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港澳地区有其独特的区域历史和文化特点,港澳籍大学生自然被打上了地区的文化印记,这与内地大学生的文化背景有所区别,因此内地高校针对港澳籍大学生(以下简称港澳生)的教育属于多元文化教育的范畴。港澳生多元文化教学在师资的培训、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及考评方法的调整、课外/课辅活动的规划等方面对内地高校形成了挑战。内地高校在探索港澳生多元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已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比较零散,整体性和系统性还不够,因此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和教学理论,增强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增加改革的力度,提高改革的层次,使内地高校对港澳生的多元文化教育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香港和澳门人心回归问题逐渐成为探讨焦点。港澳青年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将最终影响"一国两制"的贯彻、落实与发展。本文从港澳比较的视角出发,在"制度-心理"的视野下,将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维度下的心理构建机制影响因素归纳为"政治-文化-利益"这三项认知要素。基于608个在粤港澳生国家认同感的调查数据,发现:澳门青年的国家认同感显著高于香港青年;港澳生群体内部异质性产生的根源不在于生源地,而在于国家认同各认知要素构建的心理融合状态;港澳生国家认同的心理融合机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据此,本研究提出应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与政策倡导,以融合引导"两制"差异认知;从学校教育、舆论宣传、实践交流三管齐下;关注港澳生政策的"精准化"等方面共同努力提升内地港澳青年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民俗节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载体。深入挖掘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而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保障国家文化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特点,结合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精神认同感教育问题展开探讨,并对如何进一步发挥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民族精神教育功能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大陆高校的境外生教育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中国大陆高等学校独具特色的境外生教育体系及其特色,说明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中国文化为纽带和桥梁,将海外华侨学生、外籍华人学生、港澳学生以及台湾学生等四类学生合在一起,进行统一的教育和管理,主要目的则是希望他们在学习和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与亲切感。  相似文献   

5.
对正处在人生重要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形成正确的优秀传统文化观具有重大意义。应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律、文化自强四个维度出发,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涵养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观,让其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保护者,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理论可行性,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在注重传统文化理论学习、开展传统文化育人活动、加强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三方面上开展工作,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切实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2002年6月9日下午 ,北京中华文化学院港澳教授聘任仪式在北京长富宫中心会议厅举行。出席这次聘任仪式的有港澳知名人士及夫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的领导、市委统战部、北京海外联谊会的领导、北京中华文化学院的领导、部分兼职教授以及特邀佳宾等50余人。北京中华文化学院傅镇岳院长致欢迎辞。他说 ,北京中华文化学院是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 ,以传播中华文化为纽带 ,以介绍京味文化为特色 ,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进行交流的教育机构。几年来 ,举办了多种类型的文化培训班 ,其中有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来自美国…  相似文献   

8.
马明  马丽 《两岸关系》2006,(2):19-21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认同感,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是本次活动的宗旨。两岸近3000名参与者用他们的诗联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灿烂的中华文化不会因为地域的阻隔、时间的延宕而有所消减,就如同血缘不会因为分离而割断一样。  相似文献   

9.
陈俊 《青年论坛》2014,(4):92-95
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多样性、民族性、时代性、导向性和趣味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引导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能够彰显榜样模范的示范作用。当前可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创建校园红色网站等途径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既要尊重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要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增进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重要原因是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树立热爱和传承中华文化包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2.知识目标:(1)理解不同的区域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2)明确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3)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12.
<正>"嘿,第三届的活动我能先抢个名额吗?""这是我们上次带回来的油纸伞,大家一同制作的。""快给我们介绍下具体情况,有没有照片?"……2019年新学期开学以来,在台湾科技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高校里,榕台大学生闽都文化体验营成为大学生讨论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台生向陆生咨询此项活动,并表达参与意愿。榕台大学生闽都文化体验营是以中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交流活动,至今已举办两年。福州作为赴台  相似文献   

13.
侨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境内生和境外生沟通的机会和环境不够多,有意识地促进其沟通交流的活动也不够多;思想文化和制度管理的差异是其沟通交流的屏障。从搭建平台、打破界限和创新方式入手探寻境外生与境内生的有效交流沟通途径,将更好地促进境内外文化的传递,增强境外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领域永恒的主题,有利于彰显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增强民族认同感。留住乡愁要立足乡土文化的根本,着重从文化内涵入手,建立相应的文化发展体系,以此保持文化发展动力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价值观有偏差、政治参与意识不高、抗挫折能力弱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红色文化熏陶和教育来化解。将红色文化引入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盘活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教育内容与形式,阐释红色文化时代内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获得感,从而引领和塑造大学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②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③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⑤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2.能力目标:①提炼、解谈信息的能力。②综合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  相似文献   

17.
暨南大学是一所具有95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华侨大学,作为我国“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几十年来始终坚持“弘教泽而系侨情”的宗旨以及“面向海外,面向港澳”的办学方针,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培养人才。如何把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港澳台侨学生培养成才,并不断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仅是我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多年来,学校十分注意在弘扬、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切实加强对他们的品德教育及管理工作,在不断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把党的统战工作做到实处。一是把传播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武利强 《传承》2009,(6):62-63
发挥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社会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光辉事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建设先进文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黄静婧 《传承》2014,(6):116-117
当前,高校民族文化教育面临着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弱化、主流意识形态漂浮化、精神生活空虚化等困境,针对引发困境的原因,高校应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文化,批判摒弃异质文化和辩证"扬弃"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文化教育现状的六大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静菊 《理论月刊》2007,(7):176-178
近年来,由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也由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加强和重视,我国高校当代大学生文化教育的状况得到了一些改进,但是依然面临着六个方面的困境:民族文化认同感弱化与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的困境、主流意识形态淡化与多元思想流行的困境、高雅文化缺失与通俗文化泛滥的困境、文化习得片面与文化教育失衡的困境、科技与人文分割与对立的困境、价值取向知“道”与体“道”脱节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