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禺的《雷雨》与奥尼尔的《天边外》确实有诸多相似之处,在主题、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等方面,显现得尤为明显、突出。这种巧合绝非偶然,似说明《雷雨》对《天边外》有所借鉴与承袭。不过,曹禺在创作《雷雨》时,已对此进行了妥善处置,即根据创作主旨,把我国传统戏剧的传奇性与国外戏剧中的一切有益成分,诸如人物命运的偶然性与巧合性等予以很好地融合。这种对国外戏剧成功的借鉴、吸收与本土化,最终成为助推《雷雨》成为我国现代戏剧奠基之作的合力之一。  相似文献   

2.
潜江水韵     
闻桑 《政策》2010,(5):59-59
2010年是戏剧大师曹禺先生诞辰100周年。潜江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办第二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阳春三月。位于潜江市小城北门曹禺公园马昌湖上机声隆隆,作为“曹禺文化周”工程之一,这里正在进行清淤作业。  相似文献   

3.
象征是沈从文小说意象构成的重要因素.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象征方法的运用都是很普遍的.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意象的象征化表现模式能将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象征的假定性达到有机的融合.它既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联想,又能赋予艺术形象的含蓄、深邃的涵义.作家正是运用这样的意象的象征来体现自己对于古老湘西社会小儿女们生命形式的探索,以及对于这个民族未来前途的隐忧.  相似文献   

4.
万海洋 《前沿》2008,(3):154-156
在中国,整个现代主义戏剧思潮中表现主义戏剧的影响大于其他,成就也高于其他。主要表现在剧作家自觉的运用,自觉的追求,如洪深、曹禺,他们的表现主义戏剧是更接近于世界思潮的戏剧,或者说是更像表现主义的表现主义戏剧。特别是《琼斯皇》使中国的表现主义戏剧由模仿走向了成熟。  相似文献   

5.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1922年人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6年8月始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戏剧。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随戏校迁至四川。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戏剧大师曹禺诞辰90周年,这位几乎与20世纪同龄的戏剧家以其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话剧为中国戏剧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一个人──曹禺 可以说曹禺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将西洋的话剧艺术非常精妙地移植到了中国,与中国人的生活和艺术很好地结合.成为一门中国人完全接受又将其发展的艺术门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曹禺被人们称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9月14日出生于天津一个境况良好的家庭,他的父亲曾任当时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秘书,曹禺7岁时就可以对黎元洪所出的对联。10岁…  相似文献   

7.
意象:东方美学的核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颖  王洪波 《求索》2007,(2):186-188
“意象”是东方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它发源于中国古典美学,同时在东方其他各民族的美学体系中也有具体、深刻的体现。“意象”的美学特征表现为象征性、含蓄性、暗示性、神秘性,这也恰恰是东方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鲜明特色。“意象”理论集中体现了东方各民族美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东方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在海峡两岸乃至整个世界华语剧场都具有极高的声誉。他的戏剧作品在对台湾社会生态“乱象”的讽喻中,彰显出隐喻性和结构性的交织、荒诞性和严肃性的互文、喜剧性和庄严性的变奏的戏剧审美理念,表达出对当代两岸政治文化场域的独特读解与阐释:在这一场政治文化社会“乱象”之“病”里,“药”就是隐喻在碎裂的戏剧结构中的和谐与统一;就是沉淀在戏谑的轻浮中的严肃和宏大。这是台湾文化在对中华文化寻根、追溯、汇融、对语的过程中,对自我话语和个性的隐秘阐述,但其“趋同”的美学意象建构是明晰而笃定的。  相似文献   

9.
在咏史诗的创作中,传统的咏史方法是对史实的追叙与评述。中晚唐咏史诗突破先唐及初盛唐时期“传体”、“评体”等咏史模式,注重诗歌意象的运用及意境的创造。认为,中晚唐咏史诗的意象特征可用“衰飒”二字概括,其意象类型以水、烟、月为主,具体运用中又注重意象的立体组合;在意境创造上,中晚唐咏史诗重视“实境”对“虚境”的开拓,从而使咏史诗充满了意出言外的暗示性与空间美。  相似文献   

10.
正多年来,我一直在自己的导演创作中追求"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的境界,希望在前辈们成功创作和深刻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国戏剧,走向更深入、更广阔的"民族化+现代化"的可能性。在这一理念之下,近十年来我有了新的创作思考,并进行了相关的创作实践,追求创造一种"中国文化结构中的现代舞台意象",或者称之为"中国意象现代表达"。  相似文献   

11.
契诃夫戏剧创作中的“停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停顿”,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结构法,为许多戏剧家所采用。戏剧革新家契诃夫,从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这一现实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以艺术心理学和唯物辩证法为思想基础,广泛地运用了这种结构法。一打开契河夫的剧本,人们便不难发现,象喜剧性、抒情性、音乐美和“潜流”等这些契诃夫式的艺术特色,无不与对“停顿”的运用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因此,研究契诃夫戏剧创作中的“停顿”,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汉字被广泛的运用到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并逐渐从单纯的传达信息内容转变为广告设计的主要设计元素。通过发掘汉字的图形特点,使大量的信息内容以简练而有深意的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既能传达丰富的信息,又有视觉和心理的享受。汉字在平面广告中的意象化设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表现方式。平面广告设计中的汉字的意象设计运用中体现出汉字的意象表现与意蕴美,更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3.
“四季”意象在汉英诗歌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英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因此,“四季”意象在汉英诗歌中也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蕴。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给古今中外的诗人留下了多少感叹,以季节词为意象的诗歌比比皆是。因各地四季的自然特征有一致性,汉英诗歌“四季”意象的寓意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受不同气候、地理、文化、审美情趣的影响,“四季”意象的含义也存在着差异,表现出汉英各自民族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4.
《周易·系辞》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虽然这里的“象”指的是卦象,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符号或图形,但已与当今抒情诗领域中言及的“意象”有几分相通之处。最早把“意象”二字连用于诗论中并且提出艺术思维以意象为中心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的创作总纲“神思篇”中认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后以“意象”论诗者逐渐多起来。在古代文论中,意象表现为情景物的交融,是艺术锤炼的结晶。而现代抒情诗对于意象艺术的重新认识和深入探讨则更多地有赖于西方象征派和意象派对意象的鼓吹与实践。意象派诗人认为意象是“呈现于瞬间…  相似文献   

15.
裴志勇 《当代广西》2006,(24):55-55
大型新编历史壮剧《瓦氏夫人》是近年在国内历史题材戏剧创作和民族戏剧创作上的成功之作,2001年以来,在国内各戏剧展演上已上演30余场,曾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第十二届孔雀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金奖等奖项,深受专家好评和观众喜爱。在今年9月落幕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广西壮剧团精心准备的大型壮剧《瓦氏夫人》荣获会演大奖。该剧取材于明朝嘉靖年间广西田州土官瓦氏夫人奉命率领壮乡儿女到沿海抗击倭寇的史实,艺术地再现了当年气壮山河的慷慨一幕。  相似文献   

16.
陈文兵 《前沿》2008,(11):164-166
潘漠华的诗歌洋溢着永远的“缠绵的乡心”。潘漠华诗歌的乡土情结主要表现在潘漠华诗作的故乡人物系列和对自然风光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抒写上,潘漠华的诗歌的“乡心”还通过他的诗歌标题表现出来。潘漠华诗歌中的“乡心”在形式上是通过大胆的真情告白、鲜明的意象和独特的诗语体现的。  相似文献   

17.
向芃 《求索》2010,(5):222-223,62
明清通俗小说评点对以形象喻示为有效批评手段的意象批评加以传承运用,较广泛地使用了"针"这一喻象来分析和说明小说创作中的各种技巧问题,其中主要涉及到小说的结构经营和细节处理。以"针"的意象作为个案来说明意象批评在小说评点中的成功运用,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传统小说评点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与儒家文化关系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永干 《求索》2008,(8):184-186
郭沫若与儒家文化有着复杂的关联,他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与接受体现出他以儒家主体哲学为基础的独特的“个性”意识,他以王阳明“心学”为导引,融构出独特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同时,他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与肯定在其诗歌与戏剧创作中也有着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中运用的重要且典型的艺术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在其悲剧<奥瑟罗>中的运用尤其丰富,本文对此手法进行了分析和评论,指出"毒药"、"光亮"、"黑夜"以及音乐方面的意象等在该剧中均具有丰富内涵,应把握住它们,更深刻地理解该剧的主题和思想.  相似文献   

20.
龚武 《求索》2007,(7):190-192
作为戏剧性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一系列戏剧创作手法,详细刻画了主人公在追寻美国梦时所作的思考,这些思虑是追求梦想的勇气,对笙歌达旦宴饮享乐的反思,对一相情愿去重温旧梦的盖茨比这一形象象征意义思考,也是作家对小说运用戏剧手法写作本质的探索。小说所使用技巧与詹姆斯的理论相互辉映,验证了戏剧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