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热爱和平、倡导和平、维护和平、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源于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和平外交理念的选择和承诺,合作共赢战略是和平外交理念的核心和举措,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平外交理念的目标和归依。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为解决全球问题提出了有效方案,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国际秩序观经历了重大历史变迁。我国始终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断丰富和拓展国际秩序观的内涵。在此嬗变过程中,对待国际秩序的态度从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转变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参与国际秩序的中国外交思维与实践从"争取自身发展"逐步向"肩负国际责任"转变;建立秩序的目标从以尊重差异性为前提、强调国家间合作的国际秩序向追求同一性为标的、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秩序发展。40年的历史变迁,表明中国参与国际秩序不是为了另起炉灶与推倒重来,而是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积极探索外交理念与实践创新;是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引领者,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致力于打造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外交是内政的反映,又服务于内政。中国的发展为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外交则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创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和平国际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期"中国模式与新理论"栏目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与人民论坛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马振岗等3位知名专家对30年中国外交战略模式转变及由"中国模式"带来的国际认同问题进行了精彩解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方案"中体现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正能量",为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形成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外交工作,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是外交工作的生命"。他就国际关系和对外战略策略作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开创了大国外交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对外战略与策略思想主要有: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要努力发展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推进周边外交;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改革;继续坚持发展党际关系的方针;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因此,努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贯穿习近平对外战略与策略思想的一根红线。  相似文献   

7.
<正>本书作者积多年研究中国外交和大国战略的成果,对中国近几年外交政策和事件进行权威解读,揭秘中国外交大格局的大国智慧,讲透习近平总书记特色外交的奥秘,全面预示中国外交未来30年走向。作者不仅从认识论角度以"新和平观""新合作观""新秩序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变化史可分为"革命外交"与"和平外交"两大阶段。周边外交战略形成主要由国家发展总战略特别是国内发展总战略决定,另外国际格局和周边国际形势特别是安全形势也有重要影响。自冷战起源开始,美国在中国周边国际环境中产生重大作用,影响着我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实施及效果。  相似文献   

9.
张慧玉 《桂海论丛》2009,25(1):56-59
"和谐世界"观的提出,是中国外交理念的重大创新和转型,中国维和则践行了这一理念.中国维和推动了建设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中国维和完善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维和机制,中国维和积极致力于国际热点问题的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营造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 ,我们及时地调整了国家的对外战略 ,提出了“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11.
世界持久和平是中国历届政府始终不渝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家战略;中国维护国际和平的思想也从毛泽东时代"以正义战争谋和平"思想转变为更为积极地维护和建设世界和平的思想。从到邓小平的"以发展促和平"思想到江泽民的"合作和平、秩序和平与新和平"思想,发展到胡锦涛提出"以和谐世界永葆持久和平"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和平内涵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表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越来越积极、主动、自信地融入国际社会,承担大国责任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美国对华公共外交发生重要转变,由"接触制衡"转向"超越性接触",由"应急防御"逐渐转向"常态进攻"。防御性的公共外交理念促进了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仍面临着国际政治体系与秩序、外交理念与外交政策、中美固有矛盾及分歧以及领导人执政理念及个人偏好的制约。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转变具有同步性与协调性,是美国全球战略完善和体系变革的一部分,是美国对华整体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在新型政治格局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应对这一外交转变,并在对美公共外交中构建适合中国的新型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既源自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也扎根于新中国近七十年的伟大外交实践。中国传统的和平观念始终是中国外交理念创新发展的思想之源,对当代中国外交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到和谐世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在不断丰富和创新。当前,我国不仅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平行动,展现大国担当,而且还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  相似文献   

14.
<正>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注重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和贯彻正确义利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出和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中国外交在  相似文献   

15.
《创造》2007,(9):12-13
过去的5年,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中国外交成就斐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妥善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广泛开展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历荣  陈湘舸 《求索》2007,(7):33-36
中国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而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面对严峻的海上形势,中国要真正实现和平发展,其海洋战略就必须明确提出自己的海权观、海洋权益;积极推进中国与海洋大国及周边国家的海上合作;重视发展海洋经济,融入国际市场;力求和平解决海洋争端,追求合作安全;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以应对来自海洋方向上的挑战;积极强化同主要大国的战略关系,深化战略合作。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6,(2)
新世纪,中国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为今后中国的外交指明了方向。"和谐世界"与"和平发展"一脉相承、息息相关,都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处理国际关系,都以追求世界的永久和平为目标。"和谐世界"在内涵上发展了"和平发展"理念,明确了中国未来外交的战略目标,是中国外交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陆璐 《传承》2007,(8):86-87
新中国成立最初30年,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方式,并奉行至今;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他奠定了伙伴关系当中平等、合作、互利、依存四项基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中国与许多国家结成伙伴关系;新世纪,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思想。从国际上看,伙伴战略的实施,适应了世界多元化和趋势和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从国内看,伙伴战略满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推动了我国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融入国际社会,为国内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9.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为了寻求民族独立、推翻"三座大山",积极争取革命援助,为中国革命事业打下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外来干涉,积极支持广大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扩大中国外交空间,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和平环境;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全方位外交,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环境;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回顾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百年历程,不仅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成就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未来制定新的和平外交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明确表达了中国和平崛起国际战略理念,这一理念有着诸多方面的来源。中国和平崛起国际战略理念主要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世界观的深刻理解与继承;源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准确判断与把握;源于中国共产党对国际新秩序的不懈追求与推动;源于中国共产党对新安全观的积极倡导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