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骏 《瞭望》2003,(44)
美国《商业周刊》撰文指出:世界石油储量正在减少。1990年至2000年,石油储量仅增加了4%。美国一些著名地质学家经过计算得出结论,油产量最早可能在2010年、最迟在2037年达到顶峰。此后,就会不可逆转地下降,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升,且难以回落。  相似文献   

2.
正国际油价连跌不止,全球市场再度泛起"阴谋论",所谓的"石油战"如同此前的"货币战"一样,撩拨着全球投资者的敏感神经。围观两个"阴谋论"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出发,一个"阴谋论"是将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外交博弈无限放大,原油市场是双方战略棋局之中的必争之地;另一个"阴谋论"则是从产业角度出发,将传统产油大国沙特阿拉伯和美国页岩油开发商对立  相似文献   

3.
<正>11月27日,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在维也纳欧佩克总部举行,经过一番争议,最终以沙特为首的海湾石油输出国在与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伊戈尔·谢钦协商后决定不减产。次日,国际油价再次跳水。谁要减产谁丢市场对于是否减产,欧佩克内部存在意见分歧。沙特、卡塔尔、阿联酋和科威特等海湾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不赞成减产,认为目前油价下跌还不构成危机,随着油价下降,一些高成本石油会退出市场,石油市场将会自我稳定。它们认为  相似文献   

4.
江红 《瞭望》1996,(29)
今年下半年世界石油价格有可能转升为降。 为说明这一判断,首先必须回答:今年上半年世界 石油价格为何呈现上升态势? 上半年,作为世界石油价格晴雨表的美国西得克 萨斯中质油、英国布伦特原油和欧佩克一揽子平均油 价都达到了海湾战争结束5年来的最高点。这种升势 是在世界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发生的一种反常 现象。其主要根源在美国。 去冬今春,美国遭受多年未遇的奇寒,而且时间 持久。各炼油厂采取了尽量少采购、大量提取库存的 策略,以炼制燃料油,供抗寒之需。法国《费加罗报》4月17日的文章在谈到“(石油)产量增加 了,油价为什么反而上升呢”的问题时指出:“这要 从美国方面找原因。西欧一家大石油公司的分析家 说,石油到处都有,但美国一些企业家采用的是少量 采购的策略,从而导致库存大幅度降低。目前美国某 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石油匮乏的危机,因此石油价格才  相似文献   

5.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9月10日决定,从10月起每天增加80万桶原油产量,以稳定原油价格。但美国对这一增产幅度似乎并不满意。美国能源部长比尔·理查森发表声明说:“这一增产是否能稳定石油市场还有待观察。” 从去年年初欧佩克开始实行限产保价措施导致油价节节飙升以来,美国是叫得最凶的国家。首先,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其原油需求的约2/3依赖进口。今年6月份进口原油达3亿多桶,相当于欧佩克12天的原油产量。因此,美国对原油价格高涨十分敏感。历史上,1973年、1980年和1990年的油价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6.
<正>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65年的历史表明,每一次油价的暴涨或暴跌都伴随着一个重大政治经济危机甚至战争。美国《财富》杂志称,如今的问题是,油价暴跌"会刺激还是会抑制一些人的冒险行为"?"油价下跌将引发新金融危机?"英国广播公司(BBC)称,石油价格的波动将影响世界政治。世界前三次石油危机都导致政治紧张和冲突。特别对俄罗斯来  相似文献   

7.
在油价连创记录的情况下,人们把目光聚焦在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上,希望用油大户美国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平抑油价。可是,布什政府多次表示拒绝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其用意显然不在于国际油价,而是为确保其国内能源供应安全和推行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8.
今年初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 响,国际油价变动异常。美国和欧洲 部分地区气温下降,造成国际市场燃 油消费意外增加,国际油价也从低价 位多次反弹。此外,一向被市场认为 是国际油价缓冲力量的产油国生产能 力和美国能源储备,也并未对近期国 际油价上涨起到应有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年伊始,人们都在惊呼100美元的油价,但似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此并不担心。 美国表示,高达7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不会用来平抑油价。欧盟也认为,100美元的油价不会成为一场灾难。日本更是没有大的恐慌。回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油价上涨曾导致了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危机,欧美甚至联合抵制油价上涨。而如今,类似的油价上涨,却没有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构成明显的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严荣 《党政论坛》2008,(19):47-49
自1998年以来,世界油价节节攀升,屡创新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对于油价不断高企的原因,各方却众说纷纭。美国和欧盟认为原油供给和市场投机是罪魁祸首,因而要求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加大产量,并责令相关组织和机构严查市场操纵和投机行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则认为问题主要出在美元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引起的美元大幅贬值,  相似文献   

11.
李钢 《瞭望》2001,(49)
美国“9·11”事件虽然一度 导致石油价格波动,但并 未出现人们所担心的油价持续上涨,相反,世界石油价格在短暂上扬后,便开始呈现持续下落的趋势。今年11月纽约原油市场价格降到每桶18美元左右,同一年前相比,世界原油价格下降了50%。从“9·11”到11月,原油价格每桶也下降了12美元。如果今后一段时间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之间在原油限产问题上达成协议,原油价格有可能逐步回升,保持在每桶20-25美元的水平。 供需失衡导致 油价下跌 导致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是供需失衡。从需求方面看,“9·11”事件沉重地打击了美国投资  相似文献   

12.
新年伊始,人们都在惊呼100美元的油价,但似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此并不担心。美国表示,高达7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不会用来平抑油价。欧  相似文献   

13.
黄蕙 《瞭望》2005,(36)
在国际油价高企,国内“油荒”尚未根本缓解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一纸“暂停汽油出口退税、原则上不再新批原油加工贸易合同”的通知,旨在勒住成品油出口激增之缰。基于中国的能源和发展现实,呼吁国家限制成品油出口的声音早就不绝于耳。就在学界预测今年我国GDP可能因油价高涨下降0.7-0.8个百分点之时,对于全局十分宝贵的石油却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5%。进口依存度的提高将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这一影响往往通过一定的传导过程得以实现,而该传导过程的第一环节就是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石油工业企业的影响。为减少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石油工业企业的影响,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石油工业企业的发展,上游石油勘探开发企业应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下游炼化企业应该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江红 《瞭望》1989,(51)
今年1月到8月我在美国期间,同美国一些石油界人士就美国石油业的现状与前景进行了探讨。从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到华盛顿、纽约,凡是我所接触到的朝野人士都认为,目前美国石油产量下降和进口增加的趋势将难以扭转;美国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迎接90年代可能出现的石油冲击。  相似文献   

16.
江红 《瞭望》1984,(30)
石油输出国组织七月中旬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第七十届部长级会议决定:继续执行该组织去年三月伦敦会议关于产量和油价的决议,即石油最高日产量为一千七百五十万桶,标准油价每桶二十九美元。  相似文献   

17.
德黑兰专电 伊朗不愿意在波斯湾开辟第二战场,美国为科威特油轮护航之前是这样,护航之后也是这样。 这是有原因的。它每天出口200万桶左右石油,全部通过波斯湾水路。这个国家又是单一的石油经济,平常年景石油美元占其外汇收入的95%以上。去年油价暴跌,拚命增加非石油产品出口,石油收入仍占外汇收入的86%。根据今年精打细算的采购计划,粮食、糖、茶、油之类基本物资的进口就要花22亿美  相似文献   

18.
9月8日上午,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的最新力作《石油大棋盘》全球首发式在北京举行。会场上恩道尔解读《石油大棋盘》的内容——国际乱象的背后:逢油必夺一百多年前,世界进入石油时代,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风起云涌,历史性的大变革就此拉开序幕,恩道尔在《石油大棋  相似文献   

19.
一年多来,世界石油市场形势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在石油生产供过于求和现货油价不断下跌的情况下,以石油输出国组织为核心的第三世界产油国同西方石油垄断公司之间进行了一场新的激烈的较量。 石油市场上的角逐 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长期“滞胀”和油价上涨的局面,近二三年来,西方主要石油消费国加快了能源节约与替代的步伐,石油消费量逐年下降。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一年的三年间,西方世界每日石油需求量由五千二百四十万桶下降为四千六百二十万桶。与此同时,世界上却涌现出一批新的产油国,例如,北  相似文献   

20.
过去10年,国际石油市场剧烈动荡,反映了经济的全球化、石油市场的金融化和国际政治格局的不断分化。由于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迅猛增长,需求重心东移至亚太地区。由于上游投资不足,生产能力增长滞后于需求增长,供需基本面出现严重的紧平衡。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破了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节奏,世界石油市场进入难得的调整时期。今后10-20年,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将持续增长,有望在近几年内超过发达国家。而世界石油供应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国家,其潜在的政治风险将带来供应增长的不确定性。但是,石油的概念开始演变并扩展到包括天然气液、生物燃料、气变油和煤变油等其他液体,因此供需平衡终归有望实现,国际油价总体将继续走高。我国业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依赖国外进口的趋势不可逆转,需要从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的角度考虑石油安全问题,依靠国际贸易作为主要应对手段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