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人类任何一种信仰的确立 ,都是建立在信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的 ,是人类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体系。从“知”的角度讲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从“情”的再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关注 ,折射出对历史主体的人文情感 ;从“意”的角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坚定的人生意志和信念 ;从“行”的角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现实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统一 ,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袁祖社 《思想战线》2012,38(2):45-49
关于幸福的传统理解,通常是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其原因在于思维方式上的两种观念缺陷:一种是纯粹工具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一种是简单的价值理性的思维方式。按照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所谓幸福被等同于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等,其直接结果是造成了现代消费主义文化与价值观制导下的以"占有性生存"为基础的"物役"性生存体验;按照价值理性的思维方式,幸福被理解为差异化个体之间的一种不可通约、不可捉摸的模糊的主观性心理体验。着眼于人类长远的、持久的幸福生活理想,我们需要确立一种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的理性思维形态——"生态理性",并以此为新的基点,塑造现代人的"生态信仰",建构能够真正体现现代人之生存之本真境界的"生态幸福观"。  相似文献   

3.
冯毅 《传承》2011,(8):32-34,57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型期,社会信仰呈现出信仰的物化、信仰的冲突、信仰的缺失等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信仰的知、情、意、行内在的不统一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人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思想观念的嬗变。剖析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重新建构的富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领域。  相似文献   

4.
冯毅 《传承》2011,(22):32-34,57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型期,社会信仰呈现出信仰的物化、信仰的冲突、信仰的缺失等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信仰的知、情、意、行内在的不统一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人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思想观念的嬗变。剖析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重新建构的富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领域。  相似文献   

5.
王小丁 《求索》2012,(10):68-70
礼、刑是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两条基本法则,这两条法则有着内在的相互张力:前者主张以德治世,后者强调以法治国。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开始动摇,这一政治危机实质是秩序和信仰的双重危机。面对礼崩乐坏的时局,孔子将传统宗教道德化,并构建了以仁为本、以礼为主、以刑为辅的法律规范,将伦理道德法治化。通过倡导人文主义向度下的"为政以德"观以重构社会秩序与国家信仰。孔子礼刑思想之于成人之学与为政以德之关联的强调,蕴含着以下之要义:社会秩序的生成与国家信仰之建构源于道德人权利义务之统一,这一规定不能仅是抽象的形式规则,它更应该成为一种实践。即在塑造社会"公正原则"之同时更应该培养"公正的人",唯有此,秩序生成与信仰建构才能达成。  相似文献   

6.
从表面看,《共产党宣言》只是马克思恩格斯众多著作中的一本,但是却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总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澄明这个总问题的内核和逻辑,才能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总逻辑.彻底的理解总问题必须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因此要从历史中弄清人的问题、从现实中澄明人的问题、从实践中生成人的问题.为了人类的利益,更准确地说就是为了多数人、劳动者、人民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不变的"初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至少有四重意蕴,并且表现出自在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信仰因其自身科学性,进入信仰者视野作为信仰选择,并通过知、情、意三个因素映射出信仰心态,但是作为一种世俗信仰,在党员和公民不同主体之间有规范性与个人伦理选择的区别,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其党性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至少有四重意蕴,并且表现出自在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信仰因其自身科学性,进入信仰者视野作为信仰选择,并通过知、情、意三个因素映射出信仰心态,但是作为一种世俗信仰,在党员和公民不同主体之间有规范性与个人伦理选择的区别,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其党性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相似文献   

9.
吴友军 《思想战线》2003,29(2):12-15
人是历史性的存在,但同时又有着超越既定历史性的信仰。信仰与人的历史性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统理性主义以信仰来否定人的历史性存在,相反,现代西方哲学以人的历史性存在来否定信仰,各执一端,最终都陷入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真正实现了信仰与人的历史性存在的辩证统一,揭示了人类在制约和超越、必然与自由之间的张力和空间中的生存境遇及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时间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间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时间理解为与人的生存发展、价值意义密切相关的社会时间。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主要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展现的,包括对"物化劳动时间"的批判与"自由时间"的揭示两重维度。透过这两方面,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发展与时间的内在关联,并为实现人的自由个性提供了时间维度的确证。当下,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必须以主体性逻辑取代客体性逻辑、以生成性逻辑取代既定逻辑、以意义逻辑取代虚无逻辑,从而做到享受劳动时间、创造自由时间,并有效节约与合理利用自由时间。  相似文献   

11.
传统人道主义从预先设定的"本质"、"根据”来理解人,从而造成了人与生存世界的分化以及主体性的消解;马克思人道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和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历史性生成,实现了传统人道主义的生存论的转向.在人的生存状况发生质变、在历史本身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表明了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的人性理论著述中 ,唯有“类”的人性观点更接近人的根本或者说它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本性。基于此 ,人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 ,成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人类发展史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发展史 ,应该被理解为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的进程与趋势 ,要求我们反思和确证人的“类本性” ,理解与把握“类意识”生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类哲学”正是追寻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3.
时间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间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时间理解为与人的生存发展、价值意义密切相关的社会时间。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主要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展现的,包括对"物化劳动时间"的批判与"自由时间"的揭示两重维度。透过这两方面,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发展与时间的内在关联,并为实现人的自由个性提供了时间维度的确证。当下,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必须以主体性逻辑取代客体性逻辑、以生成性逻辑取代既定逻辑、以意义逻辑取代虚无逻辑,从而做到享受劳动时间、创造自由时间,并有效节约与合理利用自由时间。  相似文献   

14.
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知驱动意,意深化知;情支撑意,意调节情;行彰显意,意表现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达到理智—情感—意志心理结构的平衡,注重意志、认知、情感与行为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从理论灌输法、榜样激励法、挫折教育法和实践导入法四个方面进行方法创新,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史中,对"历史"概念的追索散发着恒久的魅力。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滥觞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便是以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为中心的。卢卡奇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历史思想的得失分析中,将马克思的"历史"定位为一种生成性存在和动态功能结构,从而用历史辩证法来剥离资产阶级社会意识的"物化结构"。然而,由于他以黑格尔式的抽象逻辑设定来座架历史概念,不能透视马克思历史观的广义与狭义层面的区分,不能理解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所体现的历史观的真实意蕴,因此其逻辑运演的深层仍是一种抽象的思辩,最终无意识地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重思青年卢卡奇的历史逻辑,对于理解其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如何不断走向人本主义、实践主观化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上"壮丽的日出",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解释了世界,而且以其彻底的革命性、实践性深刻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由此根本逆转。党的百年历史充分彰显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大道",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在学习党史中领悟"马克思是对的",是夯实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和把稳思想之"舵"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7.
发展范式的演变是历史逻辑的宏观展现,是连续又阶段化的实践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矛盾关系所构建的"现实的历史",也是实践、理性、价值三者之间矛盾运动的历史现实。面对"中国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需要以面向"中国问题意识"的逻辑为发展思路,以"三个层面"实践和"三种形态"生成,重构新范式,全面深化"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实践,引领中国道路发展实践更好地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和资本逻辑导致"实践的异化",从而使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变成"在实践异化"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这就必然导致生态危机。马克思还认为,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需要革命的实践,即共产主义的实践,才能彻底扬弃私有制和资本逻辑导致的"实践异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进而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辩证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5,(10)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三方面的逻辑合法性:理论逻辑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历史逻辑是出于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实践逻辑是源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求。这三个方面的逻辑分析表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与理解,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维方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历史性的存在,在历史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作为意识形态发端的意识对于人生成为"人"的历史作用,考察了社会意识上升为意识形态的历史条件,洞见了意识形态还原为社会意识的历史结局,并以此为基础,认为意识形态不仅应合理地反映人类历史,而且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异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意识形态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