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秦锋同志(他亲历了“皖南事变”和“赤石暴动”)寄给我一本黎汝清同志写的长篇军事历史小说《皖南事变》。读完后很受启发教育。这本书,对皖南事变这个尚存争议的重大历史题材,作了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用文学艺术的彩笔,再现了那时惊心动魄、悲壮沉痛的历史场面,构思新颖,发人深思,在史学和文学上都取得了有  相似文献   

2.
海春 《党建》2004,(12):40-42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及皖南事变烈士陵园这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旧址群之一。现保护原陈列的旧址有:司令部、大会堂、政治部、战地服务俱乐部、修械所等10余处。并设有《新四军在皖南》列馆,详尽展出了新四军创建、发展的光辉历程和震中外的“皖南事变”的悲壮历史。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坐落在泾县城郊水西山风景,是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50周年而建。色的纪念碑上铭刻着金色的大字:皖南事变死难烈永垂不朽!地址:安徽省泾县云岭镇电话:(0563)5900315古田会议纪念馆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  相似文献   

3.
项英与皖南事变问题,是1991年4月在洛阳举行的“新四军历史事件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一个热点。代表们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①项英在事变中酿成的错误是否与王明路线有关?有的代表认为,项英在皖南事变中的错误是他在皖南3年时期内所犯的一系列错误的总暴露,是王明右倾投降主义在新四军的具体表现。有的代表则认为,把项英在皖南的错误完全认为是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产物不符合历史事实;把项英错误说成与王明路线毫  相似文献   

4.
3年前,我在新四军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工作,知道李德和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当过项英的警卫员,皖南事变前是新四军军部的警卫排排长,皖南事变的全过程他都参加了。为此,我常请他谈起项英和皖南事变的情况。下面是李老的回忆。  相似文献   

5.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为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而一手制造的 ,它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队遭受惨重的损失。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没有被这暂时的挫折和困难所吓倒 ,反而认真地吸取了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 ,本文就此作一概述。一、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 ,贯彻中央的战略方针皖南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 ,即 1月 15日 ,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 ,作出《关于项袁错误的决定》。该决定认为 ,皖南新四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项英“对统一战线的了解 ,是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他“不认识统一战线中共产党的独立性斗争性 ,他对于国民党的反共政策从来…  相似文献   

6.
1989年第3期的《四川师大学报》载朱峰文认为,叶挺是被俘而不是被扣。据新四军军部保存的档案《皖南事变要报》记载,“叶挺军长亦负伤被俘”。周恩来于1941年1月19日写的《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相》谈到叶挺情况时说:“打伤了他的臂后,捉起来加以污辱。”陈毅在《论皖南事变及新四军的态度》中,更多次提到“叶挺军长负重伤被擒”。国民党军52师上报也说:“156团第二营第四连十四日十六时搜剿鹿角山以西山冲中,将叶挺俘获。”顾祝同第三战区少将参谋处长岳星明和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参谋处长武之棻在解放后写的文章,也都说叶挺是被捕。事实是:叶挺为挽救危局,主动下山与国民党军108师谈判,但还没来得及下山,就被敌人的搜山队俘虏了。  相似文献   

7.
皖南事变一直是抗日战争史、国共关系史和新四军历史研究的热门话题。这一问题的研究自80年代起步并逐渐深入,迄今已近20年,其间分别以皖南事变50周年和即将临近的60周年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亦即前十年的研究情况已有文章介绍①。本文着重介绍最近十年的研究情况。1 近十年来,又有一批皖南事变的文献档 案陆续公布,主要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 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辑的一套丛书《新四 军》、其中《新四军·文献》(2)收入了关于皖南事变的95份电报和文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皖南事变的全过程和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  相似文献   

8.
皖南突围记     
皖南突围记赵亚(回忆)李曙新(整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已经过去整整55年了。我是那次事变的亲历者和幸存者之一,是在何志远将军率领下冲出重围的。"皖南事变"是新W军军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却的一段经历。一"皖南事变"前,我在新四军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历史资料的进一步发掘和亲历者回忆材料的日益增多,皖南事变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显著成果。1987年10月,解放军和上海两家文艺出版社同时出版了黎汝清的长篇小说《皖南事变》。这部近60万言的宏篇巨著,以其较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典  相似文献   

10.
正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继山西"十二月事变"之后发动的又一次反共高潮,其基本史实在史学界早有公论。可是,近期关于皖南事变的某些历史事实却有相反的说法,比如"小朝"整理的曾任项英秘书、已故扬帆同志的口述,以《项英秘书扬帆谈皖南事变》为题,在《炎黄春秋》2013年第2期发表。该文称,扬帆认为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满怀悲愤地发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是指责毛泽东对皖南新四军不公道。文章是这样描述的":周恩来同志在皖  相似文献   

11.
杨凯 《党史博采》2014,(11):14-17
皖南事变前,外援是陕甘宁边区的主要财政来源,占边区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停止军费拨款,并且重新对边区进行严格的经济封锁,各种外援渠道也被切断。而陕北本身十分贫穷,没有多少内部财源可供挖掘。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陕北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即使包括云南西部在内也是如此。”毛泽东也曾说,“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相似文献   

12.
近年出版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一书中,有一篇《胡乔木谈皖南事变》。这是乔木同志在生前的谈话纪录,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皖南事变的国内外背景;精辟地论述了毛泽东领导全党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斗争艺术;深刻地总结了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不仅有很强的思想性,而且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公正客观地剖析了这个事变的来龙去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3.
部队作家黎汝清继创作历史小说《皖南事变》之后,又于1989年推出《湘江之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大悲剧》(以下简称《湘江之战》)。作品以文学的形式描写历史悲剧,自然引起不少读者的兴趣。人是历史舞台的主角,历史体裁的小说自然少不了写人。在《湘江之战》中,作者用自  相似文献   

14.
1942年6月19日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赤石镇虎山庙旁的大屠杀中,原新四军教导总队文化教员、皖南事变被俘后囚于上饶集中营的杨瑞年同志,就义情景极为壮烈:身中三弹倒在血泊里还奋力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直至敌人打了七枪才停止呼吸。她的英雄事迹常为人们所缅怀。但在纪念她的文章中,有一个重要事实说法不一,即关于她的党籍问题。有人说她是共产党员,又有人说她不是共产党  相似文献   

15.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关系史上重大的历史公案,是国民党蒋介石背信弃义,利用他的最高统帅地位,布置陷阱消灭异己,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 “皖南事变”的发生,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事情,它涉及的问题很多,既有国民党方面的问题,也有共产党自己内部的问题。与国民党方面的争论已被历史作出公正的审判,但现在港台的一些史书中仍有颠倒黑白之说,如台湾李守礼所著《国民革命史》中  相似文献   

16.
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问题,是皖南事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如何认识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皖南事变中的项英等问题。目前,党史学界对此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①北移路线是国民党同意的路线;②北移路线是项英个人决定的路线;③北移路线是中共中央指定的路线。我认为北移路线是叶挺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并经中共中央同意的路线。  相似文献   

17.
1941年1月,国民党蓄意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几天之内,围歼皖南英勇抗日的新四军共9000余人,这是抗战以来中共遭致的最大损失。延安,中国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一时沉浸在悲痛与激愤之中。毛泽东曾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现在蒋介石大开杀戒,自毁长城,制造如此天下奇冤,中国共产党该如何反击呢?这是事变后中共中央日夜商议,而又难以决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历史会不会重演?有两说:一说会重演;一说不会重演。据我看,两说都不切合历史的发展规律。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可能重演,又不完全重演。列宁说过:“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迂迴的”(《当前的主要任务》)。马克思甚至同意黑格尔所说的:“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  相似文献   

19.
皖南事变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团结抗战的一次最严重的罪恶活动。面对如此重大的历史事变,作为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成功地领导全党击退了反共逆流。但在具体分析和制定反击策略的过程中,毛泽东的思想认识前后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即从对《皓电》最初准备答以强硬的“炸弹宣言”到态度温和、晓之以理的《佳电》转变;从新四军在皖南“现偏要再拖一两个月”到立即北移的转变;从政治、军事上的“全面大反攻”到政治攻势、军事守势的转变。本文将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对毛泽东的这三次思想变化的前因后果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20.
他们原是奋战在抗日前线的新四军战士,却因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皖南事变,才身陷囹圄。《冲出樊笼,奔赴抗日战场》告诉我们,这批革命志士在60年前怎样得以“死里逃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