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督教作为在高校中发展最快的宗教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目前其信仰基督教的总体状况,分析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主 原因,总结基督教对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信仰的角度,提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方法,以及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江苏信仰基督教的新社会阶层人士数量上升,在基督教界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提高,已成为基督教界不可忽视的力量.信仰基督教的新社会阶层呈现以下特点:学历高、收入高、信仰素质高;心态平衡,生活满意度较高;信仰虔诚,传教意识较强;信仰基督教的途径和过宗教生活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对基督教传播、更新及发展的要求更高.新社会阶层基督徒对基督教发展的影响包括:缓慢改变着信徒结构;有助于纯正信仰;影响了普通群众对基督教的看法;增强了基督教会的经济实力;提升了场所的管理水平;给政府传统管理方式带来挑战.做好新社会阶层基督徒工作应该关注、团结、教育、引导、关心、服务好新社会阶层基督徒,发挥好新社会阶层信徒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对宗教活动场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非法传教和不按照有关规定传教的问题,特别是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出现了小群化和社区化现象。本文仅就该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如何加强对基督教传教活动的管理提出了五个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在中国广大农村小城镇的传播尤为突出,地处与农村一墙之隔的高等学府也受到影响.青年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受到基督教近距离影响时怎么应对?积极引导教育大学生,并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活动,更好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大学生的心灵是当前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高中初三级体系的完成,是其教育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广东地区基督教教育顶端的岭南大学的出现,开启这一并不顺利的历程。在只有中等教育程度的格致书院、岭南学堂和岭南学校时期,中外教育者们为它的产生、发展几经努力,形成其非教派性和中国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作为具有普世性的宗教,基督教教义中许多关于"和谐"的思想,对于中国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其积极意义。但基督教在发挥积极功能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阻碍因素。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中国基督教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意义,深入分析当前基督教在发挥其积极作用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充分发挥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基督教面临国外渗透加剧和内部加速重构的双重境遇。基于长三角发达地区部分城市的调查发现,城市基督教教牧管理已经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特别是海归精英基督徒群体的生长对加速传统牧养方式变革提出了新要求,高校依然是城市基督教工作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整合优化城市基督教堂点布局已成突出课题。提高新时代城市基督教工作水平,需要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坚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准则,坚定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自信,让基督教符合中国传统道德理念和行为标准并吸取中华文化的其他有利因素;同时,还要深刻把握“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的理论,坚决贯彻群众路线,持续改善民生、落实民权、促进民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影响,在基督教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打着基督教旗号的邪教活动屡禁不止,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政治渗透不断加剧,基督教界内神学思想导向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伏尔泰首次使用了“历史哲学”这一名称,从哲学意义上看,它是启蒙运动反对神学的一个结果,但在更深层面上,它又同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哲学同基督教一样询问历史、追寻终极意义,然而它在祛除了基督教的上帝之后,却不自觉地保留着后者的问题:当追问生活世界的终极意义时,这种追问本身就契合了救赎历史的终极目的论。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30年来,Z市基督教经历了80年代的恢复发展、90年的快速发展及21世纪前10年的稳步发展三个阶段。本文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从信徒构成、教会组织、神学教育等几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Z市基督教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客观表述,基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医疗保障条件的改善及传统宗教的发展,对本地区基督教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大致的预判。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在红河哈尼族地区的传入传播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末基督教开始传入红河哈尼族聚居区,但由于传播活动范围小,哈尼族改信皈依基督教的人数非常少,至"十年文革"期间停止传播。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基督教再次传入红河哈尼族地区,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两次基督教的传播渗透,导致了哈尼族在信仰对象、婚丧仪式、节日文化、饮食习惯、歌舞音乐、意识形态等方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基督教中国化是新时代宗教治理工作的重要课题。当前农村基督教发展态势相对稳定,呈现出城镇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在逐步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着神学思想建设滞后、缺少中国化的表达形式、与传统民俗的紧张、传统文化浸润不足、境外宗教渗透活动影响等方面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农村宗教治理工作,积极推进神学思想建设,加强农村基督教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系统性思维、整体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西方基督教与近代山东女子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基督教会进入山东.为了更快更多地培养妇女布道人员和发展基督教徒,基督教会在布道区着力兴办女学.起初,西方式的女子教育并不被山东人民接受,随着社会风气的逐渐开化以及科学知识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教会女校才发展壮大起来.女校的兴办,对基督教的贡献是有限的,对山东妇女乃至整个社会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久远的.它结束了山东女子无教育的落后状态;培养了最早的知识妇女人才;为之后兴起的民办女学和官办女学提供了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江苏农村经历着不同形态的社区变迁。农村人口进入城郊以及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居住空间,使原有的信仰社区被打散,总体上呈现出原生型乡土社区信仰组织、初步城镇化新农村信仰组织和城市化郊区社区信仰组织等三类不同的信仰社区形态,并有前者向后者流动转型的趋势。基督教发展植根于农村社区,在社区变迁视角下考察农村基督教发展,既折射了我国农村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也有区位不同的个别化问题。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发挥基督教的积极作用,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  相似文献   

15.
尼采在《反基督》一书中对基督教进行了猛烈抨击,其间还夹杂着对康德哲学的尖刻批判。从深层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尼采集中批判了支撑基督教会的三大理念"信、望、爱",认为它们是教会精明算计的产物。基督教的"信"与"真"无关,且是对知识和真理的抑制;基督教的"望"树立起一个"彼岸"世界,使"现实"虚无化,弱化了受苦受难者的生命意志;基督教的"邻人之爱"因掩盖自爱而沦为"怜悯"和"同情"。从尼采对基督教会的"世俗性"的批判来看,尼采心目中或许并没有完全排斥基督教,而是有一个更"神性的"基督教和更"神性的"上帝的位置,后者偏重于《旧约》上帝的形象。这一点与尼采意志哲学的主旨一致,无疑增加了尼采与基督教关系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西方独特的历史造就了传统基督教神学。传统基督教神学以上帝为核心观念,以《圣经》和"圣传"为支撑信仰的两大支柱,以古希腊哲学为信仰辩护的理论工具。这些基本特征持续影响着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决定了近代哲学的发展必须经历与神学演化相互融合相互批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社会关系网络学的全新视角,对基督教社会的传播与农村社会关系的互动状况进行了探讨。研究显示,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基督教在农村的早期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依赖于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关系,基督教才得以在农村立足和生存。同时,随着信教群众的增多,一种基于基督教信仰和伦理的新型社会关系在农村建立起来,并对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基督教组织与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双向互动过程,对于如何发挥宗教正能量,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具有很强的现实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近代教案看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思想的中心是伦理规范,特点是泛伦理化,而基督教教义中也有许多世俗的伦理规范.冲突的焦点便是儒家宗法伦理等级观念的外在化"三纲五常"和基督教"上帝面前,从从平等".在近代中国以教案的形式围绕着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展开了冲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通过对东郭镇基督信徒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描述了农村基督教会组织的生存土壤与发展情况等问题;其次在调查样本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伦理学的角度剖析了农村基督教会的发展状况,论证了宗教道德与基督教义的辩证关系并阐释了农村基督教会组织所特有的伦理道德因素;最后阐述了农村基督教会对个人、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并对其发展情况及原因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以使其更好地发挥积极功能和规避消极功能,最终达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维夫斯的基督教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观点发人深省,他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他强调依据学生的心性来决定教育过程,创建了心理学研究的教育理论。作为16世纪人文主义教育家,他的思想已达到时代的巅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