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柯的权力场理论认为,权力是一种生产性的互动结构,权力致力于生产、培育和规范各种力量,权力及其主体是多元的。“维稳政治”的本质是“(国家)权力维稳”,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对社会纠纷当事人进行胁迫与压制,其结果是越维稳越不稳。“治理政治”要求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社会纠纷解决的权力机制必须多元化、多样化,社会权力应当成为社会纠纷解决的基础性权力。在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不是命令与服从、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离不开积极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解决权力的配置与使用问题。当前围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各级领导干部手中权力的来源、运行、制约与归宿。是“权力本位”还是“权利本位”,这是关于国家权力运行的实质与要害。国家权力在少数领导干部手中“错位”与“失控”,悖离权力的本质与运行轨迹,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制度根源。跳出“权力本位”的误区,回归“权利本位”,迫切要求将以人为本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贯穿于政治体制改革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厘清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权力关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其基础前提是对这三方主体的理性认识。一直以来,国家权力在中国文化中就是一个核心词,不乏研究者;个人权力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是一个主题词,自然关注颇多;唯有社会权力,不仅被忽视,甚至其存在都被质疑。本文从社会内部成员、国家和其他社会共同体的立场出发,以经济利益为视角,探讨论述社会权力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期对社会权力问题研究有一个稳固、正确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权力之善是权力活动有益于实现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现象,属于政治价值范畴。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处理有关国家事务,以实现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政治实践过程。权力之善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契合:一方面,权力之善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引导张力。权力之善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实践诉求与价值动力,引导与规制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权力之善的生成场域。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权力的价值理性复归的过程,是正义返魅的过程,更是社会整合能力提高的过程,其为权力之善的生成创设良好的政治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5.
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量,政治权力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国家社会中,所有权力都属于公共权力,是特定社会制度下赋予其权力者社会力量的体现,因此,一切社会中的权力又都是一种政治权利。特定社会制度赋予给权力者的这种政治权力,本质上是为特定阶级利益服务的,但当权力人格化以后,公共权力易异化为个人权力,甚至被个人所窃取用来谋取私利。权力本质上的政治性、公共性要求人格化的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权力的道德制约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契约论的逻辑起点是前政治的自然状态,并以此作为审视和建构政治社会的前提。人们订立契约,放弃“自然人”过渡为“公民”,并将自己的“自然权利”让渡给共同体,从而确立政治权力和公民权利;政治权力的正当性来源于共同体成员的委托,并受到契约宗旨的约束;公民的政治义务也是因自愿的契约而成为必然。这种政治权利和义务的观念与自然法观念密不可分。契约论政治论证方式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个人对国家的主体地位,为近代主权国家、宪政国家理念铺平了道路;其缺点是无法协调好社会正义原则和个人自主性之间的张力,用工具理性的计算遮蔽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和道德情感价值。  相似文献   

7.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上现代化轨道,作为文明社会标志的法治也要步入现代化。面对转型期的腐败问题,法治是最好的亮剑。用法治现代化纠正权力的异化或者说谋私行为,是最好的选择。保障人权的意识和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权利本位思想深入人心,用权利遏制权力,用法律来保障权利的同时,制止滥权行为,也是法治以人为本思想的价值体现。现实实践层面上,宪政制度、政治改革、司法公正等制度的完善,让法治具有可操作性,从理想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实施宪政对现代国家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宪政为国家权力提供合法性基础,通过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达到国家与社会、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最终建造一个强大国家。在当代中国以民主和法治为基本走向的现代化政治发展中,加强宪政建设应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观。个人主义坚持个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个人利益标准判断人们行为的得失;集体主义坚持社会本位,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衡量人们行为的价值。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通过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伦理生活表现出来。政治上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平等、人权,三权分立、多党制是其理想的政治模式;政治上的集体主义重视集体人权和社会解放,要求选择和建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把民主集中制作为政治生活的根本原则。经济上的个人主义追求经济活动自由化,私有财产制…  相似文献   

10.
略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贾本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进行经济建设必须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国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则将一事无成。所以江泽民同志最近反复强调,一定要讲...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晓丹 《理论探讨》2005,(3):122-124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两种文化价值取向在某些方面有互相融合的生长趋势。一是现代民主的发展取向———科举与选举的融合;二是现代治理国家的制度取向———礼制和法制的融合;三是现代国家权力制衡结构的发展取向———五权分立制;四是科学研究方式上的革命———"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融合;五是协同性思维的产生———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有效性作为政党执政过程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具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价值,其内涵“是指政治权力的实际作为,是指政治权力对社会进行政治管理或政治统治的实际业绩。”在当今政党主导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各国执政党无不把有效性作为合法性的外在逻辑,从执政的有效性过程中汲取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与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与“现代性”的内涵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在于,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以对传统的扬弃为基本起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代化为核心的过程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秉承“社会本位”(具体表现为“任务本位”)的目的观。马克思主义则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即以促进入的现代化为根本目的,并将人的主体性和开放性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核心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及其测度,需要在主体路向和科学化路向上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4.
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是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一种非常态形式,是执政党结构严密和功能扩张的结果。它是在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在国家和社会能力虚弱的条件下,执政党权力扩张以至控制国家和社会从而三者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状态。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研究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研究为反思“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执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与革命社会是连续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思潮、革命经历和现代化危机共同推进了当代中国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社会贯穿始终的核心环节,权利的断裂与修复伴随着政治发展的全部过程。从财产权到自由权,从雅典的国家本位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权利日益具备了国家、个体到社会的多重转型的内容。国家主义时期伴随着国家与个体的权利一致;在市场体系建立之后,则体现为个体权利对于国家整体的否定。在国家与社会分离之后,权利与公共利益的耦合又成为公共治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承认权利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并吻合了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国家、社会乃至市场力量共同参与的公共治理因此成为自由政治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个人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种位置是怎样获得的等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构成人类政治生活主要方面的政治权力的分配又是依据什么原则作出的,则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按照拉斯维尔的说法,政治学所要关心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得到什么。那么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结合,即研究社会地位对政治权力分配的影响就是一个澄清处于一定社会位置的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和能指望得到多少政治权力的适当话题了。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分配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中权力主体的权力结构状态为:权力单位最大的组织是"国家";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大小不同的权力单位。这种状态是权力主体从自然主体发展为结构主体的结果,最初,氏族、家庭是权力的自然主体;后来,人类自己产生了社会组织及国家,就出现了权力的结构主体,而当个人权力让渡给国家以后,国家就成为个人权利规定的主体。权力的结构主体是以其中的一些自然主体转化成不平等权力结构的被动服从的权力客体为标志的。权力生态学设计的未来人类社会是权力结构主体消失,个人权力被还原,没有外在的约束,只有内在的自觉性控制,权力主体将以自觉主体的身份出现。  相似文献   

18.
权力结构是政治体制的核心,制约政治体制改革要素的展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政治体制改革既包括执政党内部权力关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也涵盖"政党-国家、"国家-社会"、"国家-个人"的关系。这些序列既是权力结构转变释放的要素,也受制于权力结构转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机构改革中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权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矛盾,构成对现行政府职能和权力运行的挑战。政府机构改革成为经济改革攻坚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其实质是要解决好政府的职能定位与权力转移问题,以适应经济市场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本文从政府职能转变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相协调、相同一,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要适应社会主体的发育和发展,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协调和服务;在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中,逐步推进国家权力向社会的转移和回归等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上有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社会价值本位与个人价值本位。它们都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应当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