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当前我国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无疑需要以新思维和新措施予以积极应对。本文从思维转变、应对机制、信息公开、问责制度、法制建设等方面探索如何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各种不安定因素日益突出。特别是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而且规模扩大,行为趋烈,已严重影响到社会政治的稳定。如何在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成为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重大课题。 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如下几个特点:从人数上看,群体性事件具有聚众性;从形成过程看,群体性事件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从行为性质看,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违法性;从社会后果看,群体性事件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从表…  相似文献   

3.
风险社会的转型成本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事件数量增多、涉及面广、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人数多、行为越发激烈等特点。学者胡鞍钢曾根据政府公开资料统计,1994年后,全国群体性事件数  相似文献   

4.
[摘要]负面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对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各种不良思想道德观念为其滋生提供了“土壤”,复杂网络环境为其产生提供了“环境”,社会监管不健全为其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有效抑制负面网络群体性事件,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加强法制建设,营造有利于网络良好发展的环境;改善管理机制,合理有效地监管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5.
当前群体性事件依然是危害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来看,呈现出参与主体成分多元化、由非法集资和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事件明显增多、无直接利益者参与众多、群体行动组织性与联动性越来越明显、行为激烈后果严重、多种因素交织事件调处化解难度增大、网络聚焦放大功能凸显对社会稳定冲击越来越强等特征。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社会张力加大和社会稳定性降低的表现,主要诱因是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利益受损、社会结构变化引发的心态失衡、决策不透明带来的社会不信任、基层组织涣散导致的控制弱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使事态复杂、应对能力低下引致的处置失当等。为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应当重视源头预防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建立主动的矛盾排查和预警机制、完善有效的矛盾调解机制、强化快速高效的现场处置机制、健全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做好扎实细致的善后工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与协商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金梅 《唯实》2011,(2):52-56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积累了许多以利益矛盾为核心的社会矛盾,群体性事件呈现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频发暴露出公民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通和公共政策的局部失衡,也反映出政府在利益协调、协商治理方面能力的不足。协商民主在解决群体性事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平等的沟通和协商,实现信息公开和治理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强执政合法性,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化解利益矛盾,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的需求日益递增。国家需求与农民利益的矛盾相互交错,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爆发,严重破坏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基层是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活跃地带,地方政府防控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开始面临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切实提高地方政府防控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能力不仅能够提高政府处置事件的效益,也能更好地保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一、地方政府防控失地农民群体性一件能力缺失的现状(一)事前顸警能力不足。第一,信息管理能力不足,敏锐度不高,关于失地农民民意的信息较为繁琐,且变化性大,基层政府的获取渠道有限,同时对信息的分析能力不强,导致其不能准确的把握农民动态,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第二,政府在听到群众的呼声之后,并未迅速处置,而是置若罔闻,不能切实解决农民的问题。第1,发现的事件的端倪之后,采取“鸵鸟政策”,对事件谎报或不报,一拖再拖:另有部分官员突遇事件时,思绪混乱,手足无措,不能及时遏制。进而导致“雪球效应”的发生,事情愈演愈魁,最终酿成事件的质变。  相似文献   

8.
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学生对自身利益没有借助公力救济或公力救济不畅的情况下而采用的救济行为,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具有群体性、组织性、行为的过激性、突发性、破坏性和主体结构单一性等特点,对于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法社会学控制,主要是通过对其预防与处置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宏观环境、具体刺激事项、信息传播和参与者的社会心理三大要素相互作用、互相联系的结果.社会宏观环境是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它决定了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演化的必然性;具体刺激事项是直接的刺激物,是诱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信息传播和群体心理因素,是使事件的根本原因起作用而引发危机的条件.三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形成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与演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网络作为信息载体和舆论平台是一把"双刃剑",若运用得当,能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反之则会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向恶性发展。为此,政府要科学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强道德自律;强化网络阵地建设,弘扬主流旋律。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学贤  陈峰 《学习论坛》2010,26(9):68-74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因土地征收、房屋拆迁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利益冲突引发了大量群体性事件,并且规模和表现形式不断升级,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引起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主要有: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利益受损,相关法律的缺失与不完善,执法部门不依法行政、滥用权力,农民合法的利益诉求、权利救济受阻,信息不公开、沟通渠道不畅,广大农民法治意识相对淡薄等。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应采用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整改三个步骤调控和应对。  相似文献   

12.
“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了网络与信息技术革命的很大挑战,网络社会甚至出现了“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但现实社会中的仇腐仇官现象以及网络环境所形成的类似意见气候,集中体现为群体无意识或非理性行为以及群体极化,导致大量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说到底仍是“沉默的螺旋”效应在网络社会的现实反映,亦给各级政府妥善应对此类事件带来了很大挑战。唯有强化源头治理、规范网络行为、重塑网络意见环境,并建构起立体多元的媒体传播渠道与受众整合机制,巧用各种传播技巧,各级政府才能妥善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使“沉默的螺旋”成为积极、开放的“螺旋”。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加快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的历史壮举。近几年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和西部地区社会转型的加快 ,不同类型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 ,导致了各种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分析研究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一、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一 )突发性强 ,防范难度增大。近几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往往是纠纷涉及人数多 ,矛盾积累时间长 ,突发并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防范难度大。党政机关…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事件具有群体性、利益性、组织性、复杂性、过激性、公开性等特点。处置群体性事件,需要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规范公共参与行为;完善司法保障机制,使冲突在司法渠道内解决;完善应急处理机制,使群体性事件处置法治化。  相似文献   

15.
在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中既存在着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群体,还存在大量非直接利益主体。介入群体性事件中的非直接利益主体呈现出成员组成多元化与社会地位弱势化、表面上的无直接利益与事实上的直接利益、集群行动的非组织性与参与的偶合性、诉求的盲目性与行为的疯狂性等特征,使其对群体性事件本身往往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决定着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方向、性质、规模和处置。要防止非直接利益主体介入群体性事件,唯有实现社会的内在稳定。  相似文献   

16.
以法治方式治理国内日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从群体性事件作为民众以非规范化方式公开表达诉求的面向观之,其法律治理需要兼顾保障公民表达权利与规范无序行为两个维度。民众以集体联合的"群体性行动"方式进行公开表达有其特定的正面功能,然却极易造成社会失序。因此,应充分发挥我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对保障公民表达权和规范公民集体行动的作用,适度放开公民表达权利行使的许可限制,将公民的集体诉求表达纳入规范和可控的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数量增加和对抗加剧等特点和态势。以公民社会理论为视角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公民社会建设滞后与公民社会组织匮乏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治群体性事件必须积极推进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培育公民意识并提升公民有序参与、理性参与政治的素质,培育和壮大公民社会组织,拓宽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18.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民权利觉醒的表现。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有其时代背景和独特的特点及原因。正确认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加强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是保证政府依法行政、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利、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泄愤事件应该选择的策略:转变传统行政姿态、主动及时公开政务信息,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提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并继续深化各项有利于民众的改革,做好“防”与“控”相结合,减少民众的心理失衡感,进而减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法治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作为各种社会矛盾所导致的特定集群行为,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客观存在,应该摈弃传统的将群体性事件定性为政治事件或违法犯罪事件的思维模式,从法治的立场和公民利益表达以及利益博弈的角度,定位群体性事件的性质,探讨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