡约对于乡村的治理成为可能。乡约亦"官"亦"民",它以一种道德理想的方式来完成乡村基层自治,也向着官方主张的道德理想和礼乐教化目标而施行。乡约亦"官"亦"民",它以一种道德理想的方式来完成乡村基层自治,也向着官方主张的道德理想和礼乐教化目标而施行。  相似文献   

3.
姜希玉 《学理论》2011,(8):48-49
现代社会是既充满丰富多样性或差异性的价值张力、又能够以社会"自组织"和个人道德自律的方式加以化解和升华的正义社会、责任社会和道德理想社会。它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平安,甚至首先是指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所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而且也是道德伦理的事情。道德教化维护现代社会稳定的手段包括三种,即:制度的正义性、责任感教化和人文教化。  相似文献   

4.
理想人格的建构,实质是在日常伦理生活中探索成人之道,是对个体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深入追问。孟子对居仁由义的君子、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以及人伦之至的圣人形象的描绘,呈现了理想人格的基本样貌。理想人格是自由且独立人格的典范,也是道德人格的集中体现,内蕴感知是非的道德认知、推己及人的道德情感、坚毅不屈的道德意志、人皆尧舜的道德信念和达济天下的道德行为,是塑造青年人格形象的精神内核。新时代青年应在实践中涵育道德人格,以成就个体德性的道德自觉、成己达人的道德觉悟、担当大任的道德抱负,为社会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己力。  相似文献   

5.
张建荣 《理论导刊》2007,(11):52-54
转型期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缺失及道德体系失范,普遍的、畸形的物质化人格是当前许多丑恶的社会现象滋生和存在的原因之一。必须重新架构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重新塑造全民性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6.
重建社会信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首先要坚持依法治国,确立法治的权威性,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制度的高度信任,从而实现从人格信任到制度信任的真正转换.其次要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再次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奖励守信者,惩戒各种失信行为.最后要注重道德教化,加强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7.
行政行为的判断包含着道德标准,公共行政道德人格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权力行使公平公正;勤政为民,廉洁自律.行政道德人格的塑造应通过道德教育,促进道德意识生成,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并通过内省、克己、力行等方法不断完善和成就行政道德人格.服务型政府的公共行政中应建立起道德化的制度体系,以保障权力在运行中接受行政道德的规范和约束.  相似文献   

8.
江 泽民同志在今年召开的全国部长会议上 ,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 ,“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这是在对我国国情和全球环境的冷静分析下提出的治国方略。德治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 ,我们应从中汲取精华 ,古为今用。一、“仁智统一”是以德治国的内在要求儒家主张德治 ,非常重视道德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求遵礼行仁 ,道德教化在德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教化的目标就是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 ,因此仁智统一就成为德治思想的内在根据。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9.
周勇 《行政论坛》2005,(2):52-54
道德是可以教的,社会教化是可能的,道德因素式微不等于道德教育无力。道德教育是培养善的人格和追求善的治理的重要途径。对于把伦理学界定为一门制度设计的科学、把公共管理制度建设及其目标即“德”制作为获得治理秩序(伦理秩序)的阿基米德点的想法,要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也是从长期的实际生活中所体验和孕育而成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原则。当今社会是一个理想人格需要重塑的时代,孔子重视理想人格的养成,启示人们培养高尚的道德,强调"内圣外王",加强自我修持,做仁人君子,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内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道德调控与赏罚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调控是社会调控的重要内容,以往的道德调控存在重观念教化和规范要求、轻内在约束和行为养成的缺陷,道德调控对个人的影响作用大为降低。建立道德赏罚机制可以使社会成员在个人利益得失的权衡和计虑中作出合理的行为选择,但是必须与道德教育、舆论环境等方面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李迪 《学理论》2013,(2):32-33
圣人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孔孟心目中的圣人形象代表着最高的智慧、道德标准和政治理想,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生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孔孟的圣人观,对理解孔孟的哲学思想,认识儒家学说的深刻内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当代人的人格塑造也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和谐的发展又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性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性状态,应该是基于利己利他双重人性、具有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奉行互利主义行为准则的"道德经济人".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培育和塑造"道德经济人",要弘扬互利主义精神,塑造"互利性"人格;加强社会规则建设,培育道德理性;彰显和促进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4.
李健 《学理论》2014,(8):274-275
人性论是先秦儒家教化理论的逻辑起点和教化实践的现实基础。起始于孔子、发展于孟子、终结于荀子的先秦儒家人性论为通过道德教化以提升人的自我素质和精神面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建构起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气质的基本骨架。人性论对于当前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仍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注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提升;重视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永琼 《学理论》2010,(7):28-30
道德信仰是信仰的基本形式,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道德体系中的最高价值理想或最高人格境界,凝聚或整合着各种道德诉求和规范。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重要阶段,由于旧的道德信仰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新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尚不完善,以至于出现了普遍的道德信仰危机现象。在此,文章重点分析了道德信仰危机的现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该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也是一个重道德养成的民族,有着漫长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历史和丰富的宝贵经验。其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整体环境,以仁、义、礼、智、信处理人际关系的内容,崇尚道德意志,在道德践履中培养理想人格和宽严结合的培养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未成年人道德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健康的人格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够指引大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政课堂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人格的具体措施如下:加强心理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道德建设,塑造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创新教育内容;改善教育理念;探索高校思政课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8.
揭示传统清官人格的道德动因,应该秉承唯物史观从"三个维度"加以整体性、宏观域、发展性研究:一是探寻哲学基点,从"天人之辩"的理论思维加以追问。对于自然的本能敬畏和神格崇拜心理,催生了道德的意义和遵循道德的原始起点,引发了传统视域下对天道敬畏的理论命题,萌生出神秘的生命情怀。二是立足治国理政,从"德治之基"的实践思维加以追寻。道德人的价值诉求和道德教化的治理功效,孕育和推进了传统社会的德治思维和德化路向,培育出浓郁的家国情怀。三是回归终极理想,从"民本之要"的价值思维加以揭秘。无论是个体的圣贤追寻还是整体的政治理想,最终都是为了人的意义,目标都指向人的主体性实现,是"天人合一"命题的真正超越,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情怀。因此,传统清官人格是生命情怀、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三位一体"的集中体现和价值升华。  相似文献   

19.
社会潜规则是指那种暗地里通行、起到实际作用但又见不得阳光、上不了台面的行为规则。社会潜规则具有隐蔽性、不正当性、排他性、伸缩性等特点。社会潜规则破坏了社会道德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并导致主体道德人格扭曲。人情伦理的负面效应、制度伦理的缺失以及道德建设严重滞后是社会潜规则盛行的伦理根源。建立和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培养和完善公民道德人格是治理中国社会潜规则的主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20.
道德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突出体现为:道德能够为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存在和合作提供合理性和可能性论证,并内隐于主体的价值观念之中影响整个治理体系的运行,为社会治理奠定基础;道德不仅以柔性规范的非成文形式构成社会治理的制度基础,而且与其他成文制度相得益彰,保障成文制度的良性运转和变革创新,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道德还能够凝聚社会共识,规范社会秩序,为社会治理创设良好的价值环境和社会氛围,推进社会治理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