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从价值和实证角度说都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作为一国法制之基础和核心的宪法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转型有着实际的互动关系.中国宪法发展要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走适合国情的特色路子,争取与社会转型达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宪法(学)的动向与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 2 0世纪中国宪法 (学 )的发展过程与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现代中国宪法 (学 )发展中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在社会转型时期 ,宪法学价值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在规范与现实的冲突与协调中宪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最后部分以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为依据 ,提出了今后宪法学界需要研究的十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宪法的社会转型功能是一个亟待重视的宪法功能,其主要是指宪法对社会转型这一整体性社会变迁以及转型社会这一特殊社会样态所产生的影响,即通过宪法整合转型社会的基本秩序.宪法的社会转型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转型的确认、规范和引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虽然宪法和地方组织法都未直接规定地方政府具有行政协议缔结权,但在社会转型时期为了谋求区域合作与发展并实现跨域治理,这种缔结权有着宪法释义的法律渊源,有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体制改革渊源,有着从中央自上而下的政策渊源。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 ,社会控制机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各种事物都会在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也会因社会的转型 ,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会做出相应的变更。作者认为转型时期宪法的特征表现为 :变动频繁、政策性、渐进性和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6.
公民宪法意识是宪法运行和宪法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公民宪法意识的调查有助于客观地分析和评价社会转型过程中宪法实施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在今后的法治建设和宪法完善中,我们需要理性地评价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现状,关注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出的公民宪法意识的变化及其特点,将法治建设、宪法完善与公民宪法意识的提高、宪法制度的创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俄罗斯历经了多重社会变迁与制度转型,这种变迁与转型在宪法发展史上有相应的表现,宪法类型的历史变迁是对社会转型的一种制度回应,社会制度转型内蕴着立宪理念的变革,从以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为主导的1906年俄罗斯帝国根本法,到以共产主义(或称集体主义)思想为主导的1918年苏俄宪法的诞生、再到以自由主义思想为主导的1993年联邦宪法的颁布实施,宪法类型的这种更替透视出了社会变革的取向。俄罗斯社会转型与宪法历史变迁的这一关联,对认识当下转型国家的宪政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公共权力的共同关注,以及对人权的终极关怀,宪法与行政法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但是,就行政法与宪法之间的具体关系而言,一直没有达成共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特别是,我国宪法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现有的人大监督宪法实施体制,在实施的主体上、方式上、程序上都存在问题,在我国当下短期内很难建立宪法诉讼。因此,重新审视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利用行政法来改变宪法实施的困境,寻求宪法实施的行政法路径,在当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处于由传统的社会主义向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的特殊时期、这一社会转型不仅冲击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而且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考察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价值取向变革的原因、内容、特征及意义,对贯彻落实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推进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物权法(草案)》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未能按计划列入讨论议程,其中该草案是否违宪成为起草人和民意间的最大分歧。当人们对一项立法是否违宪产生争议时,可以通过建立宪法解释机制弥合民意分歧。如此不仅可为物权法立法扫清障碍,而且会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宪政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深刻变革过程中。社会转型是社会在整体意义上与质的意义上的嬗变。社会转型在各种利益与关系的冲突撞击中追求社会朝法治方向发展 ,同时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也为法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2.
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写入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在政治制度、强制措施等七个方面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个人人权包括生命权,平等权,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我国的人权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新《刑事诉讼法》写入"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标志着宪法中"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立法精神得到贯彻和落实;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达成共识;我国司法机关尊重和保障人权进入实质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已经是影响中国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成了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权利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的路径。并且,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在理论上确立农民权利的至上的地位,使得农民实现从“义务到权利”、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这是农民问题解决的根本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虽然现实中已经有了对犯罪被害人给予国家补偿的个别做法,但被害人补偿并未制度化和法律化。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符合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发展趋势,对推进我国的人权保障和司法制度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被害人的补偿,无疑对被害人的正常生活、对社会秩序的稳定、防止被害人因为被害而走上犯罪道路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竟然出现了“民工荒”现象。这虽出人意料,但又有其制度因素、企业因素、农民工自身及支农政策等方面的原因。这一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结果显示:转变政府职能、企业进行转型或转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使农民工享受市民待遇是缓解“民工荒”问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 ,民主政治不能脱离开现代法治 ,而且 ,鉴于法治与社会客观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国的德治实践也不应该把法治放在次要地位。不管是“讲政治” ,还是“以德治国” ,都应当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都应当以兴民权、行民治为圭臬。  相似文献   

17.
论法治社会中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均衡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在实现法治的进程中,应从制度上入手,慎重处理好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关系,对公权力和私权利进行合理的定位。社会主义法治应该改变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强弱不平衡、不对等状态,使两者处于一种势能均衡状态,以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警察战术权反映了近代市民社会成长及政治国家确立时期,创造性智力成果的利益分配关系亟待法治化调整的需要,其与成熟的法治社会相适应性。当代中国警务在构建创新型社会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警察战术权的社会适应性问题,既要选择适宜社会稳定的警察战术权机制,也要改善适宜机制运行的社会基础,因而实践中应正确认识警察战术权的私权属性、公法调整及其保护强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收容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农民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在市场经济和WTO条件下,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普及国民待遇原则,实现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视中国农民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基本权利保障,最大限度地保证他们的权益,防止形成中国特有的人口管理的恶性循环模式,真正实现行政为民的执法理念.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和社会领域权力的逐渐生长,草根NGO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草根NGO对社会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但相当一部分因未登记注册而成为"不合法组织",这些组织反映社会需要却不符合法律要求。法律上合法地位的缺失,使众多草根NGO受身份资格的制约,普遍存在生存困境,发展倍加艰难。因此,降低登记门槛,变"许可登记"为"自愿登记"和"分类登记"是草根NGO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