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提起大别山,不能不说红安,这个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过许多奇迹的地方,是大别山革命斗争的摇篮。这里还是大别山红色歌曲和革命歌谣的发源地。《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曾分别伴随着在红安建立的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两支红军部队一路唱出红安,唱到延安,唱遍全中国。  相似文献   

2.
黄解林 《湘潮》2006,(11):46-47
提起大别山,不能不说红安,这个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过许多奇迹的地方,是大别山革命斗争的摇篮,这里又是大别山红色歌曲和革命歌谣的发源地。在苍茫的岁月里,一曲曲鼓舞人民革命斗志的歌曲,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其中《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众多红色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曾分别伴随着在红安建立的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两支红军部队一路唱出红安,唱到延安,唱遍全中国。金黄沁香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现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  相似文献   

3.
红安,大别山脚下的山区小县,站在600万分之一的中国地图面前,她不过是拇指那么一个小点。可正是这个毫不起眼的小点,却在中国革命历史的长河中掀起了滔天巨浪。红安的‘红’字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滚滚倒水河见证着红安的光辉历史,巍巍天台山记载着红安先辈的战斗足迹。土地革命战争时  相似文献   

4.
<正>湖北红安,旧称黄安,200个将军同一故乡。这里将星云集,熠熠闪耀,留下了一串串脍炙人口的传奇佳话。而出生于红安的李先念和陈锡联,两位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格外引人瞩目。横亘在红安南部的红马寨,南眺大武汉,背依大别山,山坡上的小溪向北流淌,汇成一条涓涓小河。李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根据湖北省委党校安排,笔者所在班学员到湖北红安干部学院接受了为期一周的革命传统教育。在这里,我们聆听了大别山精神简论及湖北革命斗争史专题报告,参观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中原突围纪念馆,以及李先念故居纪念园、董必武故居、七里坪长胜街、列宁小学,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话剧《大别山上七枝花》。看着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封封电报,听完一个个故事,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红安只不过是一个“弹丸”之地,但就是这个地处大别山的小小“弹丸”之地,却走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铸造了闻名遐迩的“将军县”;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喊”出了“小小红安,真不简单”的乐章。  相似文献   

7.
1933年11月20日,沈泽民长眠大别山后,由于历史原因,在湖北红安和河南新县竟出现他的两处墓地,沈泽民病故地点和墓地究竟在何处?  相似文献   

8.
最近,红安县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看百部优秀影视片,唱百首优秀歌曲,读百部好书,讲百个革命故事,演百个传统节目”的活动,掀起了宣传落实《纲要》高潮.他们具体抓了看、唱、读、讲、演五个方面:一是观看《大决战》、《上甘岭》、《重庆谈判》、《红安人》、《黄麻惊雷》、《大进攻序曲》等百部优秀影视片;二是学唱《国际歌》、《国歌》、《我的祖国》、《解放军进行曲》、《说句心里话》、《长城长》等百首优秀歌曲;三是阅读《中国革命史》、《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红安  相似文献   

9.
<正>少年参加红军,坚持在大别山红军长征、东北抗联和南方游击战争,被称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三大艰苦”。父亲张辉(原名张新民,1921.12—2001.12)就是当年参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老战士之一。父亲是鄂豫皖革命老区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人。罗山地处大别山西北麓,东邻鄂豫皖苏区首府新县,南接黄麻起义策源地红安,北依淮河,西扼平汉线,是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的主要游击根据地之一。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10.
地处鄂东北、大别山南麓的老区县、山区县——红安县,全国闻名,德育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曾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韩先楚、秦基伟等230多位将军。红安因此被人们称为将军县。另外,红安还有许多海内外知名人士。这里还有徐向前亲自题辞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纪念碑、全国首批命名的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安县革命烈士陵园。  相似文献   

11.
正值经霜不凋的艳菊竞相怒放的深秋时节,我来到大别山麓的名城红安,访问了董老的故乡。 雨后初晴,薄薄的晨雾,被徐徐的清风轻轻吹去,大地洒满柔和的阳光。我和向导老肖,兴致勃勃地向城里走去。 老肖虽然只有40多岁,却是个土生土长的“老红安”。董老三次回乡,他作为工作人员朝夕陪同,可真是  相似文献   

12.
一代伟人毛泽东与红安(原名黄安)之间有许多的联系,他对红安的人、红安的历史,红安的革命和建设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英雄的红安人民也最听毛主席的话,打心眼里爱戴领袖毛泽东。茫茫黑夜的中国,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13名代表相聚一堂,开创了“群英结党救中华”之先河,来自湖南的青年毛泽东与来自湖北黄安的清末秀才董必武第一次相识,他们携手并肩创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3.
黄麻起义与党领导的中国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纪念黄麻起义80周年之际,红安县里同志编了本《黄麻起义全记录》,望我作序,这实在难为我了。尽管我是红安人,但十分惭愧。对家乡的革命历史了解不多。1995年调至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后,由于专事党史研究,也有机会“走走党史”,回过红安“寻根”,这才对包括黄麻起义在内的红安党史略知一二而已。现在我只好从宏观角度讲点粗浅认识.略表一个红安游子对家乡父老的眷眷寸心。  相似文献   

14.
红安县地处大别山南麓,是闻名全国的苏区县,著名的“黄麻起义”就发生在这里。这块红色土地,曾出了两位国家主席、200多名将军,因而被誉为驰名中外的“将军县”。然而,由于红安地处偏僻山区,山多地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78年,全县的工业总产值只有3900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红安人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工业发展的步伐,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现“一心两线三片”(即起飞县城这个中心,发展宋河、阳福两条公路沿线经济,开发县南、县中、县北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1986年,红安人民首次摘掉了吃国家财政补贴的“帽子”。1993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1亿元,创造工农业总产值14.29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2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682元。这意味着,红安人民已经跨过温饱线,正向小康迈进。  相似文献   

15.
鼠年新春,武汉城市圈的动态消息 今年2月18日,一列满载旅客的列车从汉口火车站开出,驶往大别山南麓的革命老区麻城市,这是武汉城市圈内开通的首趟城际列车。从这一天起,这趟列车每日行驶在汉口与麻城之间,沿途停靠红安、黄陂,使省城武汉与鄂东的联系更加快速便利。  相似文献   

16.
在李先念纪念馆即将举行揭馆典礼的前夕,我有幸先睹了为之献礼的,由中共红安县委党史办公室编(主编彭希林,副主编任正学、曾俐玲),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先念与故乡红安》一书,掩卷深思,爱不释手,感谢编著者以翔实的史料,饱满的激情和流畅的文笔,为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样一部可亲可信可读可藏的好书。 一、内容丰富 史料翔实 《李先念与故乡红安》由四部分组成。即:第一部分故乡情怀。主要叙述了李先念主席心想红安,情系故乡,在国事繁忙、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五度回故乡红安视察的情形。第二部分革命生涯。主要叙述了李先念主席在故乡投身革命,参加战斗的光辉历程,同时简述了他伟大光辉的一生。第三部分风范长存。主要收入了包括李先念主席的女儿和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一些同志所撰写的纪念文章,歌颂他伟大的革命风范和崇高的道德情操。第四部分附录。收录了《李先念纪念馆陈列方案与展品脚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李先念纪念馆的布展情况。四部分共收入文稿41篇,计32万多字,内容相当丰富。  相似文献   

17.
正石仲泉,1938年生,湖北红安人。中共党史学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等职。长期在中央机关从事理论和党史研究工作,参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主持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参与主持编修第二卷;著有《我观毛泽东》《我观周恩来》  相似文献   

18.
京剧《沙家浜》家喻户晓,与《沙家浜》有关的人和事,散见于报刊上的也不少,但有一个人物未及提及,他就是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红安籍人刘飞。可以说,不是刘飞将军也许就不会有《沙家浜》。他曾在阳澄湖上领导过40多个伤病员,是《沙家浜》中郭建光的人物原型之一  相似文献   

19.
长篇小说《梨花似雪》,是老作家鲁彦周先生在年近80高龄时所获得的巨大创作丰收。这是一部75万字的鸿篇巨制,凝结着彦周先生将近4年的心血,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和直至8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长卷画,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生动丰富的人物画廊,有着非常有价值的审美意义和认识意义。《梨花似雪》以巢湖和大别山为背景,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充满着浓郁的地方风情。整个作品紧紧围绕着周丽、周凤、周彩这周氏三姐妹曲折艰难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描述了从大别山革命斗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波澜起伏,…  相似文献   

20.
●50年代脍炙人口的歌曲《歌唱二郎山》,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工兵部队,为西藏人民的翻身解放,抢修康藏公路的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殊不知,《歌唱二郎山》是改词于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女工队创作的一首革命歌曲《歌唱大别山》。《从<歌唱大别山>到<歌唱二郎山>》揭示了这一鲜为人知的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