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禺将传统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到戏剧创作之中,“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在戏剧作品中具有整体象征意味意象的运用,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且形成了戏剧结构的二重维度,扩展了戏剧表现的艺术张力。曹禺戏剧中的整体意象从根本上讲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和意象“原型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传统图案承载了少数民族群众对美的热爱,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向人们展示其审美理念,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资源,而视觉传达设计是借助视觉艺术元素来传递设计者的信息,达到传播与推广功效,在此尝试将少数民族传统图案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将该图案作为视觉艺术元素,设计出符合大众文化心理结构的作品,将丰富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范畴,提高视觉传达设计表达效果,开辟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边哲 《前沿》2012,(10):133-134
本文论述了汉字资源在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作为主体设计元素应用的新理念创想;探究了在未来生活快节奏、高审美需求下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主题传达的新的表现形式、个性特征及发展方向;阐述了从社会学与文化学的角度上去开掘汉字资源为人类社会所认知的新的视觉化转变,以及创造并获取汉字设计资源在未来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强大的视觉感张力与更高含量文化价值的新思维探索。  相似文献   

4.
林海燕  刘波 《求索》2012,(9):157-158
本文倡导一种设计语言取向,以消解当代图像中的过分机械化理论。以水意象为切入点,追寻其背后的"集体无意识"文化属性,进而以一种历史观,探讨水意象的视觉构成与生命体验形式的关系,指出水意象的视觉构成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积极意义。"水意象"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取向,旨在形成"高情感"的感性补偿机制,让生命的尊严和关爱被重新解读和释放。  相似文献   

5.
张伟 《今日广西》2008,(18):72-72
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几百名演员摆成的这个“和”字,通过电视直播,向全世界传达出中国人从古到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庞德与英美现代自由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建安 《前沿》2008,(3):175-177
庞德被公认为“英语自由诗之父”,他在清算维多利亚诗风及“高蹈派”的诗歌创作,使英美诗歌现代化时,最杰出的成就却是他对英语自由诗的独特理解。庞德的自由诗理念首先在体现为杜绝维多利亚时代的华词丽句、表达上含混朦胧与堆砌、题材内容上说教感伤,力求明白清楚与简洁,倡导诗体的散文关,体现出现代自由英诗全新的审关特质。他以意象进行诗学思考与建构诗歌,从而开创了自由英诗的表现方式,形成自由英诗全新的逻辑组接和意象的动态美。庞德提倡诗体自由,但并不是不要韵律,而是达到韵律与诗情的契合.形成诗情节奏。庞德对自由诗的运用显示了他艺术家的气质,对英关自由诗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7.
孙叶林  孙伟英 《求索》2013,(8):131-133
洛夫与白居易同题诗作《长恨歌》一现代,一古典,在语言、形象和意蕴等层面均各擅胜场。言语层面上,白诗含蓄、优雅,韵律协调;洛诗浅近、明朗,更有情境感和现代性。形象层面上,白诗取冷眼旁观角度,第三人称顺叙到底,诗歌意象雍容而华贵:洛诗抒情主人公和叙述视角多变,倒叙、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段多样.诗歌意象阴冷而暗淡,为典型现代诗质。意蕴层面上。白诗情感基调为同情、感伤,传达的是古代文人爱情理念;洛诗充斥着阴冷和苦涩.极尽讽刺之能事,曲折再现了现代人情感的孤寂与空虚。  相似文献   

8.
意象:东方美学的核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颖  王洪波 《求索》2007,(2):186-188
“意象”是东方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它发源于中国古典美学,同时在东方其他各民族的美学体系中也有具体、深刻的体现。“意象”的美学特征表现为象征性、含蓄性、暗示性、神秘性,这也恰恰是东方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鲜明特色。“意象”理论集中体现了东方各民族美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东方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随着文学的发展,艺术象征表现方法日渐丰富,意识性象征的形成和发展值得关注。心理意识是意识性象征的构成材料,具有跨时空性、表现功能的宽广性和传达真切性特点。意识性象征具有独特的象征构成方式:主要有强化人物心理意识内容,创设与心理意识、印象的同物意象,不同时空心理意识内容的交错、映衬和融汇,主观心理性意象和深层心理意识的互征等。意识性象征美感特点表现为:象征蕴含呈现的多层性,多样的象征蕴含类型,象征意蕴的隐秘性、更具朦胧美和哲理意蕴的亲和性等。  相似文献   

10.
张睿 《前沿》2012,(19):188-190
色彩在广告表现中具有迅速诉诸感觉的作用,它与公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密切相关,公众对广告的第一印象是通过色彩得到的.艳丽、典雅、灰暗等色彩感觉,影响着公众对广告内容的注意力.鲜艳、明快、和谐的色彩组合会对公众产生较大的吸引力,陈旧、破碎的用色会导致公众产生“这是旧广告”的想法,从而不被注意.色彩在平面广告中有特殊的诉求力,因此,从色彩的要素、心理和表现,去分析设计中的色彩要素与人的情感联系.  相似文献   

11.
象征是沈从文小说意象构成的重要因素.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象征方法的运用都是很普遍的.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意象的象征化表现模式能将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象征的假定性达到有机的融合.它既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联想,又能赋予艺术形象的含蓄、深邃的涵义.作家正是运用这样的意象的象征来体现自己对于古老湘西社会小儿女们生命形式的探索,以及对于这个民族未来前途的隐忧.  相似文献   

12.
波德莱尔作品中的中国意象,带有独特的诗意,来自于他现代性体验的极致化。同时,中国意象和其他诗性意象结合在一起,彰显了波氏在现代时间的碎片中重建某种整体秩序的努力。而在中国方面,波氏对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中国新诗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在戴望舒那里体现为对波氏的官能化符号进行的朦胧化和抽象化处理,而在卞之琳那里,则蕴含了现代性的机械时间中个体情感家园的毁灭,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乡土文明的追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汉文字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四个方面:1、中国传统文化因其思维的特点及本身的独特性,导致了文化心理中渗透着图象性、同源性、经验性的因子。2、文化心理包孕的这种文化因子,较强地显现于汉语的制造、孳乳和使用中。3、文化心理在汉字中的作用,使汉字在制造和使用中体现了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精神,同时又给汉字以稳定发展的土壤,4、汉字存在的文化背景具有穗定性、承传性、保守性等特点,它为汉字的稳定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论杜国清爱情诗中意象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旅美诗人杜国清的爱情诗在积极借鉴西方现代派技巧的同时,也努力向中国古典诗歌寻求养料,尤其在意象的运用上,更是独树一帜,取得了不凡成就,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单个意象的选择、意象群的组合和意象征的运用,从而使他的作品诗意浓郁、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是中西美学思想相结合的典范,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  相似文献   

15.
微博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政府的角色定位,政府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平台,通过开设政务微博的方式,与民沟通互动。对选取的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6个政务微博一周时间内发布的微博信息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从微博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来描述地方政务微博的传播效果,其中,信息内容方面重点考察信息类型、信息来源和地域接近等影响因素,信息表现形式方面重点考察扩展阅读、标题、多媒体表现等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地方政务微博存在发展不均衡、信息量少、官腔比较严重等问题;最后对中国地方政务微博未来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即鼓励发布民众感兴趣的与民众利益密切的原创话题,发布的微博信息要联系实际、贴近群众需求,应合理运用多种表现形式传达当地政府信息。  相似文献   

16.
“四季”意象在汉英诗歌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英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因此,“四季”意象在汉英诗歌中也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蕴。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给古今中外的诗人留下了多少感叹,以季节词为意象的诗歌比比皆是。因各地四季的自然特征有一致性,汉英诗歌“四季”意象的寓意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受不同气候、地理、文化、审美情趣的影响,“四季”意象的含义也存在着差异,表现出汉英各自民族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7.
刘琨 《求索》2008,(10):202-203
汉字文化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体现在;要科学地分析汉字字形、科学地运用各种文献材料、科学地看待汉字的文化功能。我们要坚持以古文字字形和古代文献相互结合、相互参证的方法,考求字形所负载的意义和文化信息,为汉字文化研究提供坚实的依据。同时,应对汉字文化功能的有限性保持清醒的认识,不随意夸大汉字的文化功能,在汉字文化研究中采取严肃、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的三个概念,意象、意境和境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延续和演变。意象倾向于客观而明晰的物象,意境扩展为意象之外的虚灵,境界扩大为对作品和人生价值高低的评判。三者的发展体现出由简单到丰富的内在逻辑,但三者又统一于"道"和"气"这一层面。  相似文献   

19.
张雪红 《求索》2012,(6):69-71
上个世纪20年代末期以及30年代初期的时候,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领域内写作运用心理分析与意识流的方法,竭力去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进而写意出一种"奇异的陌生化"的文本效果的流派。可以说,这一流派如此的写作模式,彰显出了鲜明的西方现代主义的色彩。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即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等,而他们的"流派"亦被称为"新感觉派"。本文即意在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这一大的方面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写作这一小的方面,结合具体的文本来分析论述"新感觉派"小说体现出的鲜明标志性特征,以此来说明中国现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忽视的与异域因素影响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谭德晶  ;高颖君 《求索》2008,(3):185-187
戴望舒的诗作有一种古典美的精魂气质,其在诗境营构、意象选择等方面都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或显或隐的联系。“秋”、“青色”、“夜”的意象,以及女性、花草及“飞升”意象都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原型有着渊源关系,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戴望舒在向“现代”寻求的过程中,对古典诗歌传统的某种倾心与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