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中国立法史上第一次以法典编纂的形式进行的立法活动。对于这一立法工作的全新领域,立法机关如何破解难题?民法典编纂工作专班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完成好民法典编纂这一历史重任,立法机关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全面总结我国民事立法的经验,针对现行民事制度、民法规范的不同情况,结合法治实践需要,灵活运用法典编纂方法,确保民法典编纂质量。其间,有六个字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
提起民法典,人们总会用亲民、有温度、"人民权利宝典"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之所以形成这种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法典是民主立法的实践成果,处处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高空抛物坠物、霸座、强抢方向盘、高利贷……这些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民法典中都有回应。如何把准民生脉搏、切实了解百姓关注焦点?在编纂过程中,民法典编纂工作专班始终坚持民主立法,做到开门立法、问法于民,广泛听取、认真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大程度凝聚立法共识,切实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  相似文献   

3.
一部法律人呼唤多年、公民期盼已久的民法典完整版,终于在2019年年末亮相并提交立法机关审议。这意味着,2020年将成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收官之年,完整的民法典问世在即。作为保障个人权益最重要的大法,民法典事关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方方面面,素有“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民法典编纂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七编1260个条文,民法典草案字里行间彰显着时代特征和精神,回应着社会热点和呼声,已然成为公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我们盼望着这样一部盛世之典能够早日问世,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成为法治中国的新标杆,开启公民权利保护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以来,编纂民法典一直是大陆法系国家实现法治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是,进入二十世纪,解构民法典成为大陆法系国家新的潮流.本文以比较法的视角,论述了大陆法系国家解构民法典的表现,剖析了形成这一现象的若干原因.指出,当代中国的民事立法应该以大陆法系国家解构法典化为启示,不应该再片面追求制定一部大而全的民法典,而应该采取"适度法典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2020年5月28日,人民大会堂一声铿锵有力的"通过!"宣告这一美好愿望终于成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2015年3月正式启动到2020年5月最终通过,民法典编纂工作跨越五个年头。这一浩大工程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定政治立场,胸怀法治信仰;他们以人民为中心,凝聚最大立法共识;他们秉持工匠精神,不断创新立法技术;他们在1800多个日日夜夜中挥洒汗水、辛勤耕耘,为民法典编纂贡献了光和热。他们,就是民法典编纂工作专班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6.
2021年4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减铁伟在记者会上介绍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时称,本年度要在总结民法典编纂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启动条件成熟的行政立法领域法典编纂工作”,又一次激发了各部门法法典化的热情,引发了理论和实务界的热烈讨论。例如,我国行政程序法典的框架如何进行选择?行政法的体系化选择以实体法为主还是以程序法为主?如何构建行政法总则?本刊选取应松年、江必新、姜明安、叶必丰、周佑勇等五位知名专家学者的论述,对行政程序法典化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易清 《求索》2008,(6):154-155
彭真民法典立法思想是其立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民法典的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两个方面,是新中国民法典立法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重要内容包括:在高度民主基础上高度集中思想;制定民法可以同制定单行法同时并进思想;要研究旧中国和外国的民法思想。研究彭真民法典立法思想,对于我国2010年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在全社会充分肯定《民法总则》的立法内容和意义,并积极学习《民法总则》之际,民法典分则各篇的立法进程亦深受关注。"两步走"的立法方案我国民法典编纂工作采取"两步走"方案。第一步,编纂《民法总则》;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分则各篇。立法机关目前考虑分则各编为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  相似文献   

9.
夏莉娜 《公民导刊》2016,(12):60-61
正翻开新中国立法的画卷,新中国的民法典起草工作风风雨雨、几经沉浮……我国著名民法学家、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西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金平曾三次参加新中国民法典起草工作。他亲历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民法典起草经历的坎坷曲折,被中国法律界誉为"当代民法史的活化石"。今年,民法总则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法典编纂工作再次启动。笔者专程拜访了九十多岁的民法专家——金平。看到民法通则通过后30年,民法典编纂终于获得实质性的进展,金平心情十分激动,在全国人大机关参加民法典起草工作时的往事也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0.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中国民事立法,其进程深嵌于国家治理变迁逻辑之中,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对中国私权话语的价值确认和制度建构的过程,对此予以认知和阐释是探寻中国民法典时代何以开启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体制转轨与民法的重构为重新发现私权话语铺垫了基础;改革中市场逻辑的确立与民事立法的制度回应助推了私权话语的勃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转型,以民法典编纂为驱动的新一轮制度创新拓宽了私权话语的未来空间。中国私权话语及其制度的不断强化和完善,成为推动国家治理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民法典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法,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法。制订一部反映人民呼声的民法典,必将极大地推进21世纪中国全面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一定要把学理知识、司法经验和广大人民的认知在更高的水平上结合起来,学习借鉴外国优秀立法经验,处理好民法典制订中的几个问题,制订出一部科学的、反映人民呼声的民法典。  相似文献   

12.
民法典的出台,以编纂法典的立法新方式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新篇章。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工作专班的全体同志,秉承法工委"坚定、奉献、团结、严谨"的委训,弘扬法工委"苦力班子"的工匠精神,尽心竭力当好民法典编纂工作的"调研员""情报员"和"服务员"。  相似文献   

13.
导读: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首次合体的民法典草案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四次尝试编纂民法典,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那么,为何这一次民法典的编纂即将取得成功?为何我国坚持不懈地编纂民法典,这部孕育于新时代的民法典草案,将带有怎样的时代烙印?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见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新,围绕民法典草案的相关编纂情况对他进行采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酝酿到建立的发展过程。但近年来随着民法典制定问题的提出,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模式之争却越来越激烈。知识产权保护纳入民法典困难重重,但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民法典又不得不对知识产权保护作出回应。因此,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佳立法模式只能是在民法典中进行原则规定,同时保留民事特别法。  相似文献   

15.
民法典的体例用民法学语言表述为民法典的外部体例或形式体例,是指民法典采取民商合一或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当今中国的民法典应采民商合一模式,有深刻的历史传统、前期私法立法与实践的现实规律以及私权统一理念等多方面的充分依据。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活跃,传统罗马式封闭的民法典体系受到严重挑战,民法典保持开放性体系是市场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编纂要发挥规则的适度抽象和内容的具体协调的立法技术,具体在总则、债编、物权编等各分编作适应性调整,保持民法典的开放性体系,并用这种开放体系兼容商事法,辅以配套制度,以实现民商合一的科学立法。  相似文献   

16.
民商有别是选择我国商事立法模式的前提。制定商法典或商事通则并非解决中国对于商事立法需求的最佳方案。我们应当将商事立法模式之选择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相结合进行考虑,制定出一部真正民商合一的民法典,并保持现有商事单行法体系。这才是最为现实和可行的商事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7.
2019年12月23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完整版民法典草案终于亮相。从总则编到各分编,共1260条,社会对草案的关注、讨论达到空前热烈的程度。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历时五年的扎实推进下,民法典草案即将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在这一鸿篇巨著出台的前夕,让我们抚卷深思,再理解民法典编纂的深刻意义,感受"中国之治"的伟大成就。民法典的编纂反映时代的进步、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之治"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实体,欧盟在规范私法体系上具有特殊之处。我国正在编纂民法典,应适当借鉴欧盟的经验。由于我国的私法体系已经基本完备,未来民法典编撰工作的重点就是对既有的法律规范进行重新整合。相比之下,欧盟面对的情况更为复杂,因为其需要协调多个成员国之间差异明显的私法制度。从实践情况来看,欧盟的私法体系整合工作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主要归因于其立法技术上的科学性,并充分发挥了司法的能动效应。  相似文献   

19.
黄薇 《中国人大》2021,(7):49-49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回顾这部法典的编纂过程,工作专班以立法"工匠"精神精耕细作,努力当好法典编纂参谋助手。深入思考,潜心谋划,积极献言,充分发挥编纂立法工作的"参谋助手"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起草至今,我国人格权民事立法历程已逾百年。期间有中断,但是启承之际总是延续为主,形成了我国人格权立法的成功经验和时代特点。这些成功经验和时代特点不可避免会对我国民法典编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国民法典应该坚守成功经验,抛却一时之举,制定我国人格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