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能不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存亡。斯大林不承认、不正视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 ,有碍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斗争实践 ;戈尔巴乔夫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说成是资本主义的性质上的根本改变 ,否定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 ,一味地同西方世界搞“一体化” ,是为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战略效劳。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关键在于不要从主观臆想中 ,而要从客观的实际影响中去把握它。  相似文献   

2.
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涉及的问题很多 ,而怎样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一理论武器来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怎样看待东方国家率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历史现象、怎样看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发展态势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面对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客观地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正确地同他们处理好关系,这是决定党的政治路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认识和对待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4.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是江泽民提出的“四个认识”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其变化是非本质的、非根本性的;要认识到资本主义不论怎么 变化,也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相似文献   

5.
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应该从三个层次上分析问题。从社会基本制度、社会发展方向和道路层次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着根本区别;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层次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一定的联系;从影响层次上看,资本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和危机。  相似文献   

6.
国民素质的高低在民主革命时期关系革命的成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关系国家的盛衰.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李大钊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时期说:"为消灭现在的军阀政客,首先必须提高整个国民知识的水平."(1)他把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李大钊全部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必须选择社会主义;不懂得资本主义,就不会懂得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今后必走的路;中国应在经济上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他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看,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但资本主义国家又不能不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往来或合作,两类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关系;从历史实践看,两类国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基本状态是斗争、合作与竞争;从发展趋势看,当今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具有长期共存的客观必然性,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前十年,毛泽东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做了许多的思考。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利用和限制"、"改造和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和"使资本主义绝种"这四个阶段。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价值判断,也有他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失误,亦有国际因素的影响,还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生产力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相矛盾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个春秋,大体分为三个“30年”。这期间,无论胜利和挫折,都与有否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息息相关。在党领导革命的头30年,党探索作为现代化前提的革命时期经历了困惑与解惑;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0年,党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时由比较清醒再走向困惑;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党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实现了新的顿悟与跨越。历史经验表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三个关系最为重要,即继承和借鉴、共存和补充、辨析和吸纳。  相似文献   

11.
实行行为终了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中止行为类型的划分,而且还间接影响到不同类型中止犯的认定标准。在德国,关于实行行为终了与否的判断标准,存在行为计划说、个别行为说以及全部行为说等学说。在日本,则存在主观说、修正的主观说、客观说、遮断说以及折衷说等不同见解。其中,全部行为说和折衷说较为可取。在我国,对行为是否实行终了的判断也应采折衷说,即应与是否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以及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内容联系起来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从整体上说就是党的先进性,因此永葆党的先进性,对强化军魂意识具有着根本性价值,包括认同价值和促进价值;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从个体上说就是党员的先进性,因此永葆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对强化军魂意识具有着主体性价值,包括中介价值、示范价值和保证价值;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先进性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现实基础,对我们强化军魂意识有着重要的发展性价值,包括基础价值和着力价值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先进性源于党的阶级性,但先进性并不等于阶级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中,体现着时代特征。党的先进性需要通过制定正确政治路线和具体纲领来体现。党的组织路线服从、服务于政治路线。不同历史时期党员的标准、党员的成分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纲领决定了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须将思想建设置于党的建设首位,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吸收新社会阶层中优秀分子入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约定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作权归属是委托创作合同的重要条款。著作权归属约定的性质关系到委托人著作权的取得、受托人义务的履行以及双方利益的平衡。在债权形式主义的背景下,委托人通过委托创作合同取得著作权属于继受取得。由于作品的无形性和著作权登记制度的缺失,受托人移转著作权依赖法律推定。著作权从创作完成之日开始移转,委托创作合同的书面形式往往成为著作权移转的公示手段。但是委托人支付报酬的义务与受托人移转著作权的义务构成对价,并对法律推定的著作权的移转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婚生否认之诉是人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大陆社会伦理观念较为相近的台湾地区,其民法亲属编经过十余次修正,其亲属法日益与世界亲属法的潮流相融合。反观我国亲属法和民事诉讼法,仅就婚生否认之诉中适格原告问题仍无法达成一致。而适格原告是成功构建婚生否认之诉的前提。借鉴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等成功立法经验和结合我国现状,论证我国婚生否认之诉的诉讼主体不仅限于夫、妻及子女,还应有条件的包括第三人。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证地方立法机关在地方立法中更科学合理地设定法律责任 ,立法者在拟定法律责任条款时 ,首先要体现地方立法的目的 ,同时 ,其内容的设定 ,还要体现出科学精神 ,具有可操作性 ,考虑该法在施行中的要求。但从我国现行地方立法法律责任条款来看 ,仍存在法律责任条款不协调、缺乏衔接 ,法律责任条款过于原则 ,法律责任条款有明显空白漏洞等方面的问题 ,直接影响了地方立法的有效实施。针对地方立法法律责任条款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加强法律责任条款的衔接和协调、加强法律责任条款的量化、避免法律责任条款的空白漏洞等措施 ,完善地方立法法律责任的设定  相似文献   

17.
增强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各类办公机构增强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怎样增强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 ,提高时间运用和工作效率作了系统、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军事法官的职务责任是我国立法机关为军事法官设置的非遵行不可的权利和自由的边界,是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有效途径。对其理论的研究,应把内涵、目的、构成、特征等作为起点。内涵是指军事法官在军事审判活动和赋予的其他活动中所承办的事务以及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法律在军事领域的实现;实现军事司法价值的均衡;完成军事司法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它由职务责任主体、职务行为和责任三部分构成。内容包括一般职务责任和特殊职务责任。显示出行为主体单一性、职务行为内容的特定性、责任后果的多样性、权力与责任的一致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权利失效原则是大陆法系一项重要的司法判例原则,它有助于补充现有相关制度的不足,维护正常的社会交易秩序。权利失效原则适用的客体广泛,包括形成权、请求权和抗辩权等。适用于形成权,其法律效力是使权利本体归于消灭;适用于请求权,其法律效力是产生相对人的抗辩权。我国应在立法中体现权利失效原则。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民法物权内容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现代民法相衔接的<物权法>的制订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广大学者对此各抒已见,而其中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也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我国现行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现状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完善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