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过程中,循序渐进、由近及远是一个合理可行的选择。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从历史和现实、基础和条件以及障碍及其突破等方面衡量,是当前中国积极开拓周边外交和优先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王健 《国际展望》2022,14(1):23-37
2017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和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安全上,美国以推动"印太"战略、强化美日和美韩同盟、借议题拉拢东盟等手段将战略布局深度集中到中国的周边地区;法国、英国、德国、欧盟也紧随其后,开始深度介入"印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安全事务和互联互通进程。在经济上,全球化已进入"慢速"阶段且越来越以区域化的方式展开;而机器人、3D打印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运用将继续推动区域化进程,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对双方来说都更为重要。无论是在安全上还是在经济上,周边地区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都在迅速上升。中国应更加重视周边外交在总体外交布局中的地位,要总结历史和当代中国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经验;争取处理好中美日、中美韩、中日韩、中俄印等一些大三角关系;将周边地区打造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节点和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示范地区;积极提供地区公共产品,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全球和合共生系统理论是共生理论与系统理论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全新框架体系,可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分析范式和理论依据。全球和合共生系统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个大系统中的共生体,必须从全球的角度来构建命运共同体。国际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即对立的统一。全球体系内部与中国周边体系内部的互相依赖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相互依存是指相互依存的双方都从关系中受益,而消极的相互依存是指任何一方对相互依存关系的破坏都可能给另一方甚至双方带来损失。构建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共生体系高级阶段的目标。全球和合共生系统理论的相互依存论决定了优化中国周边体系以实现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应成为构建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三个关键要素。我们应以此来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进而建立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性质和人类未来走向的重大判断和指导新时代中国外交的行动指南。对于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问题,学界形成了外交路径论、发展路径论、综合路径论三种观点。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需要根植已有的实践探索和丰硕成就,遵循这一思想内在的自治和治理的逻辑,从深邃渊远的中国智慧中提取中国方案,走出一条世界各国包容互鉴、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担当大国责任、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拓展新维度,传播好这一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工作的新使命,具有重要意义。传播好这一理念,需要坚持以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重要时间节点和场合为关键,全面主动设置议题,发挥高访外宣和新媒体功能,不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力、引导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全球安全倡议与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相辅相成、彼此呼应。中国在以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具有周边外交的优先性、各国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需求、既往安全合作经验积累和中国践行新安全观的决心坚定等有利因素,但也面临域外大国恶性竞争、领土和海洋权益纠纷以及机制的碎片化和低效化等挑战。面对周边安全议题的联动性和复杂性特征,中国需寻求“维护共同安全”契合点,提升各国对全球安全倡议认可度;利用现有周边安全机制,处理好系列“大三角”关系;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为抓手,在澜湄和中亚地区打造示范样板;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优化大国协调和机制协调。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战略、外交政策和外交工作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重要理论结晶,也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外交思想完整地揭示了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全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战略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出现新变化,突出体现在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在周边有新的动向,世界其他地区爆发的武装冲突对周边地区安全产生外溢性影响,周边热点问题有效管控的难度有所增大。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对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产生多方面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稳定的合作增加国与国关系的确定性,提振周边国家的合作信心;从小事做起,强化合作路径的稳定性;通过释放政策红利,展现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态度;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避免地区安全问题对地区发展问题产生过大干扰;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提升引领和塑造周边安全秩序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未来发展勾画的伟大蓝图,是解决现代文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中国方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现代文明形态的具体表现。为了促进世界发展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使各国广泛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而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需要深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内涵、理论体系和行动方案,从而在价值维度赢得话语性权力;需要在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过程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其中,从而在制度维度赢得话语性权力;需要在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过程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其中,从而在组织维度赢得话语性权力。  相似文献   

10.
张伟鹏 《国际展望》2023,(1):42-57+154-155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推动与各国开展友好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性和中国外交政策开放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在外交领域的延伸和拓展。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牢牢把握主动权,也符合合作伙伴间的共同利益。这是支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在实践中凸显了团结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时代价值,为新形势下推动国际关系健康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深刻把握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对于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将各国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转化为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理念、共识和集体行动,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为了更好地指导周边外交以及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应以"命运共同体"为视角,对周边外交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本文在梳理"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理论有机联系的基础上,分析"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周边外交理论的思想和理论基础,进而对构建"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个理论应以"利益—责任—规范"为维度,构成一个三位一体和稳定的理论框架。其中"利益"是前提条件,"责任"是应履行的义务,"规范"是应遵守的价值观及制度,三者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共同指导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中联部世界政党研究所、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于2021年5月29日在锦江小礼堂联合举办"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工作理论创新研讨会",本文是部分与会专家的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加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重要引领。推陈出新,守正创新,是这一理论建设的重要方法。习近平外交思想在方法论上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深厚的历史观、鲜明的时代性,以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的价值观引领外交思想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于世界大变局背景下,为引导世界大变局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演进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双循环新格局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新定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多赢发展。在海洋领域,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海洋安全观涵盖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敏锐把握时代动向,对中国外交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维护发展中国同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大局提出的重大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重要实践.广西作为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省份,始终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推动者、深度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自觉服务和融入国家总体外交和周边外交全局,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体育外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高度契合。习近平主席强调,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而且有利于展示我们国家和民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及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作为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有助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治理理念、展示国家形象提供了世界级平台,也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基于全球发展失衡、国际关系困局、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事关人类共同利益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提出了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的外交伦理思想,代表着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对人类现实与未来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对国际公平正义的维护、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探索以及对国际社会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外交思想,随后又将其写入新党章和新宪法,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明确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对于这个当今国际关系学界和实务界都十分关注的外交新理念而言,它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和价值何在?它对未来的中国又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和历史依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把握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集中...  相似文献   

18.
邓浩 《当代世界》2023,(6):10-17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具有深刻内在的历史逻辑,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往交融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中国与独立后的中亚国家不断深化交流合作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根基。这一理念对推进实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目标、维护中国周边战略稳定、促进中国与中亚关系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未来5-10年是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期和机遇期,应以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为契机,以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平台,以上海合作组织和“中国+中亚五国”合作机制为抓手,努力将其打造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样板。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多方面重要成果。同时,大国战略竞争持续加剧、乌克兰危机带来新的地缘政治冲击、全球与地区经济形势持续不确定等因素叠加,使中国周边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复杂变化。针对当下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需做到与时俱进,在坚持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策略与举措、路径与方式的适当优化与调整。  相似文献   

20.
打造中柬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赋予两国关系发展的主题。在中柬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累累硕果基础上,构建两国命运共同体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8年,柬埔寨完成第六届国会大选,洪森连任首相,对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形成利好。然而,柬埔寨社会矛盾日益突显,西方加大对柬压制力度,渲染"中国威胁论"等,对打造中柬命运共同体形成一定挑战。为此,中国需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确保中柬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