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云  刘盛 《台湾研究》2009,(4):7-12
由于遭遇特殊的历史情境,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伴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不断推动“去中国化”,长期遭受心理绑架的台湾民众出现了认同危机,如同“斯德哥尔摩现象”里的被绑架者,其自我定位和“国家认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  相似文献   

2.
1996—2005年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不平凡的10年,贯穿这10年发展的主线是两岸围绕要不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进行复杂而激烈的“统独”大对决,10年的较量测试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各方的底线和能量,大陆牢牢掌握打击、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战略优势和有利条件,美国插手台湾问题的程度加深,“台独”走向衰落。这10年是两岸关系发展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对大陆而言,“促统”越不过“反独”的阶段;对台湾而言,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化台独”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同发 《台湾研究》2001,(3):52-55,63
所谓“文化台独”,是为“台独”制造舆论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是台湾分裂势力推行“台独”分裂图谋的手段之一。“文化台独”伴“台独”而生,随“台独”而行,它是“台独”的一面招魂幡。民进党执政后,“文化台独”日益猖撅,向民众大量灌输“台湾非中国”、“台湾人非中国人”、“台湾文化非中国文化”的理念,图谋泯灭台湾人民的中国心、民族情,破坏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对“文化台独”,已然成为海峡两  相似文献   

4.
胡文生  徐博东 《台湾研究》2011,(1):28-32,59
民族国家认同的异化与分裂是当前台湾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危机,也是影响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台湾民众在民族国家认同问题上为何会发生严重混淆,结合台湾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及政治结构演变来进行深入探讨,找出其中的根源,对于重新导正台湾民众的民族国家认同.消解“台独”势力的社会民意基础,并最终达成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6年始,陈水扁在岛内和国际领域摆开了与祖国大陆进行全面对抗的姿态。尤其是,随着陈水扁及其亲信家人涉嫌重大贪腐弊案的曝光,台湾社会“反扁”声浪四起,“倒扁”运动风起云涌,陈水扁及民进党的民意支持度持续下跌难有起色,大大加深了陈水扁当局的执政危机。为转移焦点、缓解压力、鼓励泛绿支持者士气,2006年陈水扁当局在国际社会的分裂活动变本加厉,在双边和多边领域挖空心思制造麻烦,谋求所谓“外交突破”以塑造利于“台独”的国际环境。但是,在一个中国框架日益稳固的大环境下,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的“台独”分裂活动迭遭挫败、举步维艰。总体来看,2006年国际环境继续朝有利于遏制“台独”冒险方向发展、“台独外交”的“国际活动空间”正大幅萎缩。  相似文献   

6.
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以来,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台独”路线.不仅在岛内进行一系列“去中国化”活动,而且在国际上为谋求所谓“台湾独立”的政治地位,大搞“烽火外交”、“冲撞外交”。一时间,台湾当局对外活动势头汹汹,不断冲撞一个中国国际框架,两岸和平稳定受到严重冲击。对此,大陆坚决捍卫一个中国原则,有力地遏制了“台独”分裂势力在国际上的冒险活动。总的来看.近年来台湾当局点火式“务实外交”势头受到重挫,声势大为下降。但是为求败部复活,台湾当局再度调整其活动策略,谋求稳住对外关系阵脚。  相似文献   

7.
台湾民进党的大陆政策以“台独”为根本目标 ,对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美国的支持程度、大陆的军事压力、岛内公众的民意基础这三大因素都有相当程度的模糊性 ,因此 ,民进党的“台独”政策不符合台湾岛内的现实利益需求 ,并不具有可行性 ,也不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221年10月20日,民进党召开全代会通过议案: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的效力,等同于1991年的“台独党纲”。有人宣传这是民进党在“台独转型”的道路上“又迈出一大步”。联系民进党上台以来,陈水扁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甚至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等事实,人们不禁再次思考10年来该党的“台独转型”问题。本文拟围绕这个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台湾文坛“统独之争”于1977年乡土文学论战时初见端倪,80年代以后有更激烈的对抗,其影响已从文坛扩展至思想界乃至广大台湾社会。梳理这些论争,对于了解30年来“文学台独”思潮发展过程及其主要论调,以便与之展开更有效的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潘晋明  刘红 《台湾研究》2006,(3):1-5,29
面对“台独”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面对两岸关系提出的新的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以“四点意见”和《反分裂国家法》为核心的对台工作新思维,重点是开展反对“台独”斗争,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对台工作新思维作为对台大政方针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纲领,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台湾当局借“宪政改造”推进“法理台独”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岩 《台湾研究》2005,(5):45-51
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利用执政地位,通过“立法”、“修宪”以及修改行政法规等各种渠道,先后实现了“公投立法”、落实“公投”、“公投入宪”以及废除“国民大会”等其长期追求的目标,并且还明确宣称要在2006年展开全面“宪政改造”,2008年为台湾提供一部“合身、合用、合时”的“新宪法”,使台湾成为一个“正常、完整、伟大的国家”。陈水扁当局虽然迫于压力声称“宪改”不涉及“主权、国号、领土”议题,但未来几年以各种手段推进“法理台独”的步伐不会停止。  相似文献   

12.
“台独”分子炮制种种谬论而建构起了一套“台独”话语体系,通过不断推广和强化这套理念,掌握了岛内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并对岛内的政治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民进党虽然始终不放弃“台独”主张,但随着“台独”话语权的强弱而不断调整两岸论述;国民党在“台独”话语权的压力下,也不得不进行“本土化”论述。“台独”话语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权力形态,对公共权力的运行产生强力的制约作用,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民主秩序,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13.
在上个世纪50—80年代两蒋统治下的威权时代,“台独”作为一种非法的社会政治活动,在台湾岛内没有生存空间,一直受到国民党执政当局的严厉打压,“台独”人士大都亡命海外,或改头换面在岛内隐蔽活动。自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台湾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和民进党的成立,特别是李登辉上台主政后,海外“台独”人士纷纷闯关返台,与岛内“台独”势力合流,活动重心也从海外转向岛内,  相似文献   

14.
李登辉上台之初.蒋经国留给台湾社会的是追求国家统一、开放两岸探亲、开启政治改革等等政治遗产;李登辉下台后,留给台湾社会的是“两国论”、民进党上台、“台独”活动猖獗等等政治遗产。李登辉的分裂主义路线是指李登辉当政时期以分裂为指向的意识形态和内外政策的总和。  相似文献   

15.
吴能远 《台湾研究》2007,(6):7-9,16
两岸关系发展中.台湾民意的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民意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与现实的因素。在统一之前,台湾民意中的合理要求应该获得大陆充分的谅解与尊重。但民意也是可以塑造的,近十余年来,台湾的一些政治人物为了推行“台独”和自身的权力,不断地把台湾民意导向与大陆对抗的极端,并用“法理台独”冲撞大陆对台政策的红线,增加了两岸关系出现危机的风险,受损害的将是台湾同胞。  相似文献   

16.
自2005年初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发展,台海形势中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性因素在增长,总体看,两岸关系的主动权在大陆,发展态势对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有利。同时,必须注意的是,以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势力并不甘心,随着岛内政治局势的演变与发展,尤其是2007年底第七届“立法院”的选举与2008年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临近,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与召开,台湾岛内以“法理台独”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台独”活动也将愈猖狂,“台独”活动在未来两年内铤而走险可能性不小。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是台湾岛内政局持续动荡与复杂多变的一年。各派政治势力主要围绕陈水扁周遭的弊案、北高市长选举展开激烈的攻防与较量。“反贪倒扁”成为全年朝野政争与社会矛盾的焦点,陈水扁当局数度陷入空前的执政危机。年底北高市长选后,民进党得以稳住阵脚,国民党上升势头则受到阻碍,亲民党与台联党边缘化加剧,岛内“北蓝南绿”的政治版图进一步强化,两党竞争的政党格局基本确立。一年来,虽然陈水扁当局不断操弄“急独”议题,但在深重的执政危机下,其推进“法理台独”的步伐被打乱,岛内“台独”气焰受到打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末,台共为了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曾经在台共政治大纲中提出了“台湾独立”、“建立台湾共和国”等斗争口号。然而,一些“台独”理论家却往往无视台共反日独立运动认同中国的祖国观念和目标取向.而将这一运动曲解为“台独”的前期历史,并把这些斗争的口号加以断章取义的篡改和歪曲,妄图以此为其分裂中国的罪恶图谋寻找历史根据,混淆视听,欺骗民众。为了澄清事实,笔者愿秉承以史为证的史学原则.征引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对台共纲领中的“台湾独立”的真实内涵作出科学的诠释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陈水扁当局自2000年上台以来,利用执政地位和资源,以蚕食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地在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文化教育、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推行“渐进式台独”,并以此作为“拒统谋独”的主要途径与手段。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将不断侵蚀、弱化台湾民众的国家与民族认同感,加剧两岸关系的对立与紧张,而且对祖国和平统一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其贻害深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与重视。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是台湾当局陷入内外交困的一年。年内,祖国大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并积极务实、灵活主动地推动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对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和谐世界”的外交新思维开展全方位对外关系,不仅极大地缓和了两岸关系的紧张,而且有效地营造了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国际大环境。在这一大背景下,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寻求拓展“国际生存空间”、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各种“台独”分裂活动不仅在国际社会全面受挫,也受到岛内在野力量和广大民众越来越强烈的质疑与牵制,“台独外交”陷入更大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