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明 《中国减灾》2013,(7X):34-35
<正>最近在一次灾后心理援助高峰论坛上,一位外国学者提出疑问:"因为中国人缺乏信仰,灾后心理康复的过程比较缓慢,如何解决这一困境?"笔者作为特邀专家先后参加了北川、舟曲、玉树、彝良、盈江和芦山重大自然灾害之后的心理援助工作。面对这样一个疑问,感触良多。一方面,有这样疑问的学者恐怕为数不少,可以理解;另一方面,这个疑问的生产实际上是因为西方学者对中国人的宗教情怀缺乏了解,对中国人的灾后心理康复特征缺乏了解。因此,有必要根据现场研究的材料,对中国人的宗教情怀及其和灾后心理康复的关系做一个深入的说明。不妨从灾后心理康复谈起。大灾大难,必定会给人心带来打击。人非草木,面对天崩地裂,自然不能不为之动容。从大灾之前相对平稳的心态,到灾难来临的恐慌混乱,再回到灾后相对平稳的心态,的确需要一个  相似文献   

2.
自2008年5月以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上海增爱基金会、江苏远东慈善基金会主持,世界宣明会、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支持的我要爱-灾后心理援助行动项目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和盈江地震发生后,先后展开了科学有序、深入持续的灾后心理援  相似文献   

3.
徐田丽 《中国减灾》2011,(9):F0002-F0002
自2008年5月以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上海增爱基金会、江苏远东慈善基金会主持,世界宣明会、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支持的“我要爱-灾后心理援助行动”项目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和盈江地震发生后,先后展开了科学有序、深入持续的灾后  相似文献   

4.
张静 《中国减灾》2012,(9X):16-17
<正>2008年5月以来,笔者先后多次参与了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后的心理援助工作。"如何抵御无形的灾害?"这一问题可以在每一个人的心灵地图上划过一些思考。援助对象不论是地震还是泥石流,在生命救援的一线及灾区安置点大量存在不同群体的心理危机。作为心理工作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援助谁?即,生命救援宣告第一  相似文献   

5.
应对灾难,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芦山地震等多次灾害的实践和历练后,我国的灾后社会心理援助已逐渐步入正轨,管理更为规范有序,干预方法也更加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6.
国内灾害心理援助的历史及现状我国首次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行动,是在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之后,但那时还没有灾害心理援助的概念,因此那次灾后干预还很不完善。1998年的张北地震、2002年的大连  相似文献   

7.
国内灾害心理援助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首次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行动,是在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之后,但那时还没有灾害心理援助的概念,因此那次灾后干预还很不完善。1998年的张北地震、2002年的大连“5·7”空难以及后来的洛阳火灾和石家庄爆炸案等之后,出现了零星的心理工作者的身影。  相似文献   

8.
郑晓江  郑瑶 《中国减灾》2011,(13):37-39
"5·12"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5月2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题会议上提出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由此,中国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心理援助行动。从2008到2011年,三年来灾后心理援助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国家救灾、尤其是心理救助打下了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心理援助正在成为继生命救援、物质救援之外的第三种重要救援方式,在救灾和重建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呈现出部分良莠不齐的弊病。通过“5·12”汶川大地震后的亲身体会,笔者认为,重视灾后心理援助基本精神的提炼、工作理念的梳理和技术应用的规范,对提高我国灾后心理援助的科学性、专业性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乔栋 《中国减灾》2011,(7):37-39
“5·12”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5月2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题会议上提出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由此,中国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心理援助行动。从2008到2011年,三年来灾后心理援助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国家救灾、尤其是心理救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获取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5·12”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5月2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题会议上提出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由此,中国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心理援助行动。从2008到2011年,三年来灾后心理援助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国家救灾、尤其是心理救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获取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妇运》2009,(9):25-27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心理重建与家园重建同样刻不容缓。妇联组织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理应担负好帮助受灾群众重建精神家园的任务。为此,成都市妇联充分发挥群团工作优势,大力引进专业的心理干预力量,积极创新群众工作模式,以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站为载体,以家庭志愿者服务为基础,以受灾妇女儿童心理救援为重点,坚持长期有效地帮助灾区群众缓解心理压力、重振生活信心,深受当地党委政府和灾区群众的好评。一年来,成都地区没有一个妇女因心理创伤而自行结束自己的生命,灾区群众普遍保持平稳心态,创造出了妇联群众工作与现代心理科学互为补充、相互结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8·16”特大洪灾开启了辽宁省抚顺市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机制,抚顺市文明办本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业支撑、社会参与”原则,积极调动社会各界伸出援手,有效降低了灾区群众、救援人员,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心理伤害程度,有力推动了灾后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现将《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事关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白龙江流域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对不断提高灾区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充分认识舟曲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树立全局意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5.
卢勤 《人民论坛》2010,(6):214-215
汶川和玉树两次大地震过后,心理志愿者应运而生,开始对受灾人员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专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以及援助的可持续性得不到保证等一系列问题。完善心理援助志愿者培训和督管的体制,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心理志愿者培训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汶川和玉树两次大地震过后,心理志愿者应运而生,开始对受灾人员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专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以及援助的可持续性得不到保证等一系列问题。完善心理援助志愿者培训和督管的体制,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心理志愿者培训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重大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和8·7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综合减灾救灾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对今后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真情系灾区,关爱汇暖流。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迅速行动起来,全力组织抗震救灾工作。民政部:全力做好灾后保障工作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减灾》2014,(21):58-61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在充分总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芦山地震等灾害损失统计报表和指标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相关涉灾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引用现有部分相关涉灾部门统计制度与规范,经过多  相似文献   

20.
募捐,顾名思义,即指募集捐款或物品。通过募捐来筹集款物,用于公益活动,是社会成员之间扶危济困、互相帮助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提升公众社会意识与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与灾后重建,民间的公益慈善热情空前高涨。民政部门的统计显示,本市募捐活动的从业组织和个人日益增多,目前共成立基金会120余个;公益捐款总额逐年增长,2010年共收到18.5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