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建刚 《群众》2009,(11):31-33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碧溪人民开创了在全国引起很大影响的“碧溪之路”。如今.这条“碧溪之路”走得怎么样?碧溪人民在新世纪又有什么新的创举?城乡一体化的实践难题如何破解?农民市民化路在何方?碧溪人民30年来的开拓实践,为“新苏南模式”着上了浓烈的色彩.为经济发达县市的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新鲜的经验。本文从理性的角度,对“碧溪之路”的创新发展问题,作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
唐晓 《群众》2009,(11):61-64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碧溪人民开创了在全国引起很大影响的“碧溪之路”。如今,这条“碧溪之路”走得怎么样?碧溪人民在新世纪又有什么新的创举?城乡一体化的实践难题如何破解?农民市民化路在何方?碧溪人民三十年来的开拓实践,为“新苏南模式”着上了浓烈的色彩,为经济发达县市的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新鲜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序言     
周毅之 《群众》2009,(11):4-5
碧溪,在上世纪70年代.还是苏南长江边一个封闭落后的穷乡村。80年代初,碧溪农民敢为人先.大胆发展社队企业.闯出了“离土不离乡,亦工又亦农”的“碧溪之路”,在全国引起极大影响,《人民日报》曾经在头版专门报道了碧溪农民的创新实践。当时到碧溪参观的各级领导与媒体记者达十几万.对推进我国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4.
王中玉 《中国民政》2009,(11):54-54
山东省博兴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建设“政府主导、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把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中心村设立公共服务机构,建立了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机制,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赵洪生 《群众》2009,(11):13-14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和常熟市委党校、碧溪镇党委联合召开《碧溪之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思考》研讨会,回顾总结“碧溪之路”的时代背景、实践经验和历史贡献,着重罔绕”碧溪之路“的传承和创新各抒己见,建言献策。这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居易 《群众》2009,(11):34-34
30年前,“碧溪之路”作为一种模式.开始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全新尝试.揭开了苏南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全面发展的辉煌序幕。30年后.我们重提“碧溪之路”,既不是单纯的怀旧式的回顾和总结,也不是简单的模式运作上的倡导和传承.而关键重在深刻地认识和确立“碧溪之路”的理念特质,并予以全新概念上的意义和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薛永 《淮海论坛》2006,(4):31-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系统工程。而农民则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本调研小组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运用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探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惠及全国广大农民的一项民心工程.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系重大。铜山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精神,求真务实,强化措施,在“培育新农民,打造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建设“民富、村美、风正”的新农村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这里,主要谈谈新农村建设实践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莫君伟  刘长城 《群众》2009,(11):55-57
碧溪,一个美丽的名字: 碧溪,一个响亮的名字! 1984年初,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视察江苏常熟市碧溪镇,对碧溪发展乡镇企业、建设新型集镇、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当年《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各大媒体都以显要位置予以报道,指出碧溪农民离土不离乡,  相似文献   

11.
闵勇 《群众》2009,(11):59-60
上世纪80年代,作为“草根工业”的乡镇企业在常熟、在苏南蓬勃兴起,碧溪农民勇于开拓,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亦工又亦农”的“碧溪之路”,成为常熟发展乡镇工业的典型,成为“苏南模式”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时事资料手册》2006,(1):11-11
2005年12月28日-29日在京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启东市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以联创共建为平台,以“五在农家”为主题。把“奉献农民、带动农村”作为2006年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主线,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以富民帮扶、环境创优、文化建设、道德宣教、兴办实事等为主要内容的“万人联创共建新农村”活动,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其核心是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败,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现阶段我国农民的精神食粮还远未满足,发展农村精神文化消费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山西政报》2007,(11):53-53
近年来.弓家沟村在党支部书记刘忠庆、村委主任王金锁的引领下.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及乡党委、乡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遵循“突出产业发展,体现区域特色,顺应村情民意,前瞻创新发展”的科学理念,以“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塑造新风貌”为己任,心系百姓,情注家园,在新农村建设的征途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7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44元,农村经济大幅增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6.
王惠兰 《山西政报》2006,(22):38-39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全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因地制宜地进行论证和规划。中央和地方都划出了相当数量的财力、物力准备对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然而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农民的素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比硬件建设更复杂的问题。可以说,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天津市北辰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文明村“五个一”(一所村民学校、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村民服务中心、一条文明示范街、一个村街花园)建设为载体.广泛动员全区干部群众.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可喜成果.“五个一”建设已成为全区20万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8.
刘佩  张宽 《中国民政》2006,(8):52-52
江西省高安市民政局卢小宝认为.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做好这篇文章.必须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做好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一是大力加强村民理事会建设。要依托农村党员、村民代表,农村致富能手、妇女骨干、离退休干部“五大骨干力量”.民主选举村民理事会成员.发挥他们在宣传农村政策、管理公共事务、服务经济发展、调解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在总结近年来组织开展的生态文明村建设、“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城乡共建文明村等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富裕、知识、新风、娱乐“四进农户”活动,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设新文化,培育了一大批典型。他们领着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变。受到农民欢迎。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泽洲 《新重庆》2007,(6):25-27
秀山县位于武陵山腹地.历史上素有“武陵明珠”和“小成都”之称.幅员面积2462平方公里.农业人口54万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全力做好“促进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和谐”、“工作机制建设”四篇文章,在切实促进秀山县的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