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1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战国衣长165cm,袖展158cm,袖宽45cm,摆69cm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三角形领。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外缘用田猎纹绦,内缘中部和大襟上部内侧用龙凤纹绦,内缘两侧用凤鸟菱形纹锦。袖和下摆缘均用菱形纹锦制作。  相似文献   

2.
<正>1凤鸟莲花漆豆战国盘径24.8cm,口径21.4cm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由莲花豆盘、鸟首、鸟爪与蛇身分别制成。盘外壁上部浮雕14瓣莲花,凤鸟立于蛇身之上。器表髹黑漆为地,用红、黄二色描绘龙纹、凤  相似文献   

3.
<正>白玉双凤交颈壶(清)高1 3.6厘米。壶为白玉质,整体造型为两只凤鸟交颈相拥。以凤首为盖,紧紧相拥的凤鸟身构成了壶身,其上雕刻凤翅及凤羽,壶身下端两凤足相抵,壶底刻有"乾隆御制"填金篆书款。凤鸟作为吉祥的瑞兽,是古代器物中的重要纹饰,寄托着人们吉祥美好的寓意。此件器物造型雅致巧妙,工艺精湛细腻,纹饰  相似文献   

4.
黄莹 《楚天主人》2013,(10):50-52
<正>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楚文化独具特色。与中原文化相比,念祖、忠君、爱国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共有之处,但中原文化偏重礼法,楚文化偏重情感;楚文化中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神合一、力求浪漫之说,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力主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楚人独具特色的文化心理。一、蛮夷本色——开放楚文化是楚人在长期同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它在初兴起时与中原文化相比,居于从属地位,是处于外围的边缘文化。楚人在文化上与中原同源,楚人的远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相似文献   

5.
文物鉴赏     
<正>战国通长115厘米,宽5.5厘米~7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调律器。整木雕制,器身中空为音箱,据两端弦孔,原张施五弦,出土时弦已朽佚。器身绘有神人跨龙飞天和十二凤鸟图案传说夏后启上天得乐和皇帝命伶伦仿凤鸟定十二律,  相似文献   

6.
一、湖北风俗文化的滥觞期——楚文化期在中华大地上,楚俗文化独秀一枝,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楚人拜日、崇火、尊凤。楚先人祝融曾任炎帝的“炎正”,炎帝在远古被视为日神,楚人对自己是日神的后裔坚信不移。祝融保管火种有功,被尊为灶神。天上悬日,地上存火,远古时代太阳与火象征着人们征服自然的力量,也代表楚人的性格。尤其在楚民以火耕水耨为重要生存手段的环境中,火对于楚民尤为重要。楚人拜日而崇火,既是对自然的崇拜,也是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出楚人求生存、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楚是尊凤的民族,以凤为图腾。《白虎通》称:“祝  相似文献   

7.
通过论述西周文化与楚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传承,来证明楚文化的形成初期是受到西周文化影响的.楚人的先祖在西周时期被策封楚地,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楚人在生活习俗、丧葬制度、历法计时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西周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无论是从大型楚墓出土器物的器形、形制及丧葬制度的沿袭,还是从楚简中的爵制及易卦和卜筮文字内容来看,其中都包含有西周文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周厚强 《世纪行》2009,(4):38-41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和全国统一之后.接二连三,两到湖北,三至楚国,足迹几乎涉及整个楚境。他力排王族众议,平息政治纷扰,挽留重用楚人.帮助他完成了统一六国大业和安邦治国的历史重任,铸就了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历史表明,秦始皇对楚人楚国楚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从中透视出他与楚人之间存在的血脉相连的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婉尧 《传承》2010,(21):148-149
通过论述西周文化与楚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传承,来证明楚文化的形成初期是受到西周文化影响的。楚人的先祖在西周时期被策封楚地,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楚人在生活习俗、丧葬制度、历法计时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西周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无论是从大型楚墓出土器物的器形、形制及丧葬制度的沿袭,还是从楚简中的爵制及易卦和卜筮文字内容来看,其中都包含有西周文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0.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出自春秋战国时代的成语典故有300多条,而来自楚国、楚人的成语占了几近1/3。作为历史故事一部分的成语典故也是当时政治文化的折射。来自楚国、楚人的成语反映出当时征伐频仍,楚人率性自为,楚风淳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研讨先秦南方民族史和楚国史,有一个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即荆蛮、楚人、苗族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的研究者认为,荆蛮即楚人,楚人即苗族。对于这种意见,实难苟同。现据本人近几年研究所及,试作些粗浅论述,或对问题的解决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刘玉堂 《世纪行》2012,(5):39-39
楚人之所以能创造出惊采绝艳、震古烁今的文化,其根本在于他们具有卓尔不群、薪火相传的精神,其中最为突出者是“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和“鸣将惊人”的创新精神。当今湖北人是楚人的后裔,脉管中流动着楚人的血液,继承和弘扬楚人的优秀精神传统,对于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巫祭为主的祭祀是韩国端午祭的重要内容之一,巫祭中酿神酒的仪式几乎是楚人重要习俗“苞茅缩酒”的翻版,惟楚人独有的祭祀神灵之俗,在韩国江陵却原原本本地保存着。由此可见,古老的楚文化与韩国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楚国尚卜隆祀之风,在同时代诸国中罕有其匹。凡重要的政治军事活动和出现疑问之时,楚人都要求占问卜。而与之相关的祭祀更是在楚人政治生活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随着楚国疆域的拓展和不同族群间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其不同地区的祭祀神谱也出现了明显差异:沅湘流域主要祭祀东皇太一、湘君、湘夫人诸神,江汉平原郢都一带注重祭祀大水、二太子等,淮汉上游地区则以北方、北公、北宗等神为重要祭祀对象。与之相应,各个地区对楚人祭祀的祖先"三楚先"的认知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屈原赋二十五篇是楚文化的结晶。从这些璀璨的诗篇中,我们既可以测知楚人精神文明的高度,又可以窥见楚人物质文明的图画。本文试图通过对屈赋中有关经济生活的第一手资料的分析,给楚人的物质生活勾画出一个大体的轮廓。 对于屈赋的艺术水平,历来估价甚高,并且众论佥同;而对于当时楚人经济生活已经达到的高度,则估计一般偏于保守,失之过低。这显然是一种矛盾现象,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艺术,跟它的经济基础之间,有着不可抹杀的密切联系。没有相当发达的物质文明,决不可能产生《离骚》这样的文学巨著。高度艺术水平的屈赋,正是楚人高度经济生活水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神州楚凤     
当周王将卑微的"子"爵封给熊绎之时,他或许没有料到,三百年后,熊绎的后代竟也和他的后代一样,用上"王"的尊称了;当周王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广衰土地上划出区区五十里荒蛮山地赏给熊绎之时,他同样没有料到,几百年后,这块弹丸之地会发展成中国的"半天下"。南漳的大山深处成了熊绎的安家之所,作为楚国始封之君,他却没有条件享受荣华与富贵。由于环境恶劣,他不得不"筚路蓝缕"地创业;由于力量弱小,他不得不"跋涉山川"小心侍奉周天子;由于国力贫乏,拿得出手的贡品只有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和山野里到处生长的苞茅。在外人看来,除了有个低贱的名份,这几乎是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但楚人却坚信,正如凤鸟一样,高贵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内在美,强大的力量需要经过无数次风吹雨打的健翮,华丽的外表要等  相似文献   

17.
楚风俗漫议     
楚风俗漫议屈景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楚人立于东南西北之中,介于华夏与蛮夷之间,由此形成了色彩斑斓的乡风民俗,其风俗习惯与华夏和蛮夷都有同有异。楚人的风俗与华夏和蛮夷的不同之处,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就是崇拜凤凰、太阳和火;崇尚红色、东方和...  相似文献   

18.
刘根生 《群众》2008,(5):79-80
谈到时下又一次解放思想,江苏省委主要领导在相关会议上提醒人们:“不要做刻舟求剑的楚人”。所谓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而剑不行,求剑于此,不亦惑乎?此成语比喻办事刻板,不知变化。于解放思想再次兴起之际,提醒人们不要做刻舟求剑的楚人,用意深远,更是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9.
历来讲南越开发史者,往往只从秦始皇略取南越陆梁地讲起,很少甚至根本不讲楚人对南越的开发。这样做:是把开发南越的历史割断了。与楚人相比,秦对于南越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从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南越陆梁地”,到二世元年南海尉赵佗叛秦自王,是秦经营南越,总计不过七年。而楚人经营南越,若从楚共王“奄征南海”算起,已有三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即从吴起相楚悼王“南平百越”算起,也有一百六十余年之久。可见,研究楚越关系史远比研究秦越关系史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楚军建制及其指挥系统顾久幸史书上首次记载楚人出现时,他们还处在原始氏族社会,那时他们的军事活动还只是氏族战争的性质。楚人先祖视融为帝喾高辛居火正,“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①”。进行这种军事活动的就是氏族成员中的骁勇者,代表氏族出去作战。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