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乌克兰曾经遭受不同帝国的长期占领,从而产生"双重被动控制"和"弹性边界"两个国家特征。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开始表现出新的国家特征,"双重对外依赖"与"弹性认同"被不断强化。"颜色革命"之后,这两个特征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都显著增强,导致平衡型外交战略陷入"两难",一场深刻影响国际格局的乌克兰危机由此爆发。运用"双重对外依赖"曲线与"弹性认同"政治预算线构建起来的分析模型解释乌克兰危机,具有逻辑方面的优势,并且可以说明乌克兰这个国家存在着"三元悖论",即在"双重对外依赖"、"弹性认同"和"不成熟民主政治"之间,三者不能同时兼容,这一结论对于乌克兰未来走向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艺复兴以降,封建割据的欧洲逐渐演变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争霸的局面。而另一方面,在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继承、整合过程中,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欧洲成为维系利益冲突的民族国家的纽带。鹿特丹人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基督教共同体”的捍卫者。本文拟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政治形势、文化运动为主要背景,梳理伊拉斯谟论述战争、和平的有关文献,分析探讨他对“和平”这一概念的认识、对王朝战争和教廷军事化的谴责及其“基督教共同体”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田德文 《欧洲研究》2012,(2):1-20,159
"民族国家"是诞生于欧洲的国家形态①,主要通过专制君主国转型和封建帝国解体而来。欧洲民族国家兴起过程中,"民族"起到整合国民认同、赋予国家合法性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民族"只是建国的理由,民族国家在欧洲兴起的深层原因是推翻封建制度。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是历史进步,但建构过程也使世界付出沉重代价,两次世界大战均与其有关。同时,由于"民族意识"具有持久性,欧洲民族国家建成后,多数仍然面临"民族问题"困扰。当代欧洲,民族国家正在发生新的转型:各国的民族构成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国家主权行使方式在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中改变。本文认为,民族国家建构、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是一个进程的三个方面。到目前为止,民族国家仍是多层治理体系的核心与合法性的来源,不应得出其弱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欧债危机后兴起的疑欧主义为欧洲转型概念的提出提供了研究的空间。欧洲转型不仅可以把欧洲整合进程中的前进、后退以及循环这样的复杂过程综合地概括出来,同时还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握欧洲向心整合过程中的异质性。欧洲转型的起点是民族国家,而终点则是欧洲民族区域。欧洲民族区域的构建包括区域构建和民族构建两部分。与联邦概念相比,民族区域概念在学理上更为准确,同时也与民族国家保持了概念上的一致性。欧洲转型并不是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线性过程,而共通体则是其阶段性的目标。共通体是相对于共同体而言的概念。共同体的资源分配以自上而下的模式为主,而共通体的资源分配则建立在自下而上的协调基础上。本世纪以来的制宪进程是一种共同体的努力,但是这一努力却需要在共通体的基础上达成。欧债危机的产生表明欧洲共同体还远未形成。在危机出现的初期,欧盟放弃救助的逻辑便是共通体的逻辑。欧债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共通体逻辑的影响,但同时也为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孕育了新的契机。目前的欧洲转型有两项重点:一是巩固共通体的成果;二是从共通体转向共同体。不同区域执行这两大任务的侧重和进度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正>融入欧洲一体化,是许多原苏联国家在民族国家重建过程中制定的对外战略目标之一。特别是在欧盟启动"东方伙伴关系"计划之后,原苏联国家中的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的入盟热情达到历史高潮,特别是在乌克兰还因此爆发独立以来最严重的社会危机。乌克兰地处欧洲大陆东端,长期以来处于沙皇俄国和苏联统治下,国家文化和经济制度已经被深度"斯拉夫化"。但是,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却对"回归欧洲"孜孜以  相似文献   

6.
古罗斯编年史汇编《古史纪年》,可谓俄罗斯民族群体想象认同中的重要一环。其被视为构建与维系古罗斯帝国形象的初始文学文本,以史书形式展现了古罗斯国家的民族生态、权力更迭、对外交往与宗教视野,呈现了罗斯族裔实现民族融合与国家建立的历史图景。《古史纪年》试图赋予古罗斯帝国以神性起源、合理版图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自我定位,以此构建初始的古罗斯帝国形象。  相似文献   

7.
欧洲在其历史长河中正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地位一落千丈,由此开始痛苦的转型,它通过一体化进程逐步走向联合壮大。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全球化急剧扩张、高科技迅猛发展以及冷战结束带来国际格局嬗变的背景下,欧洲转型出现新的契机,并出现了许多新迹象。而世界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推动了欧洲转型,并凸显其新的发展动向。本文拟探讨冷战结束后欧洲转型的动因、表现及其影响,尤其是欧债危机以来欧洲转型的新动向和新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战后宪法体制下,日本天皇以象征身份依照国会决议处理一系列国家事务,其中以"国际亲善"为名的外交活动是其诸多国家事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慰灵外交则是在日本天皇诸多外交活动中所出现的一种新范式。这种外交范式不仅与日本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更体现着日本对外战略走向及国内政治生态风向。探讨天皇的慰灵外交范式的历史源流、目的、对象国选择以及和右翼势力关系等问题,可为进一步理解象征天皇制、日本对侵略战争态度及对外战略意图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石靖 《俄罗斯研究》2019,(5):141-168
高加索地区历来以民族众多、分布复杂著称,在不同时期发生过影响该地区乃至周边区域历史走向的重要事件。高加索地区特殊的自然、人文地理特点是该地区民族多样交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发生在这里的历史往往带有鲜明的区域特征。"高加索山地民族联盟"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是基于该地区极为复杂的民族分布状况,另一方面也直接与近代以来两次特殊的"窗口期"背景直接相关。不论是在俄罗斯帝国解体后出现的该组织的早期雏形,还是苏联末期再次登上历史舞台的其"继承"组织,都代表了高加索地区微小民族团结并谋求以共同体模式发展的尝试。但从主权国家的视角出发,此种带有"泛高加索主义"思想特点的实践,是对国家和地区安全的严峻挑战。可以预见,高加索的民族复杂性会因其他客观条件成熟而再次对地区局势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军 《俄罗斯研究》2006,35(4):5-10
冷战后的俄罗斯丧失了帝国但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国家定位。关于俄罗斯国家定位,从内部看是如何处理帝国后遗症与走向正常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外部看是关于走向西方与面向欧亚之间的矛盾。在经历国内政治、经济的艰难转型以及对外的外交博弈,帝国之后的俄罗斯其国家定位必然是建设在面向欧亚基础上的正常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1.
杨国栋 《欧洲研究》2020,38(3):62-86
深植于欧洲政治法律传统并经多次更新内涵的团结原则促成了欧洲向民族国家时代的转型和共同体重构,社会民主主义者和基督教民主主义者共同将此概念发展为民族国家的基本价值。《罗马条约》以来,团结原则被纳入欧盟法,既包括总则原则性规定,也包括各领域中的具体条款。欧洲法院将团结原则在不同领域中的规范分别解释为消极或积极的法律义务,并提出了司法审查的尺度。以欧盟为共同体范围的团结和以成员国为共同体范围的团结成为法律争议背后的两大竞争性立法根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德国医疗物资出口限制令和欧盟纾困措施争议,事实上也隐含着二者的博弈。经由欧洲法院的司法裁判,欧洲共同体的团结逐渐超越成员国的团结,推动着欧洲国家的融合与国民身份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李维 《德国研究》2013,28(2):93-103
迄今为止,国内、国际学界均未能注意到,卡莱基“泛欧”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与德意志经验的积极影响密不可分。首先,卡莱基关注奥匈双元帝国内部德意志民族的命运变迁,并由此萌发多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其日后提出“泛欧”联合主张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卡莱基概括、总结德意志帝国统一的历史经验,提出欧洲联合的发展阶段理论,有力地推动了两战间的欧洲联合进程。最后,卡莱基重视瑞士德意志民族与境内其他民族长期和谐共处的成功经验,他仿照瑞士联邦的模式,清晰地勾勒了“欧洲合众国”的宏伟蓝图。研究上述问题,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泛欧”思想的起源、辩证看待德意志民族发展道路与欧洲联合道路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欧洲一体化的现状与未来,都具有无可回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帝国研究近年来不仅成为国家理论关注的热点,而且事实上成为历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全人类而言,只要进行历史的反思,就离不开对历史上那些帝国兴亡经验和教训的反思。帝国与国家、民族、大国、霸权等概念既存在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帝国既是一个由不同属国组成的国家权力体系,也是一个由若干国家组成的等级秩序体系,通常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际秩序体系。帝国产生的根本动因就是夺取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的物质利益,这种行为常会被冠以“共同繁荣”、“地区安全”、“生存空间”等名义。从世界各国的政治历史看,国家产生后必然导致帝国的出现,而对外扩张征服是否有利可图与国内民主法治制度两个因素是避免一个国家从强国走向帝国的关键。对于帝国的兴衰而言,社会政治制度安排往往要比军事力量、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更为重要。帝国体系在世界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和难以割离的政治遗产,人类社会也总会存在对帝国梦想和帝国秩序的怀念。帝国主义虽然将长期存在,但帝国的历史命运已经终结。作为一个趋势的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因此倡导一种民主的、公正的、透明的、平等的和共赢的全球治理,才是解决全球...  相似文献   

14.
郑春荣 《欧洲研究》2012,(5):1-16,1
德国在应对欧债危机中从最初的犹豫走向后来的独断,这一表现既与德国的经济治理理念有着紧密关系,又是德国国内各否决玩家钳制的结果。虽然"欧洲的德国"依然是德国的行动框架,但是通过欧债危机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出德国的欧洲政策自两德统一以来呈现的若干新变化:德国的欧洲政策日益为内政所驱动;德国的"欧洲使命"日益衰减;德国正在成为地缘经济强权,等等。这些新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来自欧盟其他成员国对德国欧洲政策的外部期待,以及德国社会的内部约束之间的张力,增加了德国欧洲政策的不可测性,也给欧洲一体化的未来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民族国家的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民族国家 (Nation—State)是在中世纪废墟之上产生的。到 15世纪末 ,将欧洲分裂成一块块封建领地的中世纪封建制度逐渐丧失了生命力 ,在经历10 0 0年民族之间的战争、迁徙和融合之后 ,欧洲形成了一批新的民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按照民族特性建立统一的政治共同体的要求 ,成为历史的趋势。民族国家的出现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民族国家同以往那些政治单位的分分和和、循环往复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仅为政治共同体找到了民族这个有天然凝聚力的基础 ,而且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民族…  相似文献   

16.
"新帝国论"与美国"整合外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阮宗泽 《美国研究》2002,16(3):36-49
近来,"新帝国论"频频出现于美国的舆论之中,包括美国一些重量级的美国学者、精英均在谈论新的"美利坚帝国".这种新帝国思想理念和政策取向的主要体现是反恐谋霸,追求绝对霸权、绝对领导、绝对安全和绝对军事优势."新帝国论"的出现与美国历史发展轨迹和现实因素密切相关.美国决策者认为,"9·11"事件的发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情况相似,"最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一机会重新界定美国的利益和对国际机制的立场",并以"整合主义"替代"遏制政策".对于难以通过"整合"手段达到目的的对象,可采取孤立、遏制和"先发制人"的策略.但是,美国是否会面临历史上帝国最终都曾经历的过度扩张导致失败这一困境,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17.
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实现国家统一已经20余年的德国广受国际社会的关注、质疑和诟病。"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问题又在困扰德国、欧洲与世界。对此问题,本文认为:"德国的欧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德国处于怎样的状态,其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冲击作用一直存在;二战以后的欧洲一体化致力于"欧洲的德国","接纳德国"同时又"防范德国",已经取得巨大成效,德国开始奉行一种具有"‘文明国家’内核的现实主义的‘贸易国家’外交政策",至今未变;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在"欧洲的德国"(原则层次)框架中推行"德国的欧洲"(操作层次),包括发展同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关系,是着眼于国际政治的结构性变化,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势之使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英国和俄罗斯的交往始于1553年,在400多年的时间里,英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17-18世纪,以彼得一世改革为标志,俄罗斯对于英国的科技与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模仿,英国则默许俄罗斯取代瑞典成为东欧最强的国家,两国保持着足够的默契和友好关系。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帝国成为欧陆霸主,海陆帝国的竞争主导了19世纪的欧洲格局。最终两国在克里米亚兵戎相见,并且使俄国失去了欧陆霸权。进入20世纪以后,英俄帝国都面临着现代民族国家兴起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英国主动放弃了帝国,但也同时失去了全球大国的地位。而俄罗斯则通过建立苏联的方式,以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维持大陆帝国的实际存在,但因为无力应付与海洋文明的整体性竞争,耗尽了内部的活力,最终也以解体而告终。冷战结束后,影响英俄关系走向的很多限制性要素并未发生明显改变,英俄两国几次尝试在双边关系上有所突破,但都无果而终。400多年累积下来的历史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前两国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向,英国国内对俄负面认知将长期存在,且英国对外政策仍在延续以美英特殊关系为核心的基本思路,英俄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仍然较低。如果这些历史形成的基本条件不发生变化,未来英俄关系缺乏互信、低位运行的状况将很难得到有效改变。  相似文献   

19.
地理空间对俄罗斯民族和国家而言,一直有着特殊的决定意义。自立国以来,不断进行领土扩张就成为俄罗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历史,俄罗斯地缘政治态势变动的频度和幅度,在世界大国中可以说是最为激烈的。正是横跨欧亚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现实,促进了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对俄罗斯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发展走向形成影响。冷战结束后,从普里马科夫的多极化构想到普京的欧亚战略,伴随着对国家利益的讨论和认识,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还是回归到了欧亚大陆本身。普京的"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很多契合点,拓展了两国合作空间,但全面欧亚伙伴关系的设想,还需要深入研究和系统评估。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不断推进 ,以及德国统一给德国内部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 ,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 ,其福利国家制度也面临着新的危机。国家经济和社会职能的日益扩张 ,“集权化”的倾向和政治决策中的官僚主义 ,导致了经济发展效率的缺失 ,使福利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