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庆功宴上发话说,大家实话实说,我为何能得天下,项羽为何会失天下?部下回答不得要领,刘邦干脆点破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这番话,后来就成为"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最好注脚。但是,这里说的还只是"得人才"的功利  相似文献   

2.
林伟 《党课》2020,(2):82-83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美德。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得失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所说的“吾不如”,印证的就是这一美德。  相似文献   

3.
早在20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在总结其成功经验时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的话,道出了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极端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完善高等教育,精心打造这艘培养人才的航空母舰,培养塑造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既是党和政府所历来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广大人…  相似文献   

4.
善于用人美国管理学家布兰奇说:“一个企业能否成功,能否取得光辉的业绩,归根到底就在于这个企业是否有了不起的人才,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企业重用了人才没有。以人才来衡量企业的财富,要比用金钱来衡量企业的财富更有长远的意义。”在我国历史上,善于用人成其大业的典范是很多的。刘邦在总结自己战胜项羽的根本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食,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用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爆发。一方是西楚霸王项羽,拥兵40万,坐拥西楚富饶之地。一方是汉王刘邦,拥兵仅10万,根据地也很清寒贫瘠。力量对比如此悬殊,胜负似乎已见分晓。但最终结果让人震惊不已——项羽自刎。刘邦称帝。项羽自刎前长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真是天亡项羽吗?非也。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伺;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相似文献   

6.
大凡领导同志,都知道人才的重要,但在日常工作中往往是用人之长易,容人之短难,以至于因为一些人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而被埋没,这不能不令人遗憾。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是唯才是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古往今来开明领导者的一个重要管理思想。唐代陆贽说:“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刘邦出身低微,文才武略平平,却能灭秦挫项,一统天下,原因何在?他自己回答说:“夫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  相似文献   

7.
守成更难     
高深 《求是》2005,(19)
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历代政治家都在探讨。历史上的一些帝王,特别是开国君主,既打过江山又坐过江山,对“打”与“坐”的难和易有过深切的体会,君臣间曾进行过深入坦诚的讨论,其中不乏远见卓识。春秋时,晋文公就思考过这件事。他慨叹:“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唐太宗李世民向侍臣们提出了“帝王创业与守成孰难”的疑问。房玄龄与魏征各执一词,最后李世民的结论是:“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于诸公慎之。”李…  相似文献   

8.
《江淮》2011,(8):16-17
世间万物中,人才最宝贵。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刘邦建汉称帝,曾在洛阳南宫宴请群臣。酒过数巡,刘邦踌躇满志,问道:"为何我能得天下,项羽却失天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邦笑道:"在我看来,得失的原因主要在于用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粮饷,我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兵,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如韩信。此三人为当世人杰,我能量才重用,所以我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使用,所以为我所灭。"看来刘邦深谙"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人心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涵义是指已形成于人脑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思维、情感活动。朱熹 :“心者 ,人之神明 ,所以具众理而应万物者也。”王守仁把心的内容界定为忠、孝、仁、义 ,“心即是理。”即人心是已形成于人脑的思想文化观念 ,包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王守仁 :“身之主宰便是心。”即人心是人之言行的灵魂。在此认识基础上 ,中国社会管理传统十分重视掌人心 ,有“得人心者得天下”之说。“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掌人心就是得人心而用…  相似文献   

10.
这是古书上的一则笑话:搬神像者。一个庙里并排摆着一黄一黑两尊神像。一黑兵见之,说:“吾黑神资格老,当居黄神上。”于是移黑神居首位。一黄兵又谓:“吾黄神本领强,当居黑神上。”于是移黄神居首位。二兵争竞不已,搬移十数次,神像被折腾得破损不堪。黑神与黄神浩叹道:“我们二人过得好好的,无端被这几个人搬坏了。”一解:自觉去搬仔细解剖搬神像者的队伍,我们会发现他们总的可分为两类:自觉去搬的和被迫去搬的。自觉去搬神像,又分为这么几种:甲、坚信吾神文功武治天下第一,“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这种人多的是一腔热…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的刘玄德为了称雄天下,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得诸葛孔明出山辅佐,历来为人称道。“三顾茅庐”确实给人许多深刻的启示。然而,我觉得更耐人寻味的,倒在“三顾茅庐”之后。刘备在请到孔明时,即欢喜不迭地赞道:“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而他的两位老弟关羽、张飞却不以为然。在诸葛亮上任之日,二人站在一旁翻白眼,瞧不起。当曹操派兵来  相似文献   

12.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相似文献   

13.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孙中山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有人得天下,有人失天下。中国从有纪年的公元前841年算起,不知有多少数得上名的君臣、政客,他们也讲操守,也讲牺牲,以换取人心,换取天下。唐太宗爱玩鹞鹰,魏征来见,  相似文献   

14.
以天下之胸察物明,不知是哪位先哲讲的了,但这句话讲得颇有道理。这方面的话不少智士仁人也讲过,唐代白居易就说过“以天下之心为心”。《太公六韬·文韬·六守》中也讲过:“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就是说,只有胸怀天下才能看透天下,看清天下,看明天下。  相似文献   

15.
《当代贵州》2013,(18):59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  相似文献   

16.
“夫民者,国之墓也.”自古以来,要想取得天下和安定天下,关键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荀子·王霸》中早已说过:“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从表面看去,“得民”二字似属平常,然而它却是治国平天下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17.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点历史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受到启迪,有所借鉴。两汉时期,刘邦做了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时期,有一些人(笔者也在其内),对许多“舶来品”在我国市场上“昂首阔步”,对一些国产品被“洋”货冲击得“岌岌可危”的状况,忧心忡忡、唏嘘不已,这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吾  相似文献   

19.
民心向背与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淑明 《理论学刊》2002,(6):118-119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那么“民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具有怎样的作用呢 ?对此我们的先人曾进行过探讨 ,并得出不同的结论。商朝统治者认为王朝兴亡与民心向背关系不大 ,他们鼓吹的是“君权神授”论。西周统治者就明智多了 ,他们提出了“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的见解 ,认为只有得民心者 ,皇天才会佑助。到了战国时代 ,孟子更提出“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这样一种“得民心者兴 ,失民心者亡”的观点 ,对民心…  相似文献   

20.
1933年春天,因为叛徒告密,陈赓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抓获,后来被压送到南昌。蒋介石见到陈赓时说:“陈赓,你瘦了。”陈赓回答:“瘦吾貌而肥天下。”陈赓说:“校长也瘦了。”蒋介石说,“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不安哪!”陈赓说,“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蒋介石无言以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