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和谐社会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和谐社会道德精神与法治精神的融合有其规范基础和现实基础,实现道德精神与法治精神融合的途径是多元的,但最主要和首要的是要实现公民社会道德信仰与法律信仰的互通。  相似文献   

2.
法律事实即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或现象,是有证据证明、可以运用法律方法识别认定的客观事实,其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规范性、可证性和学理性.裁判事实是公权力机关依法认定的事实,其基本特征是主观性、公定性、已证性和实务性.在内涵层面上,法律事实和裁判事实表现为客观和主观、无权和有权、应然和实然、基础与表现四重关系;在外延层面上,法律事实和裁判事实表现为交叉关系.促进裁判事实无限接近法律事实的思路,需要提升证明标准的立法水平,明确法官自由心证叙明原则及制度,并确立法官行为标准和评价规范.  相似文献   

3.
科建构中国的法治社会需要先进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学理论与法治理念为指导,但一个国家的法治文化是与它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的。尽管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道德、宗法规则为精髓,但也并不缺乏传统自然法之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及其制度设计基本上因袭的是现代西方法律体系中的制度规范,而如何在移植西方法律技术的同时,研究那些看起来合理并且在其母体社会也行之有效的制度的背景因素,研究特定制度得以发生特定功效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特别是研究我们的“本土资源”与外来事物间以怎样的途径加以融合,才是实现中国法治路径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2)
1994年1月12日新《婚姻登记条例》的颁布,取消了事实婚姻制度,从而否认了原司法解释中的事实婚姻所具有的合法效力,事实婚姻这一法律概念,亦因现行法律的否认而不具现实意义,仅在法学研究层面上仍有其一定的价值。法律之所以对事实婚姻作如此重大调整,意在使婚姻更有效地纳入法律调控的界域,却忽视我国的社会现实,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因而有必要在婚姻立法中重新构建事实婚姻制度以完善婚姻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如今,PM2.5空气质量标准的规范有效性实施面临着其自身法律规范强制性缺位、监测权力向社会化如何过渡及跨区域联合执行难等诸多问题的考验。为克服其法律体系规则形式合理性、社会认同价值及利益共同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足,应从法律规范的规则有效性、价值有效性及事实有效性角度入手,在完善PM2.5空气质量标准法律体系化构建,强化其法律规范地位的基础上重构现有空气质量标准立法价值内核,提倡以商谈交往理性促进区域合作利益共赢,最终实现PM2.5空气质量标准法律规范有效性从应然立法目的向实然社会管理目的的必然转换。  相似文献   

6.
融合——道德与法律的终极价值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晓勇 《学理论》2009,(32):84-85
法律与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两大社会约束机制,追求融合是道德与法律的终极价值目标,也是人们不断探索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内在动力和思想源泉。同源、同行和同归的内在逻辑联系为法律与道德的融合提供了内在逻辑切合点。根据社会法制建设进程的需要,结合我国的社会的客观实际,从理念、机制、立法因素等方面来寻求法律与道德融合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王宏选 《理论探索》2006,2(4):140-142
法律适用的疑难案件实质上是社会发展引起的新问题、新纠纷,反映了规范与事实之间的永恒张力。疑难案件及其审判是法的生成的机制和途径,判例是法的生成点。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是法律发现和法律论证的结合,体现出创造性和整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过程中,势必要有大量的对外国法律的移植和借鉴,其中法律移植的标准、整体性以及法律移植过程中风险的规避是至关重要的内容.我国在进行法律移植的过程中应坚持需要标准、优选标准和国情标准,应从理论、立法与司法等方面予以系统的移植,同时还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移植的风险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9.
从"国家调整农民工政策"这一视角出发探讨社会政策的社会影响,在现代化和发展主义语境中以弱势群体能否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指针评估社会的政策体系,并把焦点放在过程上,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议题,尽管国家在农民工问题上不断做出持续的制度和政策调整,但国家调整农民工的社会政策并没有带来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的提高,没有让农民工在城市中完成其身份的转变,农民工也没有实现城市适应、实现其与城市主流社会的融合,农民工在城市中陷入了一种新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0.
法律拟制是将两类不同事实赋予相同的法律效果,既能适应社会需要,又能体现法律基本价值之目的的立法方法,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其基于调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与相对稳定的法律制度两者的矛盾而出现,具有合法性、合宪性,在我国各部门立法中均有运用,集中体现着我国宪法的精神与社会主流价值追求。但是,立法上我国对法律拟制尚无系统的限制性规定,容易导致拟制不当的情况出现,违背拟制初衷,造成司法混乱。所以,在立法过程中要限制拟制主体随意扩大,严格遵守立法原则,遵循必要的程序,这对法律拟制目的的实现和作用的发挥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悦中山  李卫东  李艳 《公共管理学报》2012,9(4):111-121,128
在三部门的整体架构下分析政府、市场和社会对农民工社会融合影响的实证研究还很少.本文利用2009年X市农民工和市民的调查数据时三部门与农民工社会融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包括文化融合、社会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等三个维度.论文发现政府、市场和社会对农民工社会融合三个维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政府和市场均对文化融合没有影响,仅社会对文化融合有显著影响.农民工与当地市民的社会互动和在迁入地的居住时间有利于他们习得城市社会文化.政府、市场和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均有显著影响,政府还通过市场和社会对社会融合有间接影响.论文的重要发现是社会互动和社会参与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论文结论对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社会组织党建研究近二十年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开展情况的研究,即对"事实"的研究。这种事实因为研究对象的多样性而呈现出多样性,并形成不同判断。二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即对"规范"的研究。这种"规范"主要是认识层面上的规范(应该怎么看)与实践意义上的规范(应该如何做)。三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客观功能与主观目的,即客观与主观价值的研究。进入新时代社会组织党建研究需要继续深化。这可以通过加强与拓展对社会组织党建中"事实"与"价值"研究,以及正确处理研究中"价值中立"与"历史使命"关系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法律移植是实现我国法制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文章重点就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法律移植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法律移植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巩红 《理论导刊》2008,(3):85-86
由于缺少法律文化的滋养,缺少法律信仰的精神支持,法律移植和法制演进过程中制度的断裂、制度与法律文化的双重断裂成为我国法治化进程中遭遇的重大现实难题.而制度与文化的断裂又进一步加剧了精神层面法律信仰的危机.立足于我国法制的现状,在目前我国政府自上而下推进法治化进程中,不仅要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塑造法治精神,而且要实现法律信仰对法治实践的自下而上的回应和对接,逐步形成广大公民普遍的法律信仰,从而为法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5.
事实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发生的事情,同时又是被人感知和赋予人的意义的客现存在,是被主观化了的客观的动作、过程或者状态.司法过程中,法官根据法律对案件事实进行加工,提取出法律事实,并进一步阐发法律事实的法律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作出判决.法官的这些活动是法官通过行使法律解释权而进行的,事实因而成为法律解释权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伴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三线建设给欠发达区域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可能。工厂等生产部门的建设启动了偏僻山区的城市化建设,也带来了城市工业部门与当地社会融合的一些障碍,从而形成了工厂政治中的城市飘浮。从国家的视角,三线建设的国家权力并不适合城市形成的普遍逻辑,也无法形成城市持续的区域性合力;从地方的视角,欠发达区域城市化进程不是域外城市的形态移植,而是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成果。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中,理性选择范武和新制度主义范式等都未能完全地诠释城市社区治理绩效.而社会资本的解释范武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探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为社会资本核心要义的信任、规范和网络与城市社区治理存在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培育城市社区中的信任和互惠规范、建立公民参与网络成为生产我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目标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支持网缺失与城市农民工的生存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缺少各种社会支持网络,这是导致其陷入经济贫困、政治贫困、能力贫困和心理贫困状态的重要原因,也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要促进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必须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人际和谐关系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构建农民工社会支持网,进而实现社会融合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法律移植自从进入中国以来就备受争议,无论上世纪九十年代法理学界沸沸扬扬并延续至今的"法治本土资源"之争,还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局限于部门法领域的民法典立法思路的论战,法律移植都成为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社会在不断进步,法律移植需要、也应该从新的视角观察。本文仅对法律移植的概念做简要的分析,并从四方面探讨在我国进行法律移植的必要性,同时结合我国的现状浅谈在我国法律移植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彦芳 《各界》2009,18(11)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该是在继承古代厚重的传统社会历史文化基础上,移植现代西方法律精髓,改革法制,走充满自身特点的道路.本文立足文化史角度,从先秦社会法治历史文化入手,探索中国先秦时期法治特点,进而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对照,以便更好地实施法律继承、移植、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