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谢儒弟 《团结》2003,(6):44-47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一、孙中山是中国民主宪政的首创者和积极推行者 孙中山作为我国民主宪政的首创者和积极推行者,他的关于如何在中国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宪政,以及推行什么样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  相似文献   

2.
将民主、法治、人权等要素置于宪政概念之下的复合宪政观,是当代中国法学界阐释宪政涵义的通说。它折中融合了毛泽东式的民主宪政观和西方式的自由宪政观,是宪法学者面对社会转型期的本土课题,在有限的学术空间内传播西方立宪主义原理的一种智识努力,代表着当代法学界对宪政概念的一种中国式理解。但是各个要素内涵的不确定性及其相互间存在的张力,使得复合宪政观无法消解围绕宪政涵义所发生的争议。摆脱宪政概念中的实体性要素的困扰,达成"依据宪法运行的政治"这一形式性的宪政概念共识,是可行的替代性方案。  相似文献   

3.
自人类有宪政以来,宪政的发展就是与公共行政的历史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宪政之理念与精神的实现,彰显一国之立国价值;而民主则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实现民主宪政之理念与公共行政的整合,不仅成为西方政府追求的目标,它更是我国努力的一个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宪政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彦平 《理论探索》2006,(2):145-14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政建设,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系列理论中蕴含的丰富宪政思想,拓宽了我们认识宪政的视野,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宪政建设的思路,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则指明了我国宪政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共存与互生:民主宪政与市场经济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宪政和市场经济作为政治与经济两个不同的制度规则已经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所认同,市场经济发育发展的同时,也是人类追求民主宪政的时代,市场经济与民主宪政是同时期两个具有标志性的但又有着不同逻辑体系与理论规则的主题话语。民主宪政观念的生成和培育深受同时期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刻影响。民主宪政理念在制度选择上与市场经济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和理论耦合。  相似文献   

6.
试论当代中国的宪政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宪法未必有宪政,作为西方泊来品的宪政文化是宪政得以实现的深层次原因。文章在探讨西方宪政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回顾百年中国立宪教训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的宪政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一、中国梦不是西方宪政梦一段时间以来,"宪政"概念受到追捧。一些人宣称宪政是解决当前中国问题的良药,把中国梦说成是"宪政梦"。事实上,这些人心目中的"宪政",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政,这样的"宪政梦"只是看上去很美。首先,"宪政梦"不等于"法治梦"。西方宪政倡导法治,但其倡导的法治是少数人运用法律对多数人的统治,即拥有生产资料的少数资产阶级对多数无产阶级的法制化统治。"宪政"的核心内容是三权分立、多党轮流执政、司法独立制度,这些制度看似民主、自由,但其实质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服务的。"相当多的人把‘宪  相似文献   

8.
杨仁忠 《理论探讨》2006,46(3):30-33
“公共领域”是一个理念性、实体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概念,其最根本最具特色的功能是它的宪政民主价值,即理念层面上的公共领域为现代宪政民主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实存层面上的公共领域则构筑了现代宪政民主赖以存在的深厚社会根基,而价值性层面的公共领域则为现代宪政民主提供着有力的价值支持。公共领域的培育、完善和发展是完善民主、力行法治和保障人权的社会前提。因此,可以说公共领域理论既是宪政民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宪政民主实践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对于当代中国的宪政民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的宪政观的核心是从保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出发,限制政府(国家)的行为。西方的有限政府论源自关于人性的性恶论假设。中国缺乏西方式的宪政传统,虽然历史上有过“重民”的思想,但其出发点却是为了稳固封建统治。中国传统上国家权力无限的主张源自儒家“人性善”的人性论。现代中国有过多次“宪政”实践,但总是功亏一篑。引入市场经济以来,中国具备了实行宪政的经济基础。近年来“执政为民”的提法出现,中国开始限制政府的权力,但其出发点仍是发展经济。中国以“三个代表”为特征的执政理念比西方的宪政更为积极,更有利于实现人民的利益,指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政道路。中国“宪政”设计大体上包括加强对权力机关的监督,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加强监察工作,减少官员的不作为现象等。  相似文献   

10.
李军科 《学理论》2011,(24):39-40
从民主的角度对宪政进行定义是一种普遍的方式。因为,民主和宪政具有和谐关系。这既体现在二者在理论基础、制度设计和价值目标上的相同之处,又体现在民主能对实现宪政的目标即限制权力有援助作用。但这种亲和性并不能掩盖民主与宪政潜在的差异。它们二者间甚至还可能存在潜在的冲突关系。因此,民主与宪政处于复杂的关系当中。  相似文献   

11.
于丽杰 《学理论》2009,(24):84-86
张君劢是中国近代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宪政主义者,被称为“宪法之父”。他的宪政思想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张君劢关于怎样宪政的思想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试图在权力和自由之间求得平衡,但是在他所设计的制度中却演变成权力主义压倒自由主义;张君劢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确立了近代民主国家的国会制度,中央政体的责任内阁制和省自治的原则;关于宪政国家的政党制度张君劢认为,实行宪政必须建立起一个理想的政党,建立理想政党关键在于教育国民,在一党、多党还是两党制问题上,张君劢主张实行两党制。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与自由同属人类共同的政治价值诉求,二者皆有丰富的内涵。但从其理论归依来看,二者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渊源;民主以民主主义、人民主权理论为依托,自由则以自由主义为支撑,由此形成了民主与自由的张力和矛盾。这种价值矛盾表现在立宪选择上呈现为民主宪政观与自由宪政观的冲突。理性地审视两种宪政观的不足,实现民主与自由在宪政中的平衡,是当代宪政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立宪设计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萨托利试图厘清古典民主与现代民主、直接(参与式)民主与间接(代议制)民主、自由与平等之间的联系与冲突,为当代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他认为是相适的理论,即自由民主理论。其核心是自由与民主结合(或说民主必须以自由为前提),并以法治宪政为保障。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宪政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较系统地讨论了宪政的英美模式和不同语境下宪政的含义,概述了作者对中国宪政问题的基本认识,回应了"民主宪政论"和"自由宪政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逻辑。认为宪政问题绝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涉及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重大政治问题。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政主张在中国已经过时。自由主义理念基础上的宪政主张,要害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实质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可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混同为宪政。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和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15.
霍布豪斯在分析《人权宣言》时提出的人权与公民权的悖论至今仍是当代西方思想界争论的重大主题,引发了像达尔、罗尔斯、哈贝马斯这样的一些当代政治思想家的思考。人权与公民权冲突的霍布豪斯问题反映了宪政民主理论的权利困境,不仅在政治制度层面上直接指涉到宪政民主理论的内在矛盾,而且在政治意识形态上构成了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的基本分野。霍布豪斯问题是政治解放问题的一个表象,只有通过人类解放才能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6.
西方宪政理论家们提出了君权有限论、主权在民论、政治契约论、分权制衡论和法治国家论等几种重要的宪政理论。这些理论虽然是针对西方的历史和现实提出来解决西方的政治与社会问题的,但它们蕴涵着深刻的普遍的宪政精神。对这些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和实践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宋君 《行政论坛》2003,(5):92-93
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应该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的,宪政制度自然也不例外。分析中西“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预设对各自制度安排的影响,并在比较中寻找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思想的有益结合,将有助于我国的宪政制度安排和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8.
刘芳  甄红卫 《学理论》2011,(14):31-32
宋教仁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民主宪政的积极倡导者。研究宋教仁,不仅对研究辛亥革命有典型意义,而且对我国当代民主宪政思想资源的丰富、民主宪政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考察宪政问题,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基本原理,不能不联系中国的现代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民主、宪政的概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有阶级内容的。我们不能用抽象的宪政和现代宪政主义等概念来代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等明确主张。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29)
美国宪法是西方传统政治思想尤其是自然法思想的一个灿烂结晶。以美国宪法为蓝本的美国宪政理念两个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人民主权学说和分权制衡学说。人民主权学说说明了宪政产生的原因和目的,而分权制衡学说则是保障和实现人民主权之目的的基本手段。从人民主权与分权制衡的角度研究美国宪政理念,为其他民主国家的政治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