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黄埔》2013,(2):88-90
记者:推行官员问责制是现代政府建设无法绕开的实践课题,也是澳门特区政府行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何为官员问责制?  相似文献   

2.
社会团体问责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团体问责制就是指社会团体作为异体问责主体,可以根据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结社权监督政府和官员的权力的运用,追究失职官员的责任.社会团体问责制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社会团体问责制构建依据和基本内容的探讨,指出我国社会团体在问责政府和官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社会团体问责制的基本路径和重要意义,有利于构建责任政府,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胡小杰 《人民论坛》2013,(12):42-44
行政问责制是建设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加强人大、纪委等问责主体的外部问责,提升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和社会民众的问责意识,加快行政问责立法,完善问责官员的复出机制.  相似文献   

4.
2003年以来,中国官员问责制度不断完善,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作为官员问责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官员复出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使官员问责制的实施打了折扣,也损害了官员问责制的公信力。应从规范体制以及增强透明度等方面完善问责官员复出制度,保证问责官员复出的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5.
2003年以来,中国官员问责制度不断完善,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作为官员问责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官员复出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使官员问责制的实施打了折扣,也损害了官员问责制的公信力。应从规范体制以及增强透明度等方面完善问责官员复出制度,保证问责官员复出的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6.
问责制--深化党政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一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问责制的出现与作用 2003年春天,全国有近千名官员(包括原卫生部部长、北京市市长在内)因防治非典"工作不力"而被罢官去职.2004年春天,又出现了一大批包括省部级干部在内的200多名官员,在重大的安全事故和责任事件中,因负有重要领导责任而受到查处与追究.这一来势凶猛的"问责风暴",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严肃查处追究失职官员责任的果断行为,在中国当代政治史上"开了中国官员问责制的先河".难怪群众和媒体惊呼,这是从上而下刮起的一场"问责风暴".  相似文献   

7.
《黄埔》2013,(4):43-46
记者:澳门特区政府推行官员问责制的特征是什么,成效怎样?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娄胜华:从官员问责制所涉及的问责对象(责任主体)、问责范畴与责任类型看,与其它地区推行官员问责制的重点对像是政治官员,以及问责的主要形式是政治问责不同,澳门的官员问责制兼有政治问责制与行政问责制的双重混合特征。  相似文献   

8.
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反思与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轶蓉 《前沿》2005,(9):152-155
官员问责制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官员按照有关法律行使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功能,对公共负责,它不能简单等同于引咎辞职、责任追究制度。当前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问责主体单一化、责任追究对象模糊化,仍处于行政性问责阶段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制度不健全,人治观念,官本位思想,政府对政务活动进行信息控制造成,要建构良性问责机制,就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推行政务公开来提高官员问责制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当前,官员们在"不作为"中表现出的重视个人兴趣爱好发展而忽视本职工作、工作态度良好但"不办实事"等新现象需要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对此,需要通过积极完善群众问责制,并对官员的权责进行统一明确,进一步优化政府官员行政考核并主动加强工作作风建设等措施的落实,彻底解决官员"不作为"问题。  相似文献   

10.
行政问责制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虽然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强化异体问责,实现问责主体多元化;实现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完善问责法规,构建行政问责的法律依据,才能真正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实现,和公民政治参与息息相关。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离不开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是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公民各项权利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规范公民政治参与,促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推动公民政治参与,促进党的执政能力;保障公民政治参与,实现公民的各项权利。  相似文献   

12.
在简要阐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重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统一战线构成了政治文明的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战线诸领域加强了自身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法律和制度体系;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巨大力量支持;统一战线的光荣传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丰富精神资源。总括为,统一战线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构件。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多民族国家一体化建构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它的实质是解决多民族国家内的不同民族(族群)超越民族底线的政治认同问题,它要求以认同性政治建构、合法性政治建构、渗透性政治建构、参与性政治建构以及分配性政治建构为途径,培养国内各民族(族群)的国家公民意识,其核心是要求各族群融入一个国家民族(国族)之下.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凸显了警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警察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警察职能的发挥、警察权的行使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需要我们探讨,其中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民主政治建设与警察及警察权的行使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警察是国家民主政治的体现,是民主政治的促进和保障力量;建立法治型警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地方行政改革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现实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不只体现在国体、政体等地方政府不能涉及的重要政治制度上面 ,同时也体现在各级地方政权建设和运行的所有细节例如地方政府改革方面。从这个角度讲 ,地方政府改革就是一种具有操作性且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政治体制改革 ,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现实途径。地方政府在此领域可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6.
加强民营企业组织的党建工作是当前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我们通过对邯郸市丛台区的调查走访,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是做好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良好机遇.作为统战工作部门,要从抓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入手,切实协助有关部门对民营企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抓紧抓好,这是党的各级统战工作部门当前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新概念.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战略谋划。协商民主的概念虽然提出于西方,但在涵义上与中国政治协商相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有着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世界经验的价值。民主是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更大优势在协商而不在选举。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具有系统构造,其深刻性在于将协商民主从社会覆盖、工作向度、普遍要求和运作规范等方面得到提升.协商民主不再是一种单向度、窄渠道、小口径的实践形式,而成为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关系中具有全方位的制度系统和工作机制。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形式载体,其政治生活的覆盖面、民意吸纳的包容性、参与范围的广泛性,需要得到有效的制度供给,需要形成规范运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政党实践中根据不同时代的实践背景而建设的党内有机政治文化系统。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政治实践表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治本之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不同于一般的党的建设价值诉求,它对党的建设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和全面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党的价值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以党的建设主要内容为依托,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体系架构可分为价值体系、运行体系与方法体系三个层次,而政党法治作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保障,是当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特别是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两个提供”的历史使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指明了正确方向,并为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为此,在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中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落实江主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形势下的集中体现,为高等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文章结合科学发展观,从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