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具有心理学背景的鉴定人之所以具备专家证人资格的原因在于不同学科间鉴定方法和视角上的差异,心理学专家具备心理障碍诊断的能力,有较高的鉴定信度和效度。司法精神鉴定工作本身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因此多学科参与下的司法精神鉴定对我国当前的司法鉴定制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未来我国的心理学专家能否在法庭上得到认可并赢得尊重需要结合我国的法律制度,探索更深层的制度性改革措施推进我国司法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我国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重点应统一名称、统一鉴定机构以及赋予当事人一定的启动司法精神病鉴定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我国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存在的四方面弊端.在比较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立法和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应赋予辩方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启动权,对于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应规定明确的标准和次数限制,实行强制鉴定制度,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考试和执业资格考核制度,健全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等。  相似文献   

4.
司法精神病鉴定实践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鉴定意见的信度不足。这一方面源于涉及精神医学、心理学、法学在内的司法精神病学本身属于交叉学科,学科间话语系统融合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对象本身存在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方面的复杂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执法、司法领域的普及应用,以及算法、算力、数据的不断成熟,遵循新型技术嵌入精神病学、心理学而产生新型理论的“一级嵌入”与新型理论嵌入司法精神病鉴定实践“二级嵌入”的“双嵌入”路径,采用“分块开发”“系统整合”“流程整合”三大操作程序,并借鉴人工智能技术中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心理计算技术和智能辅助决策技术资源,能够直接回应并一定程度解决司法精神病鉴定实践中信度不足的问题。这为人工智能辅助鉴定系统的研发,赋能司法精神病鉴定实践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论鉴定结论的运用与鉴定制度的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结论在我国司法运用中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对鉴定结论进行规范与完善 ,首先应设立科学的鉴定制度 ,包括确立鉴定的等级制度、鉴定的终局制度和鉴定的程序规范 ;其次应规范鉴定结论证据效力运作的诉讼制度 ,包括要明确鉴定结论属当事人举证责任 ,规范鉴定结论审查的庭审程序 ,明确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的实体内容和建立鉴定证据制度有效运作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和专门性知识,诉讼当事人和司法人员不能对刑事诉讼鉴定意见进行科学评判。专家辅助人制度能够很好地解决鉴定意见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但目前法律对专家辅助人制度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粗糙,缺乏具体程序规范,这必然会给司法实践带来诸多困难。本文以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功能为逻辑出发点。探析了该制度的基础理论、运行规则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刑事冤案中,侦查错误可谓错案之源,而在一系列侦查错误中侦查鉴定无不扮演着帮凶的角色,囿于我国刑事司法体制纠错功能的有限性,建立命案强制鉴定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按照制度规范的一般原理,命案强制鉴定制度的基本构成包括实体要素和程序要素。实体性要素主要包括鉴定主体、鉴定范围、鉴定标准、鉴定效力等内容;程序性要素主要包括鉴定的启动、告知、异议、救济等内容。诚然,命案强制鉴定制度不能完全杜绝侦查错误的发生,但是可以减少侦查错误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8.
堪称普通法系国家司法基石的陪审团制度,蕴含了司法民主、权力制约与公民权利保障之理念,其在实现司法公正、司法文明、司法廉洁和普法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这也正是我国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员制度内在精神之所在.通过对新西兰陪审团制度现状的详细介绍,对其特点和发展趋势作出了评价,以期对完善我国检察机关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研究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的发展状况尚未尽如人意,其主要表现在证据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不能适应司法实践和司法改革的需要,尤其在证人制度、鉴定制度和某些证据规则运用上还存在许多缺陷。因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就必须完善证人作证制度、鉴定制度,建立证据的有效排除规则,完善保障性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0.
在刑事案件对被告人的司法精神病医学鉴定中,常常出现“限定责任能力”的鉴定结论。司法实践中,这个结论往往给办案人造成一种模糊认识。有的办案人认为,“限定责任能力”介于有责任能力和无责任能力之间,限定责任能力人犯罪,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也可以不追究其刑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刑事犯罪的科技化和智能化现象也日益增多,刑事司法鉴定对于探明案件真相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对鉴定制度做了一些修改,这些修改对于我国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此次修改并不彻底,不足以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自侦自鉴"、"多头鉴定"、"重复鉴定"问题。侦查机关的内设鉴定机构,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据有关实证调查分析,我国刑事诉讼中涉及的鉴定一般都是由侦查机关的内设鉴定机构作出的,而对侦查程序中司法鉴定的规制却少之又少。在侦查程序中,侦查机关占据主导地位,控辩双方的鉴定权配置不当,辩护方的权利受到制约。侦查机关的内设鉴定机构应当从侦查机构中剥离出来,建立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专门为刑事侦查服务的鉴定机构。  相似文献   

12.
司法鉴定是司法过程中鉴定的总称。不管是在刑事诉讼,还是在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都经常涉及对案件某些专门性问题的鉴定。司法鉴定不是对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而是对某些案件事实所做的评价和检验。我国司法鉴定体制尚不健全,违法鉴定、错误鉴定、不必要的重复鉴定等不正常现象大量存在,这不仅妨碍了法官对案件事实作出正确认定,进而影响对法律适用问题的准确把握,甚至还会影响司法正义的实现。鉴于此,本文拟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作一分析并提出一些完善司法鉴定体制的建议。一、我国现行司法鉴定体制之现状及其成因随着我国三大诉讼法典的相…  相似文献   

13.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司法精神病鉴定之后的强制医疗程序和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却忽略了为了鉴定而约束被鉴定人的鉴定留置制度。实践中,有的精神病鉴定案例需要对被鉴定人进行一段较长的观察期,也有案例是在委托鉴定阶段耽搁一段时期,那么鉴定前的这段时间内,如何对被鉴定人进行约束、控制,就成了制度空白,导致实践中出现任意启动精神病鉴定以规避办案期限以及滥用羁押、超期羁押的现象。通过对比、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在我国国情基础上探索研究鉴定留置制度,并对我国鉴定留置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录囚、直诉与会审均是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传统司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明确该制度的运行机制后,应当洞悉该制度的精神意蕴和此种精神意蕴对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录囚、直诉与会审制度的核心价值是“仁”,换用现代法学的语汇是对“人”的关注。解析传统法律中对人的形塑与关怀,与现代法治文明中的人的地位进行合理性通约,乃是传统司法文化古为今用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美国学者诺内特和塞尔兹尼克提出的回应型法理论,从新的视角去解读刑事和解制度,将刑事和解制度视为我国刑事司法向回应型法迈进的一种表现。运用新的理论工具研究刑事和解制度,既弥补了过往理论研究在宏观层面反思刑事和解制度的不足,帮助更为深刻地理解刑事和解的制度价值,同时从刑事和解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司法范式——回应型司法中获得关于我国司法改革的启示,未来在我国的司法改革过程中应注入回应型司法的精神和理念,建设具备适度回应能力的司法体系,实现司法与社会的紧密衔接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诉讼中的鉴定是科技知识的认知和确定经常使用的办法 ,我国当前的鉴定制度存在弊端。应当借鉴外国鉴定制度的有益做法 ,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 ,改革我国的现行鉴定体制  相似文献   

17.
司法理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决定着制度的价值方向。现代司法理念是人们在认识司法客观规律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的基本观念 ,是支配人们在司法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指导 ,包括司法中立、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民主等。我国的司法管理制度现代司法理念的支撑 ,存在许多与现代司法理念冲突之处。因此 ,必须以现代司法理念为指导 ,重构我国的司法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现行法律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尚存在需要统一和规范的条款,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不同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限制了该制度的实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应是刑事附带民事损害赔偿的一部分。在适用该制度时,应具备损害后果、侵权事实、侵权事实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观过错等构成要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应考虑当事人双方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9.
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司法鉴定的规定作了较大修改,对推进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有着重要意义;但从司法实践角度看,有些问题仍可探讨。刑事司法鉴定作为证据种类名称修改为“鉴定人意见”和“鉴定报告”更适合司法实践;重新鉴定启动权的不平等、重新鉴定无次数限定、对重新鉴定人的资质未作要求,将无法遏制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的现象存在;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后果过轻、缺少鉴定人出庭经济补偿的规定、对鉴定人实施人身保护范围过窄且难以落实、专家辅助人提出意见制度构建不完善等问题影响到鉴定意见的质证采信。  相似文献   

20.
司法鉴定是对不确定对象的认知和探究,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鉴定结论错误的风险不可避免。比较导致鉴定结论错误的主客观原因,很难通过鉴定结论错误的事实表现透析鉴定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因而通常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准确衡量鉴定人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加之目前我国司法鉴定的监管层面存在的疏漏,司法实践中凸显出的鉴定腐败问题、鉴定的久鉴不结等病症正在吞噬着鉴定的公益细胞,使这一重要诉讼制度存在偏位之虞。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风险管控,使司法鉴定保持公益化运作的本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