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丽 《前沿》2011,(7):179-181
生态文明是内涵丰富的文明形态,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由人类、环境、资源能源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构成的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其内含在生态文明大系统之中。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的理论,阐析了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一、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这三个子系统协调发展、平衡发展,从而共同促使城市生态复合系统的发展,使城市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所需要的资源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生态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现代社会谋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模式。它所追求的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人文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和环境的保护,也关系到人类生态价值现的建立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大规模城市投资建设和大规模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人文生态建设。进步的、科学的人文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引导力量。  相似文献   

4.
谭键 《新东方》2012,(2):27-29
生态安全是人类的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基本权利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目前,海南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栽和调节能力减弱,面临的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笔者从成胁海南生态安全的具体原因入手,可以从强化资源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治污水平,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提供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一、生态学、生态城市与建设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包括人类)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市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和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城市生态建设是在对城市环境质量变异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安排城市人类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活动的程度、广度和深度的行为。泾县,位于皖东南山区,青弋江…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生态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尽理想,对其效率评价亦不能很好地揭示土地生态系统的内部特征。故基于系统理论视角,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系统解构为三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矩阵型结构的网络DEA模型,对2006—2013年中国各省市土地资源生态利用状况进行效率评估,并进行收敛性检验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环境子系统效率低下是制约土地生态效率提升的瓶颈;土地资源生态效率和社会子系统效率具有收敛趋势,经济子系统呈现发散态势,环境子系统较为稳定;土地资源生态效率与城镇化水平、人均绿地和市场化进程呈正相关关系,与经济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区位因素影响明显,土地执法水平影响不显著。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决定人类命运的问题,"人类纪"思考已成为近年来国际知识界的前沿性课题。"人类纪"非人类史之必然,其发生基源乃人类之力,即人类创造出来的"物理-文化熵"对地质的燃烧以及对人类心性的荒废。作为地表"生态足迹"的蛮横和人类"新游牧生活"的架构,旅游无疑被纳入学界的"人类纪"反思范畴。作为人类"自性熵"的体外化,旅游确与地表环境和人类心智的荒废相关联,但人地荒疏之根本却不在旅游活动本身,而在于旅游人地管理的非理性。人类旅游文化之基质是康德所说的人类学知性的拓展实践。人类已走入"游牧化"时代,旅游与"人类纪"亦密切关联。人类存在的去"人类纪"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发展乃至"文旅融合"人类学基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方发龙 《求索》2008,(10):33-35
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全社会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与自然生态的演进相协调。区域经济子系统作为区域系统的一部分,在自然资本向人造资本转换过程中,经济增长带来的区域经济子系统的扩张必然引发区域自然生态子系统在空间或功能上的损失,这种损失包括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水土流失等。对于区域整体系统而言,区域的发展不能单纯考虑经济子系统产出的量的增加,而应关注区域总系统的整体收益,控制经济增长于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区域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9.
《群众》2017,(10)
<正>人类社会,因流域而生存和繁荣。流域生态,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水关系最为集中的体现。现代生产体系,似乎使得人类社会在地理空间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依靠流域生态,但国内外发展实践均表明,流域生态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是流域生态健康的基础,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福祉。江淮生态大走廊流域,若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人地、人水关系格局,则需要探寻流域生态与区域发展的最大绿色公约数。  相似文献   

10.
党内政治生态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关键命题,主要是指政党组织在长期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环境与整体状态,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科学概念,具有丰富的实践来源和深厚的理论渊源。作为一个复合型系统性概念,党内政治生态具有导向性、系统性和开放性三个基本特征,内在结构由政治生态生命系统、环境系统、价值系统和行为系统四个核心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又包括内部次级系统及其构成要素,各构成系统不仅有自身的系统结构和要素功能,而且他们之间时刻发生着能量流动、讯息传递、物质循环以及观念融合,由此形成了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整体状态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个农业欠发达的省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尖锐,突出的人地矛盾、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劣的气候及落后的生产习惯严重制约着全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论快递     
程鹏:构成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如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及社会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等,必须协调同步地向前发展,保持自然社会复合系统尤其是社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相似文献   

13.
包毅 《淮海论坛》2010,(1):8-10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伦理观是相互契合的。在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以解决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人类社会在良好的自然基础上持续发展为宗旨。都将人类和自然视为一个共存共荣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发展。在处理当前与未来、今人与后人利益关系要求公正、公平的原则。把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矛盾与利益加以整合.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的行为。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人类社会发展在“生态一社会一经济”这个统一的大系统中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农业系统属于开放系统,受着上级人地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农业结构演变进化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展望,不仅要着眼于农业系统本身,更要顾全人地系统演化大局。在农业生产当中,要使系统的生物输出功能最大,就要寻找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子,不断加以克服,使技术进步不断地、渐进性地发生,使物质投入和技术输入的效率得以充分发挥。困扰松花江流域未来农业发展的,莫过于水土资源的日益短缺,农业环境的不断恶化。因而,在农业系统发展中,可持续原则不能放弃。发展生态农业,产出绿色产品,将是松花江流域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5.
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态与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与社会生态之间系统平衡永远处于变动中,这种变动首先来自于环境系统,环境系统的变化要求政治文明系统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实现政治生态的平衡。小康社会政治生态处于更替变动时期,要实现政治生态的系统平衡,一是要构建宪政基础;二是要比较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李学勇 《群众》2011,(12):26-29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组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快向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转型,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7.
王云霞 《思想战线》2012,38(2):50-54
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追问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及解决之道上,在对人类中心主义及人类主体地位的态度上,以及所立足的视域等方面,都提出了迥然相异的观点和主张。生态中心主义立足于后现代的视域,对传统伦理学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指认二者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并将个体道德修养的提升视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与之相反,生态马克思主义则站在现代主义的立场上,力挺人类中心主义,指认生态破坏源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不公正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并将谋求社会制度的正义视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二者在环境问题上的理论进路进行比较,有助于促进它们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深化环境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内涵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他们当时面对的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矛盾,其主要任务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但他们并没有忘记,人类还面对着另外一个根本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他们虽然没有对环境与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但在一些论述中包含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其中,生态意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生态道德。一、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本来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但当我们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许多令人担忧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重视起来,并重新审视我们的错误行为给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莫大危害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感觉到,…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达到的文明高度,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大会报告,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兴国理念的升华和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